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2022年人口老龄化(校修改版)
结论:人口绝对是过多,人口结构老龄化是人口结构优化的必要过程
人口这一要素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滞后性。中国在6070年代由于当时的各种内因外因,选择了人口爆炸,为了应对当时预判的战争危机。而老龄化,只是50年前人口爆炸的结果,和计划生育没有任何关系,计划生育反而是为了考虑到boomer一代的数量而进行的亡羊补牢。并且很多别有用心的资本阶级的喉舌在社会舆论中夸大老龄化的危害,希望把中国拖入印度和埃及一样的状态,降低劳动力议价能力,来更好的996251,35岁开除,鱼肉百姓。
回到正题,在boomer一代诞生之后,国际形势突然发生了改变,和平和发展成为了80年代至今的主题,中国只能靠成为世界工厂和大规模基建来消化当时如此之多的青壮年就业人口,某种意义上,改开发展道路的选择,绝对有解决就业这一重要原因,即使这样全力全开的建设,依然有适龄青壮年人口无法转化为就业劳动力,可想而知当时人口过剩到什么程度。
同样的,世界的发展总是瞬息万变,到了今天,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工业自动化和科技生产力发展,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工厂转型升级,现在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抵得上以前的10个人,许许多多的中低端产业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就可以完成全国乃至全球供给。如果中国现在依然有每年3000万的出生率,那失业率将无法想象。
好在有计划生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过渡,才不至于社会治安动荡,只有做到少生优育,才能逐渐促使社会平等,缩小贫富差距,防止被资本和权贵养蛊
如若此时为了所谓的6070年代的boomer一代老龄化,而让00后和10后的数量跟进,就是本末倒置,把发烧治成癌症。
记住一点,老龄化是人口爆炸的果,不是现在年轻人不生孩子的果!
目前的出生人口都在1000w以上,世界范围内比这还多的正常工业化国家有几个?越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需要的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越不会随着人口增加线性增长。所以我们能让这些年轻人充分就业就烧高香了。
最后提一下人口总量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口总量,市场的好坏其实和人均消费水平有关,看看隔壁印度,他们的很多低种姓人士,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收入过低,他们并不会给除了最基本的吃穿以外的印度市场做出贡献。我们其实同理,在越分配不均匀的地区,人口和市场的关系会越小。降低人口,就是在通过提高单个人口的劳动力议价能力,来促进分配均匀。只有分配均匀了,人口和市场才会正相关。
有兴趣的小伙伴,去百度一下老鼠乌托邦实验,细思极恐,顺便推荐给身边的人口神教,让他们思考一下
1 理论上假如我们有3亿人口达到美国人的平均综合素质,即使不能做到吊打全世界,至少与美国平分天下应该没有问题吧?那么,中国能否有3亿人达到美国人的素质呢?
这个从数据上看好像问题不大。 决定人口素质的就是教育水平。
美国适龄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致是1亿人,中国差不多也是1个亿——这是存量。增量我们就远超美国——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300万,我们是830万。从数据上看,中国凑出3亿人达到美国人的综合素质好像问题不大。 这只是数字而已!
同样是高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远远超过我们的。那么,怎么缩小这个差距?
不管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人才的素质,关键就是投入!以公立大学为例,美国培养一个公立大学生每年花费大致是1.5万美元(包括学生负担的学费与政府补贴,私立大学是这个数字的几倍)
中国培养一个公立大学生每年花费还不到1.5万人民币(教育部每年给每个公立大学大学生补贴8000元人民币,学生学费大致是5000元——6000元左右)这个差距就是将近7倍。
如果要缩小这个投入差距,就算每年国家财政在教育投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如果老百姓的负担不变,人口基数也得降下来。这是人口的素质问题。
2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人口对资源的消耗问题。
经济发展最终的目标就是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那么,时至今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老百姓的生活不外乎就是衣食住行,我们来看看一组与衣食住行关系最紧密的数据,非常有意思。
住:中国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城市36,农村45),这个在全世界位列第三;食:这个有点参差不齐。中国人均蔬菜水果500公斤,世界第一;人均鸡蛋300个世界第二;人均粮食消耗不到300公斤,远远低于一票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耗60公斤,大致是世界第十,但是与老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英国德国都是80公斤,美国是120公斤。行:这个差距就大了。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20台,连世界平均水平(160台)都达不到,与发达国家(400台)相比差距更大。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铁路里程、公路里程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但是人均就不够看了,无论是人均铁路里程还是人均公路里程连世界平均水平都达不到。
看了上述数据大家是不是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同样是关系民生的衣食住行,为什么不同领域的指标差距这么大?
