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研制新反舰导弹 又“火上房”了——为什么要说又呢?
昨天因为保存问题,写了一大半的文章丢了,直接心理崩溃,断更了……望原谅!
今天把话题重新捡起来,原本想写美国“战斧依赖症”,写着写着发现写成了反舰导弹的文章,干脆今天说这个话题,下回再说战斧的事。
美国海军最近很重视反舰的问题,上回关于美国用三艘“朱姆沃尔特”组织“反舰导弹一游”的文章里我们就讨论过关于LRASM的价值——这个东西最大的价值就是让远程主动防空导弹超地平线拦截掠海导弹的战法效能大减。
但显然这已经不是反舰导弹发展的最新方向,中国、俄罗斯都在玩儿命的开发高超声速反舰导弹,并且可能把美国海军沾沾自喜的现有防空反导系统都给“归零“,让美国人也尝尝现有防御技术全面“归零”的味儿——就像当初B-2出现把中俄的国土防空给“归零”一样——前几天炮霸老爷的文章里就说了这个事。
那美国人当然着急了,今天《航空周刊》文章里提到洛克希德在最新的TBG高超声速项目中, 已经如同当年冷战初期为了对付战略轰炸机而紧急开发F-102截击机一样,打算在首发试射之前就要小批量生产这种导弹了。
从那篇文章,我们也大致可以看出“臭鼬工厂”这次折腾TBG的基本思路,拿一个基于“阿斯洛克”火箭助推鱼雷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当然肯定也得有所改进,比如喷管要改成适合增加高空推力的形势,可能还得放大一些,但大致仍然就是LRASM用的MK.144助推器的改进版,重量1吨左右。用这么一个助推器,推出去的高超声速滑翔器的话——不用说,尺寸重量都不可能太大,搞不好战斗部能有个200磅就了不起了。而且他自己画的图里面显示这个导弹还能从F-22弹舱里打,那这个尺寸就更是必须严格控制了……
但从尚未定型就要量产的这个着急状态来看,这个玩意还真是急的火上房了。
但说起来,美国海军这种火上房状态……其实还不是他们自找的么?
现在找找21世纪初美国海军关于反舰导弹的文章,大家就会看到铺天盖地的“亚音速导弹潜力无限”、“亚音速导弹只要采用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突防率”、“亚音速导弹饱和攻击仍然有效”,乃至“高低弹道结合天下无敌”、“300战斧灭中国海军全家”,等等等等说法。
而诸如“快鹰”等超声速、高超声速导弹的研制计划,最后都被嗤之以鼻。
甚至到了最后,宁可去开发电磁炮,155毫米AGS这种没谱的玩意,也不肯开发超声速导弹。
然后还总结出一大套超声速导弹的不是来,比如无法回头再次攻击,容易被干扰、又大又重、太贵、机动性不好、反正面对RAM都一样……等等等等……
正好当时中国国内论坛对于长期我军只有鹰击-8系列导弹感到不爽,可以说整个军迷群体瞬间对美国的“亚音速神教”趋之若鹜,连笔者当年都写过好几篇文章认为LRASM这样带有隐身特性的反舰导弹或许代表了未来的方向……等等。
直到鹰击-18、鹰击-12,以及珠海航展上CX-1导弹,乃至今天传说中鹰击-XX高超导弹……
瞬间大家明白,对于中国海军而言,从来就没想过亚音速导弹能在未来仍能挑大梁,至于中间的鹰击-62,那其实就和当年美国开发的RGM-109B反舰战斧一样,是一种临时性措施罢了——当然,顺便还可以把技术买给小巴,赚点小钱钱,同时还能把三哥给恶心够呛。
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在2016年时,把鹰击-18、3M54“口径”捧为“最完美的反舰导弹”……
然而其实,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鹰击-18仍然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武器……反正我们今天跑火车,我就要得罪“我最喜欢鹰击-18”——反正你们没多久就会喜欢鹰击-XX了——的朋友们一下了……它是有很大缺陷的。
首先,亚超结合虽然能够大幅度提高射程,但正如我们此前提到的,它在飞行中段其实是亚音速飞行,也没有什么隐身特性,面对E-2D+标准6的拦截,还是比较容易被击落的。
其次,它的最后一段,也就是启动火箭发动机以3马赫实施末段冲刺这一段,大概20公里左右(也就是ESSM之类短程防空导弹拦截距离边缘)——这一段其实是没有制导的,就是根据目标最后的运动方向算一下提前量,打出去拉倒——当然了,由于它速度够快,敌舰在最后不到20秒时间里面也来不及进行大幅度机动回避了,而且这样干也可以让美国人寄予厚望的干扰什么的全部失效——但毕竟是要无制导飞行一段距离,所以命中精度什么的……当然如果目标是大型战舰就没问题了,但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鹰击-18打不了小型敌舰,或者说,命中率会很低。
