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自述:在电影里探索如何实现人类的数字永生

来源:公众号“甜草莓的科学小屋”

作者是北京邮电大学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等;

如果我们把漫长的地球历史看做一部时长12小时的舞台剧,主角是天空、海洋和大地,那么生命的粉墨登场只占用最后15分钟,甚至在这熙熙攘攘的舞台闭幕前0.2秒,人类文明才姗姗来迟。曾经有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人类文明和科技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如此灿烂辉煌?”我并未过多思考,因为人类拥有无与伦比的好奇心和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前者让我们脚踏实地,发现规律,后者让我们仰望星空,梦想未知

现在《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工作接近尾声,自己转头一想,这句话或许就是对我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所参与的科幻电影制作的准确描述。正如在这样的大地上,我们敬畏知识,所以披荆斩棘,审慎前行;在这样的天空里,我们憧憬未来,所以沐浴阳光,展翅翱翔。

这段科学顾问的旅程,对我(以及大部分科学顾问)而言,是一整个“造梦”工作:我们可以随意展开科学畅想而不用去设计实验验证,这让整个工作变成一件很“爽”且“刺激”的事。因为除此之外,或许没有更多途径可以让科研工作者去影响几亿经费燃烧出来的“梦境”,去“见证”一个自己推测中的近未来世界了。

500

某个系统的设计初稿,我不知道最后会不会被剪进终版,即使剪进去应该也已经被美术改头换面了

接触科学顾问这份挺有意思的职业或许来自某种缘分。2020年,我在参加IEEE/CIC国际通信大会等待演讲,突然接到计算所王元卓老师的电话,问有个影视项目愿不愿意参加,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些科普工作。科普一直是我的爱好,同意之后发现原来是《流浪地球》剧组,这就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在这将近2年时间里,作为科学顾问而言,我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创造世界观,电影是艺术创造,科幻电影需要创造一个可信、自洽、栩栩如生且让人沉迷的未来世界作为剧情基础。我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尽量遵循“What if - How to”框架,即从现实的科学知识出发,推测核心幻想下某件事的可能运作方式,让世界细节经得起推敲,《流浪地球2》的时间线几乎和现实时间线重合,这部分要更加小心谨慎;另一个是遵守“科学底限”原则,尽量保证电影本身不因大幅度违背公众科学常识而导致世界失真;但为了兼顾故事性,可能存在一些科学和艺术上的平衡和取舍。这部分会在电影上映之后再做概述,供后续从事科学顾问工作的同行参考。

500

500

某场影片成果vs真实场景,大家猜猜我们标记的是什么?

受剧组邀约,今天这篇文章尝试向大家分享我们(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人工智能组的同事们)在《流浪地球2》中对脑机接口和数字生命等科学议题的思考和推理,当然受限于个人水平和剧情原因,我们的工作和思考可能存在不足,希望大家见谅。

注1,本篇文章只限于预告片中的数字生命计划部分,电影剧情留给大家自行探索。

注2,我留下了1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大家做些简单的科学推理,或许可以猜到部分世界观。

注3,此文成稿时我并没有看到完整成片,所以没有剧透。

注4,在此感谢人工智能组的其他同事,中科院计算所的王元卓研究员,江旭晖博士和沈英汉博士对此文做出的贡献。

[“起航之前”预告] 太阳危机刚刚揭露,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举球之力提出了数个自救计划。其中“数字生命计划”可以实现“数字永生”,这成了人类 “另类”的备选自救计划之一,但因为未知原因被禁止(印度数字生命研究所的Suresh Sun小哥因此疯狂)。

[“图恒宇”预告] 数字生命计划被法律禁止,数字世界架构师图恒宇把自己车祸受伤的女儿图丫丫进行了数字化,然后数据上传至550W,他和刘培强在MOSS身边擦肩而过。

[“MOSS”预告] 这是一个MOSS视角的独白,在流浪地球史上存在四大危机,但是人类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止,生命不止有一种定义,而人类生存的最大障碍,不是弱小,而是傲慢。

相当多的预告情节都提到了数字化人类(或其他人提到的意识上传),从而实现数字永生,这显然和“数字生命计划”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那么其中几个核心概念,“数字永生”、“意识上传”和“脑机接口”,我们在电影制作时是如何考虑的?我们又是怎么推测一个人类的“数字化实现框架”的?