原因很简单:决定这些指标的就是“外部资源约束”。凡是“外部资源约束”程度很低的,我们就干得很好;凡是“外部资源约束”程度很高的,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人均水平很难提高。
比如住房。盖房子主要靠河沙水泥空心砖与钢材,这些资源我们都可以自行解决,钢材虽然需要外部的铁矿石,但是铁矿石不是什么稀缺的矿产资源,中国自己也有很多,土地资源虽然我们不宽裕,但是房子是可以向天上长的。所以,住房就属于“外部资源约束”程度很低领域,所以,我们就能在短短几十年就能把人均居住面积干到世界第三。
食物属于“外部资源约束”中性的领域。但是不同种类又不一样,蔬菜水果不用说,我们广泛利用大棚种植,利用各种荒地就能生产出数量惊人的蔬菜与水果——这个与发达国家水平差不多,我们的优势在于发达的物流与廉价的包装,所以这个时效性很强的农作物领域中国优势特别大。
粮食生产因为耕地有限,这个我们是有天花板的——18亿亩耕地每年拼命堆化肥也只能生产6亿吨粮食,扣除肉类生产需求的粮食,导致每个人消耗的粮食只有200多公斤。
肉类就属于“外部资源约束”程度很高的领域。生产一斤肉类需要几斤粮食,我们自给的粮食有限,就只能靠进口。我们每年进口1亿多吨粮食主要就集中在大豆,这个大豆除了榨油另外就是最好的喂猪饲料。全球主要的大豆出口国就是美国、巴西、阿根廷,每年大致出口1.1亿吨大豆中国就要采购9500万吨。去年因为与美国贸易摩擦,国际市场除美国外的大豆基本就被中国一扫而空。所以,中国要提高老百姓人均肉类消耗难度很大。
汽车属于“外部资源约束”程度最高的领域。
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有2亿多台,每年消耗的石油除了国内自己生产的,还要从国际上进口4.2亿吨石油,这就是全球石油产量的15%。假如千人汽车保有量要达到发达国家600台水平,就要拿到全球石油产量的50%!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汽车不仅要消耗石油,而且要占据公路,要有停车位。如果要将我们千人汽车保有量提高3倍,那么我们公路、停车场的建设至少也要扩充3倍——这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没有这么多土地资源能够承受现有基础设施扩充3倍的能力。
所以,国家对汽车产业制定的基本路线就是3个:智能化、新能源、共享化。
新能源是为了减少石油的消耗,也是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智能化与共享化是充分挖掘存量汽车的使用效率。
你看看,要维持14亿人口这个庞大基数的生活水平,“外部资源约束”就是很难突破的天花板。最好的解决办法还得把人口基数降下来。
3 最后就是人口的价值创造。
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个创造的价值大于人口对资源的消耗。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一个人要创造价值就得有工作。工作分为三类——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其中工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制造业水平相匹配。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国家竞争力其实就是工业水平。这个水平具体而言就是两个方面:工业人口的数量与工业人口的效率。抗日战争时期,为什么几千万人口的日本可以打得4亿人口的中国节节败退?原因就是日本无论是工业人口的数量还是效率都碾压当时的中国。所以,人多是没啥用的,工业人口数量与效率才是根本。
目前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等于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中低产业链吊打全世界,差一点的就是高端产业。而中低产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工业人口已经达到了巅峰甚至是过剩,可以挖掘潜力的只是工业人口的效率。未来随着我们工业人口效率的提升,必然会进一步带来工业人口的过剩。
为什么当前就业压力大?就是因为产业升级必然带来效率的提升,必然导致制造业人口过剩。未来即使我们拿下高端产业——但是高端产业吸纳就业是非常有限的,华为创造7000亿的营收,也就能吸纳18万人的就业。
那么,一大票人觉得中国现阶段应该鼓励多生育是什么逻辑?生一大堆孩子未来怎么解决就业?农业耕地有限,工业人口过剩,全去第三产业?随着智能化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第三产业未来也面临着吸纳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
如果增加一大堆人口不能解决就业,那么这些人口就不能创造价值,就是社会的负担!
所以,无论是有限的资源投入提高人口的素质的层面,或者是在“外部资源约束”下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层面,或者是未来解决就业的层面;都需要将人口基数降下来!
至于养老的问题,这个也不是靠拼人口数量来解决的——最后还是靠拼人口的劳动效率来解决的。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养老就不是啥问题。
4 未来经济转型,核心就是提高劳动效率。
包括近两年来我们的机构改革、教育改革、政府与央企的考核管理调整、产业政策、货币政策都是围绕着“提高效率”(系统内在优化工程)这个核心。
所以,我个人认为未来国家制定的长远经济目标可能更偏重人均效率,而不是经济总量。
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大多数人其实根本就搞不懂这个领域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大多数人其实也不知道经济是怎么运行的。别看很多公知大V对国家政策各种指手画脚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狗屁。
我对宏观政策的态度就是搜集信息与数据,努力思考内在的逻辑与目标。如果想不通这个,那只能说明我的眼界与层次还不够。如果能理解内在的逻辑与目标,那就不仅意味着我的理解力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预见一些趋势性的机会。
5、预计国际大宗商品主要出口国国内消费增加,国际供给长期趋势不可逆减少。
世界主要水稻出口国泰国、越南、缅甸、印度等人口相对稠密的传统出口国在早期阶段受国际强势货币加息打击汇率、做空本币等剥削因素存在,国内消费群体较国际进口商有巨大汇率劣势。随着越南盾走强、印度人均消费量提升,泰国限制性出口政策,缅甸出口量饱的情况下,中国进口水稻成本将可预见上升。
世界大豆、玉米等经济作物产量基本达到饱和上限,随着越南、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人均肉类消费上升影响,进一步推高国际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