当然,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咱们不是还有亚音速的一大票导弹么?乃至还可以用直-9挂鹰击-9反舰导弹去打小艇,这个解决方案和西方国家直升机上装备“企鹅”“地狱火”概念差不多。
鹰击-18虽然也并非完美导弹,但作为一种能覆盖对地、对海的远程导弹,它的价值还是挺大的。
只是单论反舰任务,当然还是比不上射程四位数,速度达到10倍声速的鹰击-XX了咯……
回过头来看美国人,看到所谓东风-17试射——不过我觉得海军其实应该知道这玩意是什么的——那真是立刻就方了……
正好普京拿出“匕首”凑热闹,美国人大概真的感到一股寒意从尾椎骨向上升到喉咙口啊……
所以洛克希德赶紧把手头的LRASM交付拉倒,赶紧投入TBG的研制去先。
回头看看,从二战后,美国在反舰武器问题上就始终处于“慢半拍”状态。
其实美国研究反舰导弹的起源非常早,早在1944年,美国就提出了一系列反舰导弹的方案。当然,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些导弹中,比较靠谱的,和德国的“佛利兹X”什么的差不多,基本都是目视跟踪,手动制导。但也有前瞻的,甚至有打算用主动雷达和红外制导的——当然了以那时候的技术水平,这些统统不如日本的人肉制导技术有效……
二战结束,进入冷战时代。冷战早期苏联海军实力在美国看来不值一提,不管是拼大炮还是拼海航,基本上美国海军只要真动手,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用不了几下就得被送到海底了。
所以美国人也没有大幅度更新反舰武器的动力。况且,二战时代发展起来的舰载机对海攻击战术也日益成熟,和二战时代相比没有太大区别的苏联舰艇防空效能也基本只能壮个胆罢了。
所以美国也就没动力开发更强大的反舰手段。
随着舰载机进入喷气式时代,苏联海军也壮大起来,但直到60年代,越战中虽然S-75导弹击落了不少美国飞机,但实际上能够在投弹前进行拦截的概率依然很小。
再加上美国早期的AGM-12“小斗犬”空地导弹实际上也是个和二战时代差不多的光学跟踪,手动引导的玩意,用它去打船,和扔铁炸弹也差不多。
所以美国直到60年代,虽然前后也提出过一些反舰导弹的发展方案,但都没有认真的去开展研制工作。
今天网上关于美国海军认为“导弹是懦夫,炸弹是好汉”的说法,其实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而且,当时美国海军认为,苏联“冥河”之类反舰导弹的命中率不可能很高,美国强大的舰队防空能力也足以击落这种导弹……反正就也是给铁炸弹找了一大堆好处,给反舰导弹找了一大堆缺陷,然后以此麻痹自己。
当然,美国也不是完全没有反舰导弹,“长滩”号巡洋舰上的“黄铜骑士”导弹就可以作为反舰导弹用,战斗部重220公斤,而且它还真的有反舰用的半穿甲战斗部——甚至2-5千吨的核战斗部——威力惊人,美国人甚至在越战时拿它去轰过越南人的S-75导弹阵地。当然,因为这种导弹实在太大太重,最终只有7艘巡洋舰装备了这种导弹。
事情一直到1970年才发生变化。
以色列“埃拉特”号被埃及的导弹艇用“冥河”给击沉了……美国人方了……
其实“埃拉特”本身不是什么厉害的船,但是这毕竟是反舰导弹第一次在实战中成功击沉大型战舰,尤其是在整个过程中,拥有一定防空火力的“埃拉特”根本就没有能够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抗击……
而“冥河”的威力——大家也都知道,500公斤聚能战斗部——不是破甲,没有药型罩,它只是成型装药,将爆轰威力尽量集中到前面——完全可以一下子轰烂包括战列舰在内的大型水面战舰一侧一大片舱室,可以说这甚至比传统的重型穿甲炸弹更加致命——毕竟这是直接打水线位置。
而“冥河”虽然说起来算是比较庞大,但是相对于重型舰炮,那可就小得多了。最简单的,解放军“四大金刚”,原本只有130炮和鱼雷,鱼雷没法打远距离目标。改装以后变成6枚“海鹰”,威力相当于6发战列舰的巨炮——在大舰巨炮时代,远距离上炮战命中率很差,一艘战列舰上上千枚炮弹打过去,可能实际命中的也就那么十来发——你这一艘小驱逐舰实际输出的反舰火力就赶上半艘战列舰了啊!