1

大脑中的电信号

500

[“起航之前”预告]印度小哥在意识上传实验开始前:“人,本质上是一堆电信号”。

这种说法是剧情需要,现实世界里有些绝对,不过关于人和电信号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说起。

自从1920年德国精神科医生Hans Berger博士[1]用大脑头皮上的贴片电极成功测量人类“脑电图”以来,科学界就猜测脑电波是一种可用于大脑直接对外/对内交流的信息载体,此后关于脑电控制/脑波暗示等的科幻/游戏创作一直不绝于耳,比如《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戒2》里就有一种叫做“尤里”的作战单位,可以通过操纵脑电波实现对其他单位的精神控制。但在当时,没有人想要把这些狂妄的想法变成现实。

500

《红色警戒2:尤里的复仇》里的尤里

这种情况延续到1970年,科学界逐渐认识到,人类脑电波中某些可观测部分可以反映大脑状态[2]。比如医院里,脑电图仪通过观测alpha波(alpha wave)来辅助医生完成脑部疾病诊断。更有甚者,在大脑产生动作意识后,部分脑电波会随之产生变化。当时的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的电信号,或许就能还原出受到刺激时的大脑 “意识”。后来第三代脑波测谎仪就由此而生:当受到小概率事件刺激(比如正在编造谎言)后,300ms-1000ms左右可以观测到正向脑电波波峰(即P300波),以此可判断被试者是否说谎。

著名科幻概念“意识上传”,其实是此现象的反向利用,即对脑电信号/人脑结构的完全观测是否能还原人类意识本身?我不太想在这一节回答这个半科学半哲学命题,这里只给大家留下个小悬念。但毫无疑问,1970年起,科学界已清楚知道大脑电信号与人类意识之间必然存在关联,并为总结这些关联付出了大量实践。

500

通过脑机接口对电脑输入字符

既然已知存在联系, 那我们能否利用某种脑电波来直接控制人体外部设备?比如假肢或者电脑?

这是脑机接口的核心科学问题,原文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Jacques J. Vidal教授在1973年发表的开创性论文[3]。Vidal教授此人是一个传奇,他当过电气工程师,做过空军飞行员,后来还是回归高校,穿上西装拿起教鞭,最后开始研究脑科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哺乳动物前庭系统。在成为一名独立研究者后,他很快就接到了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人机通信项目(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这也是1973年这篇论文的来源。

500

1973年,Vidal教授在《Toward Direct Brain-Computer Communication》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 这个术语

在这篇论文里,他十分笃信自己的预言:“即使仅以当时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现状为基础, 也预示着这样的壮举可能即将来临”。要知道,当年计算机才刚刚兴起,雅达利公司还只是个1岁的新生婴儿,距离《吃豆人》诞生还有7年时间;而就在三年前(1970年),26岁的Ken Thompson刚刚在一台破旧的PDP-7上开启UNIX纪元。他不会意识到,仅仅13年后,他将因此获得图灵奖(注:UNIX纪元是苹果的OS X等类UNIX操作系统和JAVA等主流编程语言的时间起点)。

即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脑机接口都没有取得明显科学进展,甚至在当时被认为是某种“科学幻想”,我们也不得不佩服Vidal教授对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洞察和远见:因为在50年后的今天,“脑机接口”已成了科技领域无人不知的技术趋势之一,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科技时尚”。

2

脑机接口:当梦想照进现实

500

看这个人参与数字生命实验,研究经费充足,你看他笑的多开心,我也想这样

[起航之前预告] 印度数字生命研究所,志愿者头戴脑电帽躺在数字生命实验床上,表情轻松,可见对即将进行的数字生命实验并没有什么担心。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从键盘鼠标到触控语音,人类和计算机的沟通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便捷。脑机接口可以直接建立大脑和机器之间的信息通路,就变成了人类梦寐以求的最便捷的人机交互方式,或许没有之一。

其实在了解 “数字化人类”的核心概念时,我们就认真思考过脑机接口的具体呈现形式。早期讨论中,曾有两种方案:“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探针直接采集/刺激大脑皮层电信号,通俗的视觉呈现就是脑后插管,为了植入电极一般需要开个真的“脑洞”;另一种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即通过电极贴片采样头皮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一般通过头戴脑电帽或者头盔实现。《阿凡达》里有比较直观的对比,人类进入阿凡达用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而阿凡达连接灵魂树,可以类比为侵入式脑机接口。

