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九个魏国

咏九个魏国

作者:魏裕昌(教授级高工)

(2023年3月11日)

 

西周魏国都芮城,武王伐纣封姬姓。

从其国名魏侯万,毕万十一春秋盛。

十五国君文侯斯,战国都城安邑兴。

三国曹丕都洛阳,曹操魏郡邺起兵。

冉魏邺城十六国,石闵称帝冉闵评。

翟魏黎阳国十六,后燕容垂翟辽坑。

北魏北朝都盛乐,一四八年东西行。

东魏邺城十七载,西魏长安二二命。

翟让起义都瓦岗,李密称王隋魏崩。

九个魏国五朝代,周三十六北隋清。

 

注解:九个魏国,西周魏国(西周侯国)385年(前1046-前662),首君魏侯姬×,都城芮城。东周魏国(东周侯国)437年(前661-前225),都城:芮城、霍邑、安邑、大梁。其中,芮城64年(前661-前641,前636-前594),霍邑4年(前640-前637),安邑229年(前593-前365),大梁140年(前364-前225)。首君毕侯万(魏侯毕万),都城芮城,在位10年(前661-前652);毕万封11年(前651)改魏侯万(魏侯魏万),都城芮城,在位5年(前651-前647)。曹魏(三国魏国)46年(220-265),首君魏文帝曹丕,都城洛阳,在位7年(220-226)。冉魏(十六国魏国)3年(350-352),首君(末君)魏帝冉闵,都城魏郡邺。翟魏(十六国魏国)5年(388-392),首君(末君)魏天王翟辽,都城黎阳。北魏(北朝魏国)148年(386-533),首君魏道武帝拓跋珪,都城盛乐,在位10年(380-395)。东魏(北朝魏国)17年(534-550),首君(末君)魏孝静帝元善见,都城魏郡邺。西魏(北朝魏国)22年(535-556),首君魏文帝元宝炬,都城长安,在位17年(535-551)。隋魏(隋末魏国)3年(616-618),首君(末君)魏王李密,都城瓦岗。

1、西周魏国(西周侯国)

夏代方国名录有内国称夏内国或夏内,都城芮城。商代攻灭内国改芮国称商芮国或商芮,都城芮城。

《史记》周本纪:“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大意:商代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称商虞,商虞西为商芮(今山西芮城古魏镇)。商虞、商芮两国君因为争地,久而不决,闻西伯侯姬昌是有德之人,请他裁定,可进入周境,耕者相互让其地,行者相互让其道,于是不去都城,羞愧而返,相互让出争地。武王得知,为虞、芮两君在争地处建了“檀道庙”(今山西芮城县陌南镇坛道村),并种下两颗古柏称“周柏”。经历千年风雨,沧海桑田,周柏仍巍然耸立,枝繁叶茂。明天启2年(1622)修有“虞芮界畔碑”。

西周武王伐纣,攻灭商芮,封姬姓族人于商芮改魏国称西周魏国(今山西芮城古魏镇龙泉村古魏城遗址),都城芮城。芮城北为中条山,因跨临汾、运城、晋城,居太行山、华山之间,山势狭长而名中条。主峰雪花山海拔1994米,高大,巍也,魏之得名。《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巍巍高大也。《诗经·魏风》:魏,高大巍峨也。

封司徒(分管农耕、徒役和劳役)姬良夫于大荔(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改芮良夫,成王重建芮国称西周芮国或西芮。因伯爵称芮伯良夫或芮伯,为西芮首任国君。传至春秋芮伯万,迁徙至梁国南(今陕西韩城市咎村镇梁带村)称梁芮、梁国西(今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称澄芮、义渠国南(今甘肃华亭西南阳山坡村)称华芮。梁芮、澄芮、华芮并称春秋芮国或春芮。春芮有芮伯万出亡东周魏事件。芮城西30里郑村有“芮伯城”又称“芮伯庙”,现已不存。秦穆公嬴任好20年(前640),击败晋国,俘晋惠公。攻灭梁国、芮国、滑国。芮国指春芮或梁芮、澄芮、华芮。

西周魏国(西周侯国)385年(前1046-前662),首君魏侯姬×,都城芮城。见图1。

2、东周魏国(东周侯国)

