为社会活力和创造性打开新的空间,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中国正致力于从疫情中完全恢复过来,除了经济要努力反弹,各地的社会治理也需调整思维和工作方式,为活力和创造性打开新空间,而做好这些并非想象的那样容易。

今天有不少人感觉自己所处的工作和生活氛围整体上比过去“严了”,我认为这与三年防疫期间特殊思维和工作方式不易察觉的某些惯性有关。防疫期间很多地方都使用过“战时状态”这个词,那时候一个地方该做出牺牲就要做出牺牲,执行防控要求必须是绝对的。一些宽松的治理方法需要临时让位于对步调一致的保障,个人自由在集体利益面前也需做出让步。它形成的一些烙印不可能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消失。

500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年防疫展现了中国特殊的动员力,形成了许多好的积累。但我们回归正常了,就要真正回归,大步迈向前方。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某些当时情况下就暴露的问题,不能让它们残留,甚至被“习惯”,有些相关的问题也应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观察社会的媒体人,我认为具体说来这样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过度执行某项政策或决定,搞“一刀切”,层层加码,这个问题在疫情期间极为突出,它现在在一些地方会在别的事情上以不同的形式冒出来,需要引起突出重视。

第二,一些官员特别“怕出事”,在复杂的情况下缺担当,宁肯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为自己免责。这个问题也需继续加强治理。

第三,在日常管理中宁严勿松,搞不清楚该不该管时,先管起来再说。这种思维和做法会导致管制的不断扩大,与发挥民间积极性、激发更多社会活力显然不协调。

第四,在推行工作时搞疲劳战术,让工作人员超长加班,这似乎成了一些地方和机构的习惯。另外,将管理深入到人们的私域当中,汇报和掌握的事项不断增多,这也很不对。我们现在需要做一些减法。

我们的抗疫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迎来2023年的春天后,中国人的生活在各个层面上都应该焕然一新。我们要解放思想,创造性地走向未来。现在中央号召各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些人有现在比过去“严了”的感受,这不利于维护广大公众的信心,需要找到导致那些感受形成的具体源头,及时加以调整。

500

▲为实现经济开门红,中国各地展开“抢人大战”。

我们的社会必须维护团结奋进的宏观社会氛围,保持社会应有、恰当的宽松感对这一维护至关重要。我们国家面临对外的严峻竞争和博弈,而最终竞争的就是社会的心气,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力。我们的社会必须比美西方社会更有凝聚力,也更有安全感,也更有得到安全保障的宽松和自由感,更让大家心情舒畅,这将有利于形成各种追赶、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不断理顺这方面的事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的未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