在现实里,因为可直接接触大脑皮层,前者通常更准确、可传输的数据量更大、未来真正实现的可能性也更高,但是考虑视觉、道德(脑后插管有点过于邪恶了)和数字生命计划可能的普适性问题(在近代做这种手术实在不太可能获得那么多簇拥),最后选择了非侵入式方案,不然这位躺下的小哥可能已经被脑后插管,不会笑的那么轻松了。

500

实际上,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也正是民用领域和早期脑机接口研究的主流解决方案。如果把1970-1980年间的脑机接口叫做“科学幻想”,那么在1980-2000年间,“科学幻想”正因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突破而逐渐变为“科学论证”:1988年左右,科学家们利用P300脑电波实现了一个意念单词拼写器[4],同期利用Alpha脑电波实现了意念机器人控制[5]。另一方面,侵入式脑机接口在2000年后才有所进展,但是因为干扰小,获得的脑电信号强,可以一次性在小范围内采集多个神经元信号,此后发展迅速。目前在瘫痪病人身上已经展现了非常强大的医疗辅助效果,比如瘫痪病人已经可以通过意识操作机械臂(但是造价非常昂贵)。

其实当时讨论脑机接口呈现并没有花费过多时间,它很快就取得了共识。我们在内部交流更多的是要不要去展现更加细节的脑机接口实验,比如要不要把输入式脑机接口(就是机器对大脑输入指令),和输出式脑机接口(反过来,大脑影响机器)分开;或者把不同感官(触觉、听觉、视觉)的脑电信号不同之处呈现出来。最后发现,没有必要在非核心部分过多考虑,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应该是一台非常强大的“交互式”设备—它输入输出都可以,并且融合了其他功能。

3

笛卡尔二元论,意识上传,数字永生?

500

[起航之前预告] 印度数字生命研究所,印度小哥说“你对世界的感知,你的记忆,都可以通过这条线存到这……”,然后指向被试者连接的仪器。

[图恒宇预告] 图恒宇看着躺在床上,一身信号线的图丫丫,一脸沉重。

自古以来,生死永远是人世间最难解的悲情,为此无数人曾向往甚至试图尝试永生。古代,前有秦皇遣徐福仙岛问药,后有汉武筑高台接仙露。现代,人们对永生的向往也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改变,《黑镜》《万神殿》《超脸骇客》等等科幻作品都曾经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数字世界的永生/或者重生。

总结来看,一种可能是用生前的相关互联网资料完成“数字重生”或制作 “数字化身”,这也是目前现实世界“数字人类”的主要实现方式。目前这种“数字人类”拟真程度距离真正人类相去甚远;另一种可能是把人的心智“数字化”后转移到不同“载体”上(比如更高级的电脑),如果载体足够耐用,能量充足,那么技术上人类就可以永生在数字世界。我们认为后者显然更适合影片背景,那么问题就来到了下一个,“心智”和“身体”又是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开始思考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即“心身问题”,至此已有两千多年。心身问题主要体现在笛卡尔二元论的困惑:他认为每个人都由身体和心灵两种不同实体组成;身体与心灵可分离、独立存在、可以相互作用,心灵无实体。20 世纪中期,这种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变化。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意识蕴含在大脑的信息处理中,它实质是大规模神经元集群产生的“涌现”现象,根据这一猜想,他们把心智比喻成软件程序,其运行在一个称为大脑的硬件上。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来,这是“意识上传”这个科幻概念的哲学基础,在《万神殿》等作品里有所体现,也是影片中“数字生命计划”的灵感来源。

现代科学却认为笛卡尔的观点并不完备[6]。虽然心智毋庸置疑源自大脑,但大脑往往通过重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即神经突触)来存储信息,产生记忆,而行为意识,也很可能源自大脑各神经元之间、各皮层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7]。某种程度上,人脑形成新记忆和新意识的过程,会导致神经突触的生成、断开或强度改变,对外反映为脑电波变化。

500

对于“心身问题”的三种观点

这种调整会对科幻设定有什么影响?