《史记》(卷44 魏世家第14):前661年(东周惠王16年,晋献公16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前651年(东周襄王元年,毕万封11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世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东周魏国首任国君毕侯万,都城芮城(今山西芮城县古魏镇),在位10年(前661-前652)。二任国君魏侯万,都城芮城,在位5年(前651-前647)。三任国君魏侯芒季,都城芮城,在位3年(前646-前644)。四任国君魏侯罄,都城芮城,在位3年(前643-前641),谥武仲州。五任国君魏侯寿余,都城霍邑(今山西霍州市西南十六里),在位4年(前640-前637),谥悼子。六任国君魏侯犨,都城芮城,在位43年(前636-前594),谥武子。七任国君魏侯绛,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埝niàn掌镇东下冯村),在位42年(前593—前552),谥昭子。八任国君魏侯嬴,都城安邑,在位21年(前551-前531),谥贞子。九任国君魏侯舒,都城安邑,在位32年(前530-前499),谥献子。十任国君魏侯取,都城安邑,在位12年(前498-前487),谥简子。十一任国君魏侯侈,都城安邑,在位15年(前486-前472),谥襄子。十二任国君魏侯须,都城安邑,在位18年(前471-前454),谥文子。十三任国君魏侯驹,都城安邑,在位8年(前453-前446),谥桓子。十四任国君魏侯爟,都城安邑,在位21年(前445-前425),谥儒子。十五任国君魏文侯斯,都城安邑,在位29年(前424-前396),谥文侯。十六任国君魏武侯击,都城安邑,在位25年(前395-前371),谥武侯。十七任国君魏惠王罃,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在位36年(前370-前335),谥惠王。十八任国君魏襄王赫,都城大梁,在位16年(前334-前319),谥襄王。十九任国君魏哀王让,都城大梁,在位23年(前318-前296),谥哀王。廿任国君魏昭王遫,都城大梁,在位19年(前295-前277),谥昭王。廿一任国君魏安厘王圉,都城大梁,在位34年(前276-前243),谥安厘王。廿二任国君魏景湣王增,都城大梁,在位15年(前242-前228),谥景湣王。廿三任国君魏假王歇,都城大梁,在位3年(前227-前225),谥假王。前225年(魏王假3年),秦灌大梁,兴师58万,困魏40万卒,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东周魏国(东周侯国)437年(前661-前225),23任诸侯国君,都城:芮城、霍邑、安邑、大梁。其中春秋魏186年(前661-前476),11诸侯国君,芮城64年(前661-前641,前636-前594),霍邑4年(前640-前637),安邑118年(前593-前476)。首君毕侯万(魏侯毕万),都城芮城,在位10年(前661-前652);毕万封11年(前651)改魏侯万(魏侯魏万),都城芮城,在位5年(前651-前647)。见图2.1

战国魏251年(前475-前225),12诸侯国君,安邑111年(前475-前365)。大梁140年(前364-前225)。首君(东周魏15任君)魏文侯斯(魏文侯魏斯),都城安邑,在位29年(前424-前396)。见图2.2.1、图2.2.2。

3、曹魏(三国魏国)

184年(东汉中平元年),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赋税不减,巨鹿人张角,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天下揭竿而起,称黄巾起义。外戚势力:何进为代表。宦官势力:十常侍为代表。同归于尽。凉州军阀董卓乘势进入洛阳,独掌大权。州郡大吏,讨伐董卓,割据势力。

曹操(155-220,66),官宦世家,义祖宦官曹腾,历侍四世天子,汉桓帝刘志(132-168,37)封费亭侯。操父曹嵩曹腾义子,汉灵帝刘宏(157-189,33)太尉。196年(东汉建安元年),曹操奉天子以灭不臣,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获兖、豫、徐三州。200年(东汉建安5年),曹操官渡大败袁绍,平定河北,收抚南匈奴,攻灭乌桓,统一北方。213年(东汉建安18年),汉献帝刘协(181-234,54)封曹操魏公,都城东汉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境),因魏公。220年(曹魏黄初元年),曹丕(187-226,40)称帝,因魏国。

