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替代传统计算机、光刻机,量子芯片可能要从一开始就得有中长期的全局系统构思

【本文来自《中国量子计算机“悟空”即将问世,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亮相》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作为新事物,这条技术线一开始肯定没有竞争力,关键是后续有没有比较清晰的路线。

传统计算机甚至一开始就有摩尔定律,很快形成英特尔+微软,直至互联网、智能手机、5G6G……

替代这条路线的东西,可能要从一开始就得有中长期的全局系统构思。

1959年,美国著名半导体厂商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平面型晶体管,紧接着于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这种平面型制造工艺是在研磨得很平的硅片上,采用一种所谓“光刻”技术来形成半导体电路的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和电容等

只要“光刻”的精度不断提高,元器件的密度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平面工艺被认为是“整个半导体的工业键”,也是摩尔定律问世的技术基础。

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公司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的摩尔应邀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观察评论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在摩尔开始绘制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每个新芯片大体上包含其前任两倍的容量,每个芯片的产生都是在前一个芯片产生后的18-24个月内。如果这个趋势继续,计算能力相对于时间周期将呈指数式的上升。 Moore的观察资料,就是现在所谓的Moore定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