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关系吗?
今天参加一场心理学的小型学术交流,在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一个去年新成立的学院。在场大多数是2025年刚入学的硕士和博士生。今天主讲人是《心理学报》副主编丁锦红先生,他介绍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包括这是中国心理学界顶尖期刊目前和未来的关注点。
他谈到近五年来逐渐有论文开始关注“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数据增强方法,提升自杀意念文本识别精度,为心理健康预警提供支持”。
首先,自杀是否能预防。这可能涉及心理和精神卫生。
其次,自杀是否能预防。如果从技术角度看,AI是否能发挥一定作用。
探讨AI,我联想前两天观网一篇题为《美国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在与AI聊天后自杀,家长呼吁更多监管》(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9_17_790442.shtml),讲的是美国13岁女孩告诉一个名为“Character.AI”的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她要自杀,没有得到应有的劝阻,不久后自杀身亡。
这个故事是细思极恐。因为当这个未成年和聊天机器人一对一互动时,是没有成年人监护的。即便有成年人在旁,他可能也不会察觉到AI对家里孩子的“脑电波”施展了什么魔法。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如果聊天机器人用户产生自杀倾向的表达,机器人是否有义务劝阻?
第二,机器人是否有能力劝阻?
关于第一个问题,一款机器人产品“义务”由人类定义,意味着与人类价值观对齐。这是治理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机器人的能力边界当然是技术下限决定,这是发展问题。
回到本文标题: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关系吗?有关系。
一方面,心理学为AI提供蓝图:人类认知的许多特性,如动机的产生,为AI算法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灵感来源。
另一方面,AI为心理学提供新工具与视角:AI,特别是机器学习,能处理海量的行为数据(如社交媒体发文字),帮助心理学家发现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察觉的模式。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既是文科也是理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如果要把心理学应用到生活和生产,更要跨学科。
丁锦红先生提到,《心理学报》的发展要“开放化、技术化、本土化、社会化”。
的确,写论文、发论文不要只写英文,只发外刊,要扎根中国本土,呼应中国社会热点,同时也要有开放视野、国际视野,借鉴全球案例和经验,解决人类共性问题。
那个美国女孩在Character AI的“冷眼旁观”下自杀的案例挺吓人的,但可能不是个案。这不单是人工智能专业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单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需要更多的“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