曹魏46年(220-265),都城洛阳。1曹腾(字季兴,宦官,费亭侯,高帝)→2曹嵩(字巨高,义子,太尉,太帝)→3曹操(字孟德,长子,骁骑校尉,丞相,武帝)→4曹丕(字子桓,长子,文帝,在位6年,220-225)→5曹睿(字元仲,长子,明帝,在位13年,226-238)→6曹芳(字兰卿,义子,邵陵厉公,齐王,在位15年,239-253)→7曹髦(字彦士,曹芳叔弟,曹霖之子 ,高贵乡公,在位6年,254-259)→8曹奂(字景明,曹睿叔弟,燕王曹宇之子,元帝,在位6年,260-265)。曹奂禅让司马炎,改国号晋,曹魏遂亡。

曹魏(三国魏国)46年(220-265),首君魏文帝曹丕,都城洛阳,在位7年(220-226)。见图3.1、图3.2。

4、冉魏(十六国魏国)

冉闵,字永曾,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其父冉瞻是后赵武帝石虎义子因改名石瞻,石瞻属乞活军。

349年(东晋永和5年),石虎去世,诸王争立,石闵获后赵政权。350年(冉闵永兴元年),石闵称帝,复冉闵,都城魏郡邺,因魏国,史称冉魏。352年(冉闵永兴3年),前燕冀州,冉闵被慕容儁jùn擒斩,冉魏灭亡。

冉魏(十六国魏国)3年(350-352),首君(末君)魏帝冉闵,都城魏郡邺。见图4。

5、翟魏(十六国魏国)

383年(东晋太元8年),东晋、前秦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之战,称淝水之战。东晋8万军胜前秦80万(实20万)军。

388年(东晋太元13年),翟辽(黄河流域丁零人首领),在黎阳(黄河南岸)建魏国,称大魏天王,史称翟魏。390年(东晋太元15年),东晋大将刘牢之大败翟辽之子翟钊。东晋大将朱序夹大败翟辽于滑台。392年(东晋太元15年),后燕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翟魏灭亡。

翟魏(十六国魏国)5年(388-392),首君(末君)魏天王翟辽,都城黎阳。见图5。

6、北魏(北朝魏国)

386年(北魏登国元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在牛川称代王,建代国,都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398年(北魏天兴元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道武帝。439年(北魏太延5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太和17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534年 (北魏永熙3年),分东魏、西魏而亡。

北魏(北朝魏国)148年(386-533),首君魏道武帝拓跋珪,都城盛乐,在位10年(380-395)。见图6。

7、东魏(北朝魏国)

534年(东魏天平元年),权臣高欢拥立元善见(11岁)为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都城魏郡邺(今河北临漳县),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550年(东魏武定8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东魏(北朝魏国)17年(534-550),首君(末君)魏孝静帝元善见,都城魏郡邺。见图7。

8、西魏(北朝魏国)

535年(西魏大统元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支持元宝炬为大统文帝,都城长安。551年(西魏大统17年),元宝炬卒,皇太子元钦继位。554年(西魏恭帝元年),元宝炬第4子元廓继位。556年(西魏恭帝3年),宇文泰卒,侄宇文护继任。556年(西魏恭帝3年),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西魏覆灭。

西魏(北朝)22年(535-556),首君魏文帝元宝炬,都城长安,在位17年(535-551)。见图8。

9、隋魏(隋末魏国)

616年(隋大业12年),翟让(566-617,52)东郡(今河南滑县东)起义,以兖州东郡韦城县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617年 (隋魏永平元年)春,李密(582-619,38)率精兵七千,攻取洛口仓,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队伍壮大,洛口仓城建立魏国,李密称魏王,都城瓦岗,年号永平。618年(隋魏永平2年),谋杀瓦岗寨旧主翟让,内部矛盾激化,惨败王世充,降唐又叛唐,被唐将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隋魏灭。

隋魏(隋末魏国)3年(616-618),首君(末君)魏王李密,都城瓦岗。见图9.1、图9.2。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500

图1 西周魏国图

 500

图2.1  东周春秋魏国图

500

 2.2.1  东周战国魏国初期图

500

2.2.2  东周战国魏国鼎盛期图

500

3.1  三国曹魏初期图

500

3.2  三国曹魏鼎盛期图

500

图4 十六国冉魏图

500

 图5 十六国翟魏图

 

500

图6 北朝北魏图

500

图7 北朝东魏图

500

图8 北朝西魏图

500

图9.1 隋末隋魏初期图

500

 图9.2 隋末隋魏鼎盛期图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