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不是伪命题,伪的是当下实践中的所谓“素质教育”

【本文来自《我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争,就是一个伪话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素质教育不是伪命题,伪的是当下实践中的所谓“素质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是应试教育的发展深化,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为了从质变的意义上提高教育质量而对教育者(教育系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举个例子,初中物理的“密度”,公式是物体密度=质量/体积。应试教育要求学生熟记公式,能够根据物体质量体积求密度,或者已知密度体积求质量等等,完全就是数学题的解法,而对密度概念的本质认知呢?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密度是并不会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于是,这就成了当年初中物理著名的难点,多少学生绕糊涂在里面:明明公式写着密度=质量/体积,那质量或体积变了密度不得跟着变啊?怎么能不变呢?然后老师说热胀冷缩的时候密度又变了,密度公式里也没温度这个量啊?

你说,这么教,哪个哇不得迷糊啊?

而素质教育的做法是什么?方法之一:你得在之前的物理教学中就建立物理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事物有本质属性与表面现象,哪些概念(物理量)反映属性,哪些概念(物理量)是现象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也分本质的(因果关系)和表面的(数学关系),不能因为存在数值上的联动,就认为互相决定,数学推理的形式逻辑上因为所以不一定反映了因果,就好比母亲的年龄=孩子的年龄+母亲生育年龄,总不能说母亲年龄由孩子年龄决定吧?

当年,我脚文科班物理课时就发现,只要从物理思想、科学认知方法论入手,文科生的物理成绩一样可以很好,只是在高难度问题分析上弱一些,表现就是物理会考文科班一点不亚于理科班。素质教育不等于牺牲考试成绩,更不等于掺杂拼凑课外内容,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儿童发展,提高未来上限、可持续成长的教育。

至于目前“素质教育”的乱象,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产业化导致的教师“职业化”(哪个职业人会关心产品的自我成长性?),另一部分原因,大量教育者自身没有经历过素质教育,本身就缺乏核心素养(哪怕名校高学历也没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