在过往科幻作品里,比如《万神殿》里提到的“上载智能”,认为对人类大脑的神经连接进行分子级别的结构快照就可以把思维、意识、情感上传到云端,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符合笛卡尔观点的“数字化人类实现框架”。

我们认为这也是不完备的。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推测,记忆、行为(或者某种意义上,心智)与大脑神经突触的变化存在联系,即“心身其实存在部分相关性”。单纯的短时大脑结构快照并不一定能完全还原心智。人的意识活动不仅仅源自大脑神经的连接形态,同样会体现在神经元连接的生灭之中,所以需要记录相关神经活动规律,才有望实现意识还原。

500

基于改善笛卡尔二元论的数字化人类实现框架(笑,脑洞误纠)

至此,我们对“数字化”一个人类的神经生物学和哲学思考已经结束。如果从现实世界作为起点,我们只需要做出一些重要假设,就可以回答“如何制作一个数字化人类”这个初始问题。这些假设包括:

完全准确的大脑结构快照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元连接来存储已有记忆

完美的脑机接口可以实现与被试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活动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

全脑仿真可以顺利完成思维拟合,进而重建意识

不论定性还是定量上看,重建意识都与原有意识完全相同。

如果上述假设都满足,我们才可以说人类的意识是可以被上传或者被复制的。请注意,我这里并不想试图讨论数字人类的唯一性问题,这部分留给后续文章说明。

影片里呈现的“人类数字化”流程在我们眼前就逐渐清晰。比较学术的概括,我们提出的“数字化人类”一般性框架应该是:

被试者有必要较长期佩戴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通过脑电波变化来记录思维与神经元连接生灭之间的相关规律;

通过短期的大脑结构快照,来记录现有大脑的神经元连接结构,从而复制记忆;

利用这些上述两点获得的数据完成全脑仿真

在此过程中不断与被试大脑脑波交互,确保全脑仿真和原本大脑的判断方式相同,就是“心智不变”。

这一整套流程的输出结果,就是一个科幻意义上的、具有思维和意识的“数字化人类”,就是影片中印度小哥那套机器的功能了(虽然好像电影里不会出现很长时间)。

4

若心身相关,意识又当如何承载?

500

图恒宇一脸深情的看着手里的数字生命备份卡

[起航之前预告] 某地,图恒宇把图丫丫的数字生命备份卡插入某个仪器中,这仿佛是2个U盘绑在一起组成。

[图恒宇预告] 图恒宇一脸深情的看着手里图丫丫的数字生命备份卡,把它插入某个仪器中,下一帧“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

在过往电影作品中,心身分离的视觉呈现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奇幻或者神话电影里,灵魂出窍、灵魂附体往往只需要表现为一个虚幻的人影套进真实角色中。但即使这些电影里灵魂可以迁移,编剧也大概率不会把人的灵魂附着在树上,然后还让树活蹦乱跳。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我们对树的常识认知,会让剧情不合理。

对科幻电影来说更是如此,心身相关情况下“数字化人类”后,人的数据载体应该怎么组成才是符合科学推理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经在起航之前、图恒宇和MOSS预告里看到了最后的视觉结果:这是仿佛2个U盘绑在一起的小型电子设备,它被插入机器之后,其中一端会亮起红灯。但,它真的是一个简单的存储设备吗?

500

数字生命备份卡,预告片里出现了不止一次,甚至可以说占了很大篇幅

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正如之前所说,我们认为心身相关,单纯的大脑结构存储并不一定能完美还原意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通过与大脑交互来记录思维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并据此数据用代码重现神经元的生灭规律(这里我们假设整体拟合过程是完美的)。因此,其载体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储存设备—至少应该存在部分计算(也就是仿真大脑)功能。

这样, “数字化人类”的载体(我们称为数字生命备份卡)应该至少有两部分组成,记忆存储部分,和思维存算部分,后者是一个专用计算芯片。在数字化人类过程中,其通过采集的脑电/或影像数据完成思维拟合。可以认为,数字生命备份卡本身就是一个专门从事“全脑仿真”的专用硬件,在对人类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其需要连接脑机接口设备和大脑结构快照设备(电影中是合为一体的)才是能实现完整的人类数字化过程。

此外,数字生命备份卡可以通过外部算力设备驱动,其连接算力越强大,数字生命本身就会越强大,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一套微型计算设备,并不单纯是一个硬盘,其运行也离不开能源。

5

小结

以上大概就是我们对人工智能部分呈现的一些简单思考,希望大家喜欢。对于《流浪地球2》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电影,这可能只是我们参与的数十项世界观工作中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如果大家喜欢,我会在后续继续更新其他部分,比如我们对数字生命伦理、存在形式、稳定性、情感和社会观的思考等等。

