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戴姆勒与吉利牵手转型Smart为纯电品牌
欣闻戴姆勒集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3月26日已正式签订协议,双方将成立全新合资公司,生产销售下一代smart全新车型,而smart现有全部资产都划入合资公司当中,共同设计研发下一代smart车型。下一代smart车型将全部为纯电动车型。
Smart 品牌起源和理念
许多人知道smart是梅赛得斯的品牌,却很少有人知道smart的创意来自瑞士制表大王swatch公司。 梅赛德斯一直是传统老牌汽车的象征,早在80年代初,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就开始研究汽车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做未雨绸缪的探讨工作。他们发现面临越来越拥挤的城市道路,路面资源与汽车数量增长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让城市交通来适应汽车是死路一条,只有让汽车来适应城市交通才是出路。90年代正处于更新换代时期,swatch的设想正好和一拍即合。正是从“未来的城市汽车”的观念出发,1994年奔驰汽车公司与SWATCH公司携手合作。为了减少风险,梅赛德斯没有让swatch的设想在自己品牌范围内实施,而与swatch公司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合资企业MCC(micro compactcar)微型车公司。同时,也没有让合资企业使用梅赛德斯这一金字招牌。合作开发了叫做“SMATCHMOBILE”的超微型紧凑式汽车。后来奔驰与SWATCH公司突然分手,奔驰接收了Swatch公司占有的19%MCC股份,成为唯一的大股东,继续MCC公司的工作。奔驰汽车公司确定超微型紧凑式汽车在法国生产,并定名为“smart”。
1998年10月,Smart基本型在欧洲九个国家市场陆续上市销售。该车车长仅2.5米,专门开发了一个不多见的三缸发动机,排量仅0.6升。为了将Smart时速限制在120公里,发动机喷油装置专门设计了一个控制阀,使喷油装置在车速达到120公里时速时,不再往汽缸里喷油。变速器采用先进的无离合器变挡,像自动挡一样的方便。车内平行的两座前后略有错落,从而使坐在车里的人并没有狭小的感觉。方向盘遇压力时会弹性收缩,以减少碰撞时方向盘对人体的冲击。它的后轮比前轮略宽,这倒不是因为好看,而是不得不加宽后轮以增加行驶的稳定性。
Smart是为城市用车而设计的,它驾驶灵活,泊车方便,可作为家庭主妇进城购物、接送孩子上学用车,也可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由于smart车的创新与技术含量较高,所以价格也不便宜,销售对象一般是那些收入稳定的中产家庭,作为家庭用的第二、甚至第三辆车。
Smart公司大量开发生产轻便的四轮轿车,并开拓了全新的设计理念,生产了多种塑料材质的绚丽车身,让顾客可以像更换手机外壳那样随意变换车身颜色。smart公司还开创了网上销售汽车的先河,摆脱了以购车处为经销主体的传统经营方式,把车搬出玻璃展窗直接推向整个欧洲。所有这些,再加上1.3万美元的起价,让公司紧紧抓住了最年轻的汽车消费群体——平均年龄27岁的无忧无虑的年轻人。
smart公司于2004年7月20日在英国率先推出了新款的smart四座五门轿车;首批上市的smart黑色特别版在英国的售价为7995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为103935元。这款车将有5种发动机可供用户选择,其中包括奔驰公司制造的2款小排量柴油发动机。而选用的1.1升3缸汽油发动机的smart售价将从8995英镑到12370英镑。
Smart公司开始向美国市场进军,虽然它的魅力征服了欧洲31个国家,但仍然不可忽略的是:美国人传统观念中的汽车应该是高大、坚固、马力强劲的。对此,Smart公司做出了相应对策:把微型轿车改为迷你SUV。产品“精灵”SUV于2004年1月在底特律汽车展上面世,2万美元的价格进军市场。它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剧作家希望他的身影出现在下一集《终结者》电影中,而2004年的纽约国际马拉松赛上,组织者就是选用“精灵”作为补给和测速用车。
Smart 品牌挑战
由于其车型的成本太高,每年会造成5亿-7亿欧元的损失。8年,梅赛德斯-奔驰及smart品牌在全球范围的销量达到244万辆,同比微增0.6%,而smart品牌销量为12.9万辆,同比下滑了4.6%。有金融分析师估计,自1998年推出以来,smart已累计亏损数十亿欧元。给投资者提供的一份报告看不到它的盈利可能。为了降低开发成本,戴姆勒与雷诺的微型车品牌Twingo共同设计了smart目前的两款车型——fortwo和forfour,但雷诺正在考虑退出合作关系。终于到了2019年3月25日,奔驰品牌的母公司戴姆勒集团因不满其小型车品牌smart的盈利表现,决定将品牌转手。
Smart 品牌转型决定
戴姆勒集团在决定品牌转手的同时,也对Smart做了转型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只销售电动汽车的城市移动品牌。
为什么选择中国汽车合作伙伴来发展电动Smart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对于纯电车的发展,那是非常的重视,除了补贴以外,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体现对于电动车的重视力度。
一、从占比来讲,2017年4季度中国纯电动车世界占比达到了70%,准确点说是在17年12月达到世界占比73%,从14年的18%,上升到17年5月的60%,再到17年12月的73%,速度之快,令人乍舌。
二、除了电动车本身,想要支撑电动车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2013年至2017年,我国充电桩从2.25万增长到44.5万,增长了近20倍,光2018年4月新增公共类充电桩就有8984个,同比增长62.5%,其效率堪称恐怖。
三、除了电动车和充电桩以外,电网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总装机接近18亿千瓦,发电量6.5万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发电量四分之一。多么可怕的数据,全球200多个国家,发电量占了4分之一。