这终于刺激到了美国海军,反舰导弹研制算是提上了正轨。
1977年,RGM-84A“鱼叉”终于装备美国海军,从此美国海军也有了一种正经的反舰导弹。
不过,“鱼叉”系列虽然有着重达220公斤的战斗部,但美军仍嫌弃它威力不足。
尤其是苏联人后期的大型战舰越来越大,像“基洛夫”这种东西,硬吃几发“鱼叉”可能也沉不了。
所以美国依然保留了用攻击机携带重型炸弹去炸船的传统项目。
在以”鱼叉“为主要武器的时代,美国海军的反舰作战方式就很有意思,”鱼叉“实际上相当于是”压制火力”,尽量给敌舰队增加混乱,降低其防空效率,最后,带重型炸弹的舰载机过去给它们点名,才能把敌大型战舰炸沉……
而且,“鱼叉”导弹的射程, 到冷战后期也显得不足。
中间美国人开发了BGM-109B反舰导弹,给“战斧”装了“鱼叉”的引导头,希望用它450公斤的战斗部,弥补一些鱼叉导弹威力的不足。但事实证明这种导弹并不成功, 因为你用0.7马赫速度飞500公里,敌舰都不知道跑哪去了,“鱼叉”的小雷达开机后很可能根本就搜不到目标了,所以这种“老反舰战斧”冷战一结束就退役了。
到冷战结束前,美国开发出了AGM\RGM-84F导弹,这其实就是”鱼叉加长款”,导弹的长度从4.6米(算上助推器),增加到了5.3米。反正鱼叉是用倾斜式发射筒发射或者空射,加长一点倒也不影响。
射程因此增加到了300公里,而且还升级了雷达,具备了诸如飞过头以后回头再来攻击的功能。
当然,运气不好的是,84F赶上了冷战结束……所以没生产几发,不过它的相关技术被发展成了AGM-84E\G\K这一系列“斯拉母”导弹,主要被作为对地攻击武器使用了。(很像我军开发空地-88)
之后,正如我们前面描述,鱼叉几经改进,提高了突防能力,智能化程度,最后一种改进型BLOCK II+为了能满足LCS“超地平线导弹”项目的需求,还缩小了战斗部(160公斤),在尺寸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把射程提高到了250公里。
等等……!
射程250公里,战斗部160公斤……
鹰击-83表示:唉?好眼熟的数据啊!
而作为“亚音速神教”的另一个产物,就是“战斧”BLock IV的所谓反舰能力——咱们之前说过,它需要有个飞机全程跟踪敌舰,并实时给导弹更新目标数据……
想想都觉得这不靠谱吧?
雷西昂公司在2017财年提出要在2018年开始,对战斧BLOCK IV导弹进行中期延寿,期间可以给它加装一个“主动引导头”,究竟是红外还是雷达引导头现在还不清楚。这样就可以让它去反舰了……
但是大家都知道,亚音速反舰导弹在现代防空系统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效能也越来越小。就算努力到美国海军这个程度……也就算到头了。
在这一波高超反舰导弹出来前,美国海军大概只能用他们的核潜艇和MK.48鱼雷撑场面,只不过,潜艇威力固然巨大,但这种打击手段也有些过于单一了。让美国海军的海上战斗力就好像桌子缺了一条腿。
所以,洛马就“火上房”咯。
当然了,看美国上次“火上房”研制鱼叉的历史,就知道这事儿大概也没那么顺利,美国真正装备上高超导弹,怎么着也得不短的时间——而鹰击XX,已经试射,或许不用多久,就能看到055带着它满海转了……052D只需在软件系统上做一些改进,也将能携带这种“杀手锏”,还有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以055为基础的“武库舰”……
总的来说,美国这回的“火上房”,确实是烧得挺厉害的……
但那怨谁呢?或许“老子天下第一”时间太久,美国实在是没有驱动自己研发革命性新装备的动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