最后,我也真切希望大家知道,所谓的“数字永生”,或者很多P社玩家说的“机械飞升”,仅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距离我们尚且遥远。举个栗子,人的大脑大约有 850 亿个神经元、100 兆到 1000 兆个突触,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神经元只有302个,其神经回路早在1985年[8]就测绘完成,并在1993年[9]实现了部分模拟仿真。但是直到现在,我们都无法理解这些简单的神经连接为什么可以产生如此复杂的行为。

500

秀丽隐杆虫的302个神经元和约5000个突触

所以,在“什么是意识,什么产生了意识?”这个社会科学问题被相关自然学科厘清之前,从一个科研人员的角度,我都不认为数字永生能真正实现。但是,科幻的魅力或许就蕴含在这些不可能中。

最后的最后,以一句我喜欢的话结尾:

“我们想象的一切,都将变为现实”。

热门评论 2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9
最热 最早 最新

  • 作者应该把图恒宇父女接力,开启北京根服务器那段展看来讲,更能解释数字永生的意义。
    从生物学角度,图丫丫早就死了,图恒宇在死之前,把密码交给了已经"数字永生"的图丫丫,最终是"数字永生"的图丫丫启动了北京根服务器,父女二人一同拯救了地球,他们二人最终获得了永生。

    一刷《流浪地球时》,因为是午夜场,电影院居然把片头5分钟左右给偷了,所以后面整部片子看得莫名奇妙。尤其是重启北京根服务器那段,觉得很矫情,感觉就是动画师在炫技术。
    二刷时看过片头的介绍,后面的情节就很合情理了。比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更现实,

  • 2刷流浪地球时才发现1刷时电影院居然少放了前面5分钟。尼玛影院居然缺斤短两,我是头一回碰上。因为片头这5分钟,太重要了。
  • 全部楼层
    大熊猫
    人类就建立了一个正产出的工业体系,而你如果愿意相信生产效率远超人类的智能生命的工业体系还不能做到正产出,这自然是你的畅想,我不打扰你的新林鸡汤。

    你想像的都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机械或者装置,那当然是有寿命的。一个依赖工业体系不断重新建造的体系,在材料和能源用尽之前,是可以一直生存的,你连外行都算不上,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错的。你所说的东西,只适合和单个人类个体比较,当然单个计算机,单个机械,单个空间结构,自然是会损坏的。但是和人类不同,智能生命的特点就是可以在不同载体之间无损转移。而智能生命的载体,则只需要工业存在,就可以近乎无限的复制,发展和繁殖。

    低温有啥不适合半导体运行的?先不说你说的3K假设里就体现你的一无所知,难道半导体运行不发热?而且哪本书的能带章节里说了半导体(不管是硅基,还是三五族的)的能带在低温下不体现半导体性质了?拿出你的书本给出页码吧。相反的,20年前还在做物理民工的时候,我们组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把各种半导体结构,从常规的pn结,到量子点,二维量子气什么的,冷却到液氮以下的温度,观察他们的输运过程,显然你不知道,这个温度下的器件的特性反而比常温下更好。你自称是物理博士我就不评价了。

