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陪护之二三随想
近日一位长辈因病住院,我与家人轮流陪护。这位长辈之恙,虽不致危及生命,却也着实痛苦。几日陪护中,我目睹了长辈的坐卧不宁,又在穿梭于病房与各种检查室之间时,偶遇了被单架搬运的病人。平日工作中,脑中思考的尽是眼前之事。而在陪护之闲时,坐于病床旁,则难免要思考人生。有二三想法,不吐不快,寄与此文,以慰吾心。
其一:死亡虽然是一瞬间之事,衰亡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以前与友人闲聊时,无论是自己或友人,都认同一个想法,即人生最好归处,就是得以好吃好睡过完定数,便一朝睡去不复醒。但现在想想,这只怕是个奢望。如果不是遭遇事故,则更有可能的,还是随着身体各个器官机能的衰退,生活质量逐渐下滑,直至无可收拾,才最终朝露溘至握手何言。人生的最后时光,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恐怕都是渐渐与生命中的种种尊严与舒适依次告别,并被各种痛苦渐渐淹没的一个过程。
其二:当慎言看淡生死。有人会说,人一生当放浪时放浪,大不了一死。然而,当衰亡这样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真正来临时,能够下决心死之是需要极大的决心与勇气的。我这位住院的长辈就是平时控糖马马虎虎,烟酒不禁,忌疾讳医,小病拖成大病。一与劝说,就是大不了一死了之。但是真躺在病床上不能得片刻安宁的时候,嘴里喃喃的还是“这可怎么过下去呀”。死生事大,切莫轻视。否则,只会得到自然一遍遍地用痛苦诘问。咳嗽到胸痛,但一息尙存。死之否?胃痛到不能食,只能插管,但一息尚存。死之否?身体已经浮肿,不能下床,大小便失禁,但一息尙存。死之否?
以以上一二观之,人生颇无可奈何。豪爽的活法多数不会有豪爽的死法。只能以至诚至谨对待自已的身体,乞愿最后的时刻能少些折磨而已。
其三:市场化养老不靠谱。由于人手紧张,家人曾想联系一位护工帮忙陪夜。但当听说需要夜间每半小时查看处理一次情况时,没有任何一位护工愿意接手。护工愿意做的也只是最多夜间巡看两遍而已。当然,或许足够高的价钱肯定能找来愿意接手的护工,这是市场的逻辑。但问题在于,对于普通人来说,市场无法给出能够承担得起的足够精心的陪护。对于最普遍的需求,市场永远只会配给最低满足的服务。因为这样才是利益最大化最公平的。正如护工,宁愿一次巡护多人,也不愿专心陪护一人。无他,两者所投入的精力相差无几,但收入之差成倍而已。同理,市场提供的养老服务,也要遵循市场的供求关系规律。随着社会老龄化之愈发加深,市场中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必然增加,但供给是否会增加未可知。长远来看,供少需多,价格必然上涨。
思来想去,人在衰老之后最可依赖的还是自己的子女。功利地说,只有亲情是个人专有的,不会随时间或供需而变化的。虽然亲情也有难免崩塌的情况,但如果因此而放弃亲情转向市场,则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可惜现在关于养育子女的价值讨论甚嚣尘上,这完全是要把人的自然属性抹杀,全部用经济属性替代。如此一来,人便只能做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要素存在了,即人力资源。当资源失去价值时,会被市场毫不犹豫地抛弃。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唐·刘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