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要给大家“发钱”,为啥还被骂?
微博CEO王高飞曾说过,“互联网下半场,巨头们会越来越像”。
如今,这句预言正在变为现实。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互联网大战又开始了,而且还是发生在各自成名已久的战场。
抖音和美团,这两家曾经惺惺相惜的企业,如今玩起了换家战术。前者做起外卖,后者搞起了短视频。
微信和小红书,也互相抄起了作业。一个向种草领域进攻,一个研究起社交业务。
本就是红海的电商进一步内卷。京东开启“百亿补贴”,直指拼多多。抖音则在侧翼包抄京东和天猫,在APP内悄悄上线了“抖音超市”,还主打“官方直发”、“次日送达上门”、“满 88 元包邮”等服务。
就连“搜索”这个老赛道也重燃硝烟。微信搜一搜团队披露,2022年微信搜一搜月活跃用户已达8亿,搜索量较上年同比增长54%,剑指百度。
互联网重燃旧火,网友们也吵成一片。
有人认为炮火一响,黄金万两。新一轮互联网大战意味着会掀起一波价格战,对用户来讲是薅羊毛的好机会。
也有人批评大厂们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大洋彼岸的同行已经搞出了像ChatGPT这样“颠覆性创新”的产品,反观我们自己还在固守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做的仍然是没有“科技”含量的事。
过去几年,人们的互联网行业的期望很高,但随着整个行业走向天花板,低垂的果实已经被采摘得一干二净,大厂们不但没把眼界放到高科技,反而又去互相内卷,抓着衣食住行玩不撒手。
这次巨头们重新陷入混战,到底是不是在给中国产业升级拖后腿呢?
01
聊产业之前,先来说烧钱。
很多人对互联网不太了解的朋友,一听到互联网大战,就以为要烧钱了,觉得这两件事是关联在一起的。
实际上,这是把大厂们想单纯了。
能让他们宁愿割肉,首先得先看见肉才行。
一般烧钱会发生在行业方兴未艾、多头混战的阶段,巨头们通过砸钱占领市场,迅速实现规模效应,从而获得垄断地位,再通过涨价收回成本。
一旦形成稳定市场格局,有一个或两个玩家“一统江湖”后,再想强行插队,甚至鸠占鹊巢,就没那么容易了。
就拿抖音这次做外卖来说。
作为短视频巨头,抖音在外卖方面看似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让整个外卖过程视觉化,做到原先美团做不到的“边刷视频、边点外卖”。
但购买场景有了,并不代表能常态化。
当现代人到了需要吃饭的时候,对点外卖的决策时间是比较短的,很多人要求速度优先。
而抖音是一个视频流优先的应用,如果用它去点外卖,需要先搜索外卖的关键词,才能进入外卖界面。
避开关键词,这本身就是对用户的一个阻拦。
要是外卖都是视频流的话,还要浏览完很多视频后才能做决策,这样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多一个路径,就多一个门槛。
另外,在外卖方面美团是很专业的。不仅商家更多,还有品类优势。
更别提做外卖还需要常备一支百万级的骑手队伍,光维系成本就是个天文数字。
回顾互联网历史,跨界成功的案例都是很少见。
当年滴滴出事的时候,腾讯、华为等巨头都曾闻讯而来,火速搭建网约车平台,结果到了今年,原本滴滴90%的市场份额也就失去了10%,大部分也是被高德、曹操出行等同行分走,跨界来的都属于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国际上这种事也很常见。这些年谷歌一直想做社交,攻入脸书的领域;脸书一直想做短视频,攻入Tik Tok的领域;但都无疾而终,甚至还拖累了自己的主业。
用户对每个应用都有习惯认知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就像是瑞幸和星巴克打价格战,因为两家都是卖咖啡的,所以还有一战之力。假如麦当劳也来凑一腿,也许他能抢到那些买汉堡顺带买杯咖啡的用户,但对于只是想喝咖的人来说,就不是靠烧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电商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次京东推出百亿补贴,听起来好像是不错,和之前刘强东提到的“把低价这把武器重新握在手里”前后呼应。
但问题是,价格到底是不是京东过去几年销量下降的罪魁祸首,如今还悬而未决。