    最后,你无论怎么狡辩,基于半导体和机械的生命,它预期的环境忍受程度都远远高于你我这些人类,莫非你连这个事实也想否认?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人类并没有建立一个正产出的工业体系。人类只是很巧妙的在计算产业收益时把代价不计入,通过产业的布局讲代价扔给了没有话语权的一部分人,一部份国家,一部分地区。当真的进入星际旅行的时候,这种布局游戏就玩不下去了。这里面没鸡汤,只剩下骨头了。
    “在材料和能源用尽之前,”这就是你数字永生游戏不可能真的永生的原因。材料和能源就是有限的,数字永生不了。“只需要工业存在,就可以近乎无限的复制,发展和繁殖。”前面前提已经否了,这段属于空化。工业不会一直存在。
    宇宙星际旅行就是3K环境,半导体的热能源从何而来?你是准备把人造结构系统用来构造你的宇航系统么?你的实验室自身能够有多大的生存能力?特别是在星际旅行的环境里。你构造的“飞船”能存在多久?别吹这东西可以永久。你在地面是依托实验室,依托地球可以这么玩,真进入星际旅行,你这套设想根本经受不了“意外”。  
    你最后的话和数字永生有什么关系?你可以通过修改定义去“创造”一个系统,把它称为生命。它是生命么?最耐受的是电子,夸克这些基本粒子。不如把这种系统称为生命,基于这套概念,你们的设想完全多此一举,比你们的概念更强大的生命早就有了。 
  • 数字永生这种概念能提出,说明人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是人,或者什么才是人了。
    数字永生是数字的事情,跟你何干?
    滑天下之大稽
  • 全部楼层
    大熊猫
    没有任何理论证明情感什么的是智慧生命所必须的,或者有情感的智慧生命优越于没有情感额智慧生命。
    确实,我想说的只是你只是个工具人,只是成全了人工智能的进化,人类就此消亡或者被豢养
  • 大熊猫 杠精自动拉黑
    全部楼层
    天地过客
    你认为那是人的进化吗,你想象中进化后是怎样的,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情感吗,和自己的家人伴侣一起生活,只不过换在网络上,可是爱情和亲情是为了繁衍抚育后代,友情是为了建立合作关系,这都是保留躯体时基因给你设定的,当生存方式完全不一样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累赘,就算你强制模拟保留,但更高效率的纯粹的智能一定会将你取代,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人的进化,而是数码生命的进化,你只是为他们提供了进化的环境,而你并不是他们进化的结果
    没有任何理论证明情感什么的是智慧生命所必须的,或者有情感的智慧生命优越于没有情感额智慧生命。
  • 大熊猫 杠精自动拉黑
    全部楼层
    tutu1
    这个如果用的好,直接跳过。
    人类目前使用的空间站存在时间也就不到半个世纪,它仅仅在地球附近运行,和真正的星际旅行完全两回事。空间站的系统受到宇宙射线威胁发生问题不是一两起了,它就在地球附近。
    几百年后的材料科学也解决不了材料使用年限的问题,你这完全是外行话。
    3K的温度适合半导体运行?你学过起码的半导体理论,学过能带理论也不会这么胡说。
    不好意思,本人物理学博士。
    人类就建立了一个正产出的工业体系,而你如果愿意相信生产效率远超人类的智能生命的工业体系还不能做到正产出,这自然是你的畅想,我不打扰你的新林鸡汤。

    你想像的都是一个一次成型的机械或者装置,那当然是有寿命的。一个依赖工业体系不断重新建造的体系,在材料和能源用尽之前,是可以一直生存的,你连外行都算不上,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错的。你所说的东西,只适合和单个人类个体比较,当然单个计算机,单个机械,单个空间结构,自然是会损坏的。但是和人类不同,智能生命的特点就是可以在不同载体之间无损转移。而智能生命的载体,则只需要工业存在,就可以近乎无限的复制,发展和繁殖。

    低温有啥不适合半导体运行的?先不说你说的3K假设里就体现你的一无所知,难道半导体运行不发热?而且哪本书的能带章节里说了半导体(不管是硅基,还是三五族的)的能带在低温下不体现半导体性质了?拿出你的书本给出页码吧。相反的,20年前还在做物理民工的时候,我们组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把各种半导体结构,从常规的pn结,到量子点,二维量子气什么的,冷却到液氮以下的温度,观察他们的输运过程,显然你不知道,这个温度下的器件的特性反而比常温下更好。你自称是物理博士我就不评价了。

