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算是在我们领先的领域,英语,甚至日语的学习也是有必要的

【本文来自《如果一个理科生是天才,那么他怎么看文献?靠翻译?多一道手就得祈祷翻译者的水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500

其实就算是在我们领先的领域,英语,甚至日语也是有必要的。

简简单单,就拿中文来说,这绝对是我们领先的领域了吧?研究汉语,或者研究古代文学,如果到今天我们还不能领先,那也太丢人了。

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学英语了?

首先,这个学科的学生和老师,都有机会出国交流,如果完全不懂英语,其实在生活上还是比较麻烦的。

其次,在学术研究上,是不是因为我们领先,就可以不去关注外文文献了?其实也并不是的。西方很多学者以“他者”的角度来观照中国文化,有时反而能比中国学者看得更透彻。比如说甲骨文里面的虚词“其”,因为是文言文里很常见的一个字,所以大家本来都不太注意,是美国学者首先发现在两条正反对贞的卜辞里,如果一条用“其”而另一条不用,那么用“其”的那条所涉及的事情,就是占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㞢(有)雨”和“亡其雨”,那就是占卜者并不希望不下雨。

完全不看外文文献,终究是学术眼界要缺了点。甚至于,要发表论文,一般“内容提要”和“关键词”都要中英文齐备的。不说多精通,基本的读写能力还是要具备的。当然了,现在也有很多西方学者的专著被翻译成中文,对于英语不好的研究者来说,自然是福音。但是从原著出版到译本问世,中间往往未必只是隔着几年,十几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更别提很多就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往往都不会有译文。如果都是些与自己研究方向无关的,还则罢了,但是如果相关的,读不读?也许这个老外水平很烂,但是不去读也不可能知道这个老外烂,那如果不会英语,那就很尴尬了。只能找翻译软件慢慢翻呗,但是翻译软件翻出的专业术语肯定问题很多,闹出些“常凯申”的笑话也不足为奇。

哦对了,日本学者的汉学研究也很优秀,吉川幸次郎、桥本万太郎、白川静、新城新藏、岛邦男,随便想想,就能想到不少的名字。当然他们的很多优秀著作也都翻译成中文了,也有一些还没翻译的。比如林巳奈夫先生的《殷周青铜器综览》,近年才由广濑薰雄等学者翻译成了中文,而在此之前,大家都只能使用日文版。

最近的,是美国学者夏含夷著,蒋文先生翻译的《〈周易〉的起源及早期演变》也出版了。不要被“夏含夷”这三个字给骗了,他是道地的美国白人Edward L. Shaughnessy,“夏含夷”是他取的中文名。比较有意思的西洋学者中文名,还明义士、雷焕章、司礼义、顾史考等。“其”那个问题,就是司礼义提出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