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动联科:研发制造“两头在外”,调节利润藏风险
文/晨风
编辑/成宇
摘要:芯动联科虽然上会通过,但在全面注册制下公司存在的多项问题不容忽视,由实控人认定牵出的独立性风险,通过调节信用政策实现收入虚增,公司研发依赖外部支持等均可能对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MEMS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在硅的压阻效应被发现后,学者们便开始了对硅传感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安全气囊、制动压力、轮胎压力检测系统等汽车应用需求的增长,推动了MEMS行业发展的第一次浪潮,推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取得了快速发展。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微光学器件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了MEMS行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这也推动了MEMS惯性传感器与MEMS执行器共同发展。
而2010年至今,产品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推动了MEMS行业发展进入第三次浪潮,高性能的MEMS陀螺仪在工业仪器、航空、机器人等多方面均得到应用。MEMS商业化也将MEMS技术从最早的汽车应用领域向航空、工业和消费电子等领域不断扩展。
根据上交所2月13日晚间披露,成立于2012年7月的安徽芯动联科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动联科”或“发行人”)的科创板IPO上会通过,作为一家主营业务为高性能硅基MEMS惯性传感器的研发、测试与销售的企业,其主要产品正是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芯动联科所处的MEMS赛道未来星辰大海,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广大投资者务必要对芯动联科存在的几个问题保持高度关注。
“
公司独立性存风险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前三大股东 MEMSLink、北方电子院、北京芯动持有公司的股份比例相近且均未超过 30%,不存在直接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足以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单一股东,因此公司无控股股东。而对于公司实控人的认定,或许是芯动联科在问询阶段感受到了来自上交所的压力,因此在前后两轮问询中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回答。
芯动联科在2023年1月10日签署的第二轮问询回复函中表示,金晓冬与宣佩琦各持有北京芯动50%的股权,符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83条第二款(六)规定的构成“一致行动人”的情形。确定金晓冬为芯动联科实控人,实际支配公司股份表决权为43.94%,超过30%。
从芯动联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前身芯动有限股东包括北方通用、北京芯动、蚌投集团及MEMSLink,MEMSLink与北京芯动以发明专利和专有技术作价出资,合计占有45%股份,其中MEMSLink拥有的四项美国发明专利和MEMS陀螺仪加工工艺技术一项,是芯动联科形成技术竞争力形成的关键,2020年股改后,MEMSLink与北京芯动更是一跃成为了芯动联科的第一、第三大股东,值得注意的是,金晓冬对两家公司持股达到70%、50%。
2017年之前,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等三人实际上是处于核心研发人的位置,2017-2019年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为公司提供具体的技术咨询服务,2018年芯动有限引入外部投资人时,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等人还共同签署了对赌协议。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MEMSLink、北京芯动在芯动联科的持股比例仍然很大,但事实上背后的控制人均为金晓冬,虽然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三人均已辞职,但是仍然可以通过MEMSLink、北京芯动对芯动联科施加重大影响,由此可见芯动联科虽然顺利通关上会,但其独立性依然存在较大风险。
除了独立性问题之外,芯动联科在此前问询函中表示,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三人长期旅居境外,之所以后期辞职,与其美国身份有较大关系,这为芯动联科后期发展埋下了隐患,除了可能涉及军事机密的风险外,美国和盟国当前正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进行持续的打压,根据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盟国晶圆代工厂只要工艺技术中“含美量”超过一定比例,就被禁止向中国大陆合作伙伴供货,金晓冬三人辞职,背后恐怕也有基于规避制裁的考量,但如果后期制裁进一步加码,芯动联科的业务恐将面临重大影响。
“
虚增利润保上市,天才销售真假存疑
除了公司独立性问题之外,芯动联科在报表上的动作同样没少,根据招股说明书书显示,芯动联科从其前身是芯动有限开始便多数时间处于亏损状态。芯动有限在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截至股改基准日2020年8月31日,芯动有限的净资产为人民币3.97亿元,未分配利润为-4522.55万元,该公司存在未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形,表明公司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但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仅过去一年,芯动联科未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形已经消除。
根据芯动联科的说法,芯动有限存在未分配利润为负的情形主要原因为芯动有限前期致力于产品研发设计,研发支出金额较大,同时,前期产生的收入较低,不足以覆盖同期支出。但根据招股说明书中的数据来看,2019年到2022年1-6月,芯动联科的研发费用率为19.20%、23.96%、24.39%、37.76%,并没有减少对研发的投入,反而逐年上涨,可见盈利的改善并非减少研发投入所致。
另外从产品毛利率来看,2019年到2022年1-6月,芯动联科的毛利率分别为90.66%、88.25%、85.47%和86.6%,远高于行业平均不说,近几年持续保持一定的下行态势,因此利润的改善也并非毛利的提升所致。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芯动联科的关联销售的金额分别为654.85万元、1975.76万元、4518.74万元和2890.33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0%、18.20%、27.21%和42.52%,成逐年上升之势,同时伴随2020年和2021年的业绩增长,芯动联科应收账款规模也呈现显著增加态势。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6月,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分别为5428.69万、10311.78万、16554.46万、14419.26万,2020年相比2019年应收账款及票据增加89.95%,2021年相比2020年增加60.54%,可见芯动联科盈利的改善是通过调节信用政策实现了虚增利润,同时芯动联科未披露关联销售方的具体公司名称,其中恐存在涉嫌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情形。
除了涉嫌虚增利润外,芯动联科公司内还隐藏着两名“销售奇才”,从招股说明书中公布的员工构成来看,销售人员始终只有2人,而同行业公司睿创微纳2021年年报显示其有198名销售人员,敏芯股份2021年年报显示其共有销售人员28人,而更令人咋舌的是芯动联科的这两名天才销售人均创造营收高达八千万,让人不得不惊讶这两位奇才到底何许人也,当然真实性如何也只有芯动联科自己知道了。
“
研发实力恐将拖累未来发展
2019年-2022年1-6月,竞争对手敏芯股份已在MEMS传感器领域积累了境内外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而发行人同期仅有20项发明专利(包括作为无形资产投资的发明)和18项目实用新型专利,敏芯股份研发人员数量超过170人,而发行人仅有40名研发人员,让人不得不对芯动联科的研发实力产生担忧。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534.27万元、2601.97万元和4050.65万元,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8186.90万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3.09%。研发投入虽然呈现逐年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可以注意到芯动联科在发明专利方面始终停滞不前,尤其是最近一项发明专利还是在2017年3月提交。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处于核心研发人位置的金晓冬三人虽不在芯动联科任职,但均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的方式对芯动联科技术方向进行把关,各期领取报酬分别为350.85万元、430.64万元和562.90万元,平均向每人提供的技术咨询服务报酬分别为116.95万元、143.55万元、187.63万元和95.42万元,可见芯动联科大部分技术研发还要依赖已经离职的靠金晓冬、宣佩琦、毛敏耀等人,因此芯动联科本身的竞争力远弱于对手,对未来前景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