要知道这些年京东给人的印象,其实已经和“低价”没太大关系了,很多人选择他们就是图其保真、保快的履约能力,对价格的容忍度反而是最高的。
真要买低价的产品的用户,第一反应还是会去拼多多,或者抖音快手直播间。
这就像是平常习惯去高端超市的人,早已对价格不敏感了,真要赶上店家大降价促销,反而开始怀疑商家是否有猫腻,是不是在清库存,不去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次折扣就彻底转向你。
假如京东真要打价格战,以他们现在的成本来说,未必拼得过其他平台。你要用钱砸别人的命,就真的会有人拿命砸你的钱。
京东未来需要恢复的是高质量的服务和履约能力,价格反而听起来像个噱头。
小红书和微信之间的纠葛就更是南辕北辙。
众所周知,小红书的走红得益于其特有的社区氛围,而这类应用恰恰天生就自带封闭性、私密性和排他性,很多人喜欢小红书,就是不想要自己的生活和娱乐都混一起,这和微信这种全国最“大众化”的应用从基因里就格格不入。反过来小红书挑战不了腾讯的社交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平台也深知这些硬伤,能活到现在的这些大厂个个都是“人精”,比任何人都更知道业务多元化有多难做,也清楚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道理。
更何况,在今年这样一个环境中,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每一步都走得很谨慎,想要让他们花冤枉钱比登天还难。
比如抖音虽然嘴上说着进军外卖,实际上在价格和配送体系方面仍然没有做出太多成绩,平台不完善的情况也屡屡出现。
别看大厂们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
大厂这次说要跨界,更像是讲给资本市场的新故事,为其上市或者维持股价画的大饼,让外界觉得他们还有增量可挖,故事还没讲完。
02
真要说这次会产生竞争的地方,比起“新仇”,更可能是“旧怨”。
在抖音和美团这场较量中,很多人忽略了还有另一个重要成员——饿了么,也在其中。
由于抖音缺乏配送能力,他们暂时选择和饿了么结盟,采用其作为第三方配送。
抖音app里会增设点外卖的端口,同时饿了么将为抖音提供全部商家资源。
但这次二者的合作,对饿了么的战略意义反而更大。
背靠阿里的饿了么,当年被美团拉开差距,核心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流量,毕竟流量对于阿里来说,也是稀缺资源。当拥有了抖音这个流量富矿后,这个一直困扰他们的难题,将会迎刃而解。
反而是美团受制于反垄断的监管,受到腾讯的扶持会越来越少,此消彼长之间,黄蓝大战很有可能再次打响。
抖音做超市和团购外卖,醉翁之意也不在天猫和京东,而是小红书。
就在去年,抖音电商刚刚提出“兴趣电商”的概念,其中提到要“帮助消费者主动发现潜在兴趣所在,同时帮助商家把商品推荐给感兴趣的消费者”,而种草正是兴趣电商的重要一环。
为了扶持种草业务,抖音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本地生活也在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但涉及到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核销率(指发出去的消费券中有多少被用掉了)很低,远远低于电商。
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核销链路长,消费者从种草到消费经过的步骤太多,所以流失率较高。
假如能够完善自己的同城物流履约网络,实现全城配送,那么线上流量就能更迅速、更直接地转成真实订单,促进门店营收增长。
这种“种拔一体”的新体验,是抖音挑战的小红书又一新型武器。
腾讯聚焦搜索业务员,瞄准的同样不是百度,而是打算和老对手抖音掰手腕。
过去一年,腾讯把很多非核心的、盈利不高的业务都砍掉,集中资源在少量产品上,视频号的直播电商是重中之重。
去年年底的内部大会上,马化腾也提到腾讯的优势是连接,把小程序电商服务和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结合起来才是腾讯应该做的事,“在不下场做电商的前提下把电商闭环做好……我跟CDG(企业发展事业群)智慧零售说,你别搞货架那个卖货(模式)了。”
所谓卖货模式,就是淘宝的电商模式,用户进入APP后,通过搜索寻找需要的商品。