    最后,你无论怎么狡辩,基于半导体和机械的生命,它预期的环境忍受程度都远远高于你我这些人类,莫非你连这个事实也想否认?
    此条评论已被折叠,点击查看
  • xxx9988 光光,2年想你
    xxx9988
    🤣脑洞开大了,最后太阳系唯一幸存人类躲在送到三体人那里的无脑地球人偷取三体技术造就的安全屋内等待编号宇宙重启。
    信息量太大一句话都无法准确描述。
    不对,搞错了,这不是三体。
  • 电信号的模拟、存储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意识怎么产生的,就和现在研究AI一样,01之间怎么就能产生意识,可能这两个领域会有互相促进的效应。
  • xxx9988 光光,2年想你
    🤣脑洞开大了,最后太阳系唯一幸存人类躲在送到三体人那里的无脑地球人偷取三体技术造就的安全屋内等待编号宇宙重启。
    信息量太大一句话都无法准确描述。
  • 电视机越来越好,文艺片,喜剧片还是在家看吧,去影院花了钱就是冲着视听效果。
  • Chemiholic 乱退回复的小编会被扣工资
    Moss从未叛逃
    没有实力,拍出来只能令人发笑。
    jpg
    就是这个道理!
  • 陈生
    考虑一下,建设一个网站,将人的容貌三D建模,过去照片视频数据长期稳定保存,建立一个网上追思,甚至将来科技发达了 将人的某种程度的意识上传,方便相互追思和联系,多好的发展前景
    很有前途的想法!
  • 镇锋起超
    数字永生和人体克隆技术结合,把意识再次注入克隆体,还可以进行DNA编辑、数字意识编辑,人就成造物主成神了。这样的文明还是文明吗?人是低维动物,人类的发展的基础是繁衍,人类文明才能延续。如果解决了永生和再生的问题,生命不再是珍贵的无价的,人类的文明需要从新定义,那才是人类的灾难。如果文明重启不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类的道德、伦理规则全部颠覆了。还是流浪地球里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三体里还有两句话: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
    人是自然界的动物物种之一,生物性是第一属性。生物性最基本的有两个:一个是生存需求,一个是繁衍需求。但本质上都属于生存需求。就如电影《普罗米修斯》、《铁血战士》系列反应的:文明的消亡是因为生命失去生殖能力,文明无法繁衍。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卵生到胎生,寄生到自生,都是在生命在不顾一切的进化、繁殖。
    生老病死,阴阳转换平衡才是宇宙规律。
    长生不老无法追求,那么退而求其次,追求精神上的永生。而且,文明是对人类知识的总结。知识强大,才能发展生产力,让人类更容易生存下去。这就是文明存在的两个意义:生命繁衍,知识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地球上的合格的人类文明只有一个:中国的华夏文明。足够打人类体量,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籍对现在的中国人仍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易经就是华夏文明的宇宙密码,现在的超算和未来的量子计算花在易经上,所有人类、万事万物的生命轨迹都是可预测的,古代因为人力算力不够,所以不准。易经在古代就是帝王之学,就是天,是帝王的密码,所有王朝的都是少数人掌握,指导天子的言行。王朝更替战乱才导致流散民间,成为万民之术,真理、法则、规律随着时间变迁、动乱导致分散、传承无序才越来越失真。
    人类的科学大体分为三类:
    自然科学研究外在的自然、环境、物理实物世界;
    社会科学研究外在的人类作为集体的社会世界;
    脑体科学研究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内在世界,再细分为两类:研究人体实物的医学,研究人类意识的脑科学。
    发展至今,科学水桶的短板是脑科学,数字生命就是其中一个。人类精神的修炼,维度的升维才是目的。自然科学要突破只有超脱地球,进入宇宙才可能有提升,现在的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基于地球、太阳系的条件限制,太阳系外的物理法则和地球是不一样的。三体里说的物理学已死是有现实意义的,科学都有条件边界,物理学肯定存在,只是要分为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xxx星系物理学、xxx星系化学、xxx星系生物学......现在人类只是以蚂蚁的视觉看宇宙,人类要升维首先得突破能源的维度(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到裂变能、聚变能,维度实在提升,转化为热能、电能,人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不支持宇宙探索,所以人类文明仍局限在地球这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提升人类自身的维度。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同样重要,内因就是人体和人脑本身。