从占比、充电桩建设、发电这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电动车发展,那是十分重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庞大的电动车储备再加上电网及充电设施的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简直是牢不可破的铁三角。
为什么选择吉利
一直以来戴姆勒在国内主要有比亚迪和北汽集团两大合作伙伴,前者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伙伴,后者帮助戴姆勒在国内生产梅赛德斯-奔驰的传统汽车。戴姆勒和比亚迪合作推出的腾势系列产品只能说马马虎虎。按照国内汽车产业政策,戴姆勒仍具有选择与另一国内厂商成立新汽车合资公司的权利(福建奔驰算商用车,不归入计算)。
2018年2月吉利集团有限公司(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宣布,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按当前市价计算这笔股份的总价值为90亿美元左右,这也让吉利集团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
戴姆勒方面曾发表意见称,未来大多数人不会花巨资去拥有一辆汽车,但会把汽车作为一种服务。金融服务股份公司CEO恩腾曼曾表示,戴姆勒集团已经做好准备,持续推进转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安聪慧也提及吉利将由“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科技集团转型”。戴姆勒在这方面有了一定布局,在移动出行方面,戴姆勒就先后与宝马、mytaxi、 Chauffeur Privé、Hailo、Beat网约车、ParkNow等等合作,打造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共享+网约车帝国,而吉利方面则是推出了新能源网约车“曹操专车”服务。拥有“汽车制造转型为服务”这一同样的理念让戴姆勒和吉利上再次走到了一起。2018年10月,吉利与戴姆勒宣布,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该合资公司总部将设在杭州,双方持股比例为50:50,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
吉利新能源有优势吗
吉利方面则有过未来要全面实现电动化的宣言,并称未来3年内将推出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目前吉利旗下也有帝豪GSe、帝豪EV等车型。2019年3月刚刚推出采用新平台的A级纯电动汽车GE11,上市名称为"几何A"。确实在布局上吉利已拥有较为多层次的新能源车型,不过到头来想想这实力依然还盖不住比亚迪,更别提比亚迪拥有除宁德时代以外全国第二高的总电池装机量。实际点说,戴姆勒胜在有很强的生产技术积淀,就平台、三电技术来看,戴姆勒自己搞得定的概率大于需要吉利帮忙。而吉利也刚刚和宁德时代签下大单子。
对于吉利的意义
并购这个品牌助力其提升微车制造方法和理念,锻炼其对有调性品牌的运作能力。同时又吸纳一个国际品牌对整个吉利母品牌是有提升作用的。
电动Smart未来展望
对于新能源,奔驰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100亿欧元的新能源计划,而最近戴姆勒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能源公司(Mercedes-Benz Energy)与荷兰传输系统运营商TenneT成立了联合研发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前的五期全球电池工厂规划也已经披露,而已知的未来量产新能源新品方面,目前仅知道EQC和EQ smart,而EQ smart的研发难度并不大。
从消费者的角度心中的认知Smart是有调性的国际微型汽油车品牌。但如果Smart想在短时间内把这样的认知转变为有调性的国际微型电动车品牌,从品牌学角度很难,因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定位的存在一定的先入为主的惰性,改变其在消费者定位大概率会是失败的。其次从产品或品类来说微型汽车本身特性也注定很难成功。因为微型化的造型挑战着电动车的命门,即微车装载电池容量小,故续航短,光有调性不能解决续航短的问题。雪上加霜的是,我国刚刚出台降低对500公里以下电动车补助的政策。
但如果把电动Smart作为出行品牌用车呢?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一,戴姆勒自己早已使用燃油版Smart的做共享汽车运营,国内也有Car2Go和刚倒闭的Togo途歌用的也是Smart。二,Smart这样的微型车确实适合做分时租赁汽车共享。分时租赁的使用场景更多是一到两个人的短途使用(旅游场景除外);三,微型车可以更好的利用停车位,提高取还车网点的空间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四,和国内其他的共享电动车一样,送车和取车地方都有充电桩的话也会降低Smart微型车续航里程短的担心。
结语
作为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和一个强有力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没有理由不看好在中国发展的任何一个富有进取心的和一定的汽车制造和运营经验的电动车品牌。但是,处在电动车变革之际的技术和市场接受度也让野心勃勃的Smart电动车转型造成了难以预测的巨大挑战。不转型肯定会死,转型也许会死,在这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Smart选择转型电动这一赌注也许在向世人表明他们的态度只要信念尚存,希望一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