但马化腾告诫团队不要做货架模式,而是应该利用视频号的特点,来做兴趣电商——这点恰恰是抖音身上学到的。
2021年,抖音升级了自己的“兴趣电商”,利用搜索来匹配“人找货”的需求,补齐电商销售链路。
所以腾讯做搜索,是为了找到直播电商那最后一块拼图,从抖音口中抢下一块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大厂跨行,意在业内。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太阳底下无新事,没有新玩家,只有老对手。
03
那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最开始的问题,巨头们重新陷入内卷,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当然不能算好,但也没想象中那么坏。
大厂们如今的混战,本质上是在应用层面内卷,围绕着人们的基础生活需求来做文章。
至于技术方面他们也在做,但投入不是很大。原因其实和前面提到的跨界一样,风险回报率低。
即便大厂们在很多应用方面已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甚至领先国外同行,但围绕互联网的技术做得再牛逼,说到底还是建立在西方的基础构架之上,随时都有被撤凳子的风险。
比如之前阿里要做YunOS操作系统,2016年的时候,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搭载YunOS智能操作系统正式面世,大家还万分激动。
但由于YunOS无法绕开谷歌的专利壁垒。想做大操作系统,却被谷歌“卡了脖子”。
底层技术天生的不足,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天花板高度。
也正是因此,虽然平日里他们三番五次拿技术来讲故事、画大饼,但当生存空间变小的时候,就像现在,就又都暴露了本来面目,回到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却能保证有钱赚的地方。
只要认清这个逻辑,就不需要为此愤怒和烦恼,因为国内一样有不少硬核科技企业,只不过他们没那么会画饼,没那么懂得营销,或者都很低调,做出的成果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而已。
国家也及早意识到了这点。从这几年的反垄断开始,逐步收回原先给予互联网的各种政策性支持,把更多资源迁移到硬科技产业上。
既然国内互联网的优势在应用层面,那就干脆让他们发挥特长,给他们画个圈,在这个圈里任意发挥,随意内卷竞争。
但前提是只能在这个圈里卷,一旦出圈把手伸向实体经济,或者伸向小商小贩,该击打还是要打击。
后来发现,这一招的效果还不错。
到了今天,全球各地的人们用TikTok创造流行,用SHEIN追赶时尚,用Temu(拼多多海外版)“砍一刀”,用Genshin(原神)开启冒险,用MICO结交新朋友……这些被逼到出海的中国App在海外愈发强壮,逐渐渗透进了外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和硅谷企业“掰手腕”。
假如能把他们在国内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配合中国庞大的供应商群体,收割一波海外消费者,也不乏是一条出路。
大厂们盯着做老业务做可惜,但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只在国内做,不出去做。
找到一种既能让互联网企业生存下去,又让用户收益,同时还能帮助中国产业出海的路,才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选择。
所以不如让子弹还再飞一会儿,看看大厂们下一步的动向,再下定论不迟。
参考资料:
《市值蒸发、持续亏损,美团外卖格局要被颠覆?》说财道经
《XBZ摇摆摇摆》字母榜
《搜索混战2023:老将新贵攻防战》零态LT
《腾讯重新加码电商背后是新工具支撑》证券时报·e公司
《万字长文:ChatGPT能否成为互联网后下一个系统性机会?》大数据_文摘
《对待ChatGPT,中国互联网人得扬长避短,没必要妄自菲薄》新浪网
《不卖菜,互联网巨头应该卖什么?》深燃
《王慧文无心与李彦宏斗法》新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