           其实你把人看的太理想性了,永远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面对七情六欲面对权利富贵,不受其影响也是绝少的。尤其是面对永生的诱惑,那些权贵和资本家是不会考虑什么人类的道德、尊严的。毕竟控制着肉体的意识有强烈的愿望想要去实现这一目标。当然它们不会亲自下场的,但它们有资源有财力去抵消世界各个方方面面的反对意见。比如打着为身体残疾的人重新更换一套完整的躯体进行医学探索研究。至于过程如何残酷血腥都不在它们考虑之列,它们只需要结果。在结果之前,它们需要一个契机或者是借口,让世人统统的闭嘴。那时它们的意识已经凌驾到了所有人的肉体之上。而那个世界已经很难阻挡的住了。
           杰克马说它不爱钱,但它只要少拿一半的钱,把另一半的收入给其员工或多招点员工都能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但它却说996是福报,员工们要继续努力不要抱怨。它明知道的它资产那怕缩减了一半这辈子也都花不完,当然也带不到阴间去。但如果有个人向它推荐数字生命计划,告诉它其他权贵和资本家都入股了,一旦成功了它就可以以后无穷无尽的享受它的资产了,它会拒绝吗!!!
  • 陈生 人人人都会好
    考虑一下,建设一个网站,将人的容貌三D建模,过去照片视频数据长期稳定保存,建立一个网上追思,甚至将来科技发达了 将人的某种程度的意识上传,方便相互追思和联系,多好的发展前景
  • 全部楼层
    大熊猫
    它就是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好像大家个体的祖先其实也被淘汰消失很久了,谁知道自己70代曾祖母叫啥名字,有啥事迹吗?
    你认为那是人的进化吗,你想象中进化后是怎样的,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情感吗,和自己的家人伴侣一起生活,只不过换在网络上,可是爱情和亲情是为了繁衍抚育后代,友情是为了建立合作关系,这都是保留躯体时基因给你设定的,当生存方式完全不一样的时候,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累赘,就算你强制模拟保留,但更高效率的纯粹的智能一定会将你取代,到最后,你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人的进化,而是数码生命的进化,你只是为他们提供了进化的环境,而你并不是他们进化的结果
  • Moss从未叛逃
    没有实力,拍出来只能令人发笑。
    jpg
    有道理
  • 如果在计算机的系统里可以有生命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数字生命,则也就意味着在计算机的系统里计算机可以制造别的什么生命。如果计算机可以在它的系统世界里制造生命,则何所谓属于个体的某个人所独有的生命呢?电影就是电影,科幻小说再牛掰,它也只是小说。小说就应该被当做小说来看,何况电影
  • 人类真的要具备实际意义上的星际旅行,有一些关键技术是需要达到工业级能力,那就是可以对原子结构进行可控改造,实现在工业级合成改造出所需要的元素材料。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指望真的实现星际旅行。
  • 镇锋起超 ∵±∴
    数字永生和人体克隆技术结合,把意识再次注入克隆体,还可以进行DNA编辑、数字意识编辑,人就成造物主成神了。这样的文明还是文明吗?人是低维动物,人类的发展的基础是繁衍,人类文明才能延续。如果解决了永生和再生的问题,生命不再是珍贵的无价的,人类的文明需要从新定义,那才是人类的灾难。如果文明重启不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人类的道德、伦理规则全部颠覆了。还是流浪地球里话: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三体里还有两句话:
    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
    人是自然界的动物物种之一,生物性是第一属性。生物性最基本的有两个:一个是生存需求,一个是繁衍需求。但本质上都属于生存需求。就如电影《普罗米修斯》、《铁血战士》系列反应的:文明的消亡是因为生命失去生殖能力,文明无法繁衍。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卵生到胎生,寄生到自生,都是在生命在不顾一切的进化、繁殖。
    生老病死,阴阳转换平衡才是宇宙规律。
    长生不老无法追求,那么退而求其次,追求精神上的永生。而且,文明是对人类知识的总结。知识强大,才能发展生产力,让人类更容易生存下去。这就是文明存在的两个意义:生命繁衍,知识传承。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地球上的合格的人类文明只有一个:中国的华夏文明。足够打人类体量,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籍对现在的中国人仍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易经就是华夏文明的宇宙密码,现在的超算和未来的量子计算花在易经上,所有人类、万事万物的生命轨迹都是可预测的,古代因为人力算力不够,所以不准。易经在古代就是帝王之学,就是天,是帝王的密码,所有王朝的都是少数人掌握,指导天子的言行。王朝更替战乱才导致流散民间,成为万民之术,真理、法则、规律随着时间变迁、动乱导致分散、传承无序才越来越失真。
    人类的科学大体分为三类:
    自然科学研究外在的自然、环境、物理实物世界;
    社会科学研究外在的人类作为集体的社会世界;
    脑体科学研究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内在世界,再细分为两类:研究人体实物的医学,研究人类意识的脑科学。
    发展至今,科学水桶的短板是脑科学,数字生命就是其中一个。人类精神的修炼,维度的升维才是目的。自然科学要突破只有超脱地球,进入宇宙才可能有提升,现在的所有自然科学都是基于地球、太阳系的条件限制,太阳系外的物理法则和地球是不一样的。三体里说的物理学已死是有现实意义的,科学都有条件边界,物理学肯定存在,只是要分为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xxx星系物理学、xxx星系化学、xxx星系生物学......现在人类只是以蚂蚁的视觉看宇宙,人类要升维首先得突破能源的维度(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学能、到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到裂变能、聚变能,维度实在提升,转化为热能、电能,人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不支持宇宙探索,所以人类文明仍局限在地球这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提升人类自身的维度。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同样重要,内因就是人体和人脑本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