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力差、运输不便吗?
【本文来自《“山河四省”还有前途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对于作者所说山西运力差、运输不便不敢苟同。
所谓“山河四省”中,山东一向经济发达,毫无争议位居全国前列;河南近些年经济总量也排名靠前;河北位于环京津一带,定位有所不同——这三个省份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先天优势很足。但是山西位于黄土高原边缘,全省沟沟壑壑,只有大同、太原(“太原”本身就是大平原的意思)、晋东南、汾河谷地几处为数不多的盆地相对宜居宜业。先民们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固然与左黄河、右太行相对封闭,易守难攻,战乱较少有关;但也有“太行八陉”(作者笔误,并非“太行八径”)这样八条通往河北河南较大的天然通道,以及黄河风陵渡等为数不多的渡口;晋北地区不太清楚,但当年的晋商既然能北出门口,把生意做到俄罗斯,应该也有几条出省通道。一个与外界没有交流的文化或文明只有死路一条。虽然山西地区在地理上的确相对封闭,但与周边省份也从来不乏往来交流。
古代战乱频发,山西更是北方直面游牧民族的重要屏障,有为数不少的雄关险隘。但即便如此,战争也相对较难波及山西的多数地区,所以历史上才会有封建王朝从山西多次向外迁移百姓的事情,洪桐大槐树也成了整个民族的记忆。很多地方的地名还带有故土的印记:比如北京大兴的长子营镇、长子营村、辛庄、沁水营、河津营、潞城营等地名,都源于晋南晋东南一带的城镇。这的确还与山西内部的地理环境有关:内有吕梁山、太岳山、五台山、恒山等大山隔绝,几个较大的盆地之间反而交流不便。《左传》所谓“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说的正是外河内山,易守难攻。客观上也造成了内部的相互隔绝,自成体系。即便是现在,人们购物就医时,晋北倾向北京、晋南倾向西安、晋东南倾向郑州,太原对省内城市的吸引力反而一般;有些相邻的城市,如长治临汾、晋城运城间交流反而很少。不过幸好随着大西、太焦等客运铁路的开通,情况已逐渐好转。
——这些都意味着山西交通不便吗?也是也不是。
从上面看来确实是不便:大山大河的阻隔极大限制了交流和发展。但大家都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在这种阻隔下,山西的煤炭却源源不断的输往全国。从昔日的太焦线、同蒲线,到现在的大秦、神黄、瓦日,无一不是运量巨大的超大动脉。它们日复一日,永不停歇地将山西的低价煤炭运往全国,支持全国经济发展,但却没有为山西商品的进出带来方便。太焦线上一座小小的长治北站为郑州铁路局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但与之不远的长治站却长期破败不堪,当地老百姓进京居然需要先向南去河南绕一大圈,再在新乡折而向北。这种状况直到2020年底太焦客运专线开通才有所改善。所以运力差并不存在,但运输不便确实是真真的。
从全国来讲,山西的煤储量是幸事,为我们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从山西本身来说,却远非如此。煤炭行业已经极大的挤压了当地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资金、运力、劳动力资源等等都被挤占,给当地留下的是采空区、水污染、环境污染等治理难题。没有大规模的煤产业时,山西还有闻名海内外,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晋商;而现在却只有作为“黑名片”、被提及时满满调侃与不屑语气的煤老板。所以煤炭反而倒成了山西的“原罪”。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反而是限制,是负面作用。现在山西都在讲转型发展,但路在何方?相信国家和政府都想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也希望这个问题真正完美解答的一天早日到来。也许有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作者的叙述有些悲观。虽然现在山西的整体经济氛围仍然不如东南沿海,但各地的非煤产业也在积极发展,希望能在政策支持下,人民努力下,让“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嘹亮歌声再次回荡在这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