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粮与农业税关系的说明

是的,那个“每隔几个月都要出来瞎说一下农民待遇”的“键盘侠”又来扯农民、农村问题了。

在之前我发的几篇关于农民、农村问题的文章的评论区下,一些朋友把农民“交公粮”称之为“农业税”。

这其实是对“公粮”与“农业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误解,或者说,至少在包干到户之后,“公粮”与“农业税”之间并不是对等关系。

而且,如果我用一句“农村的费改税是2000年之后的事”来回复他们,也显得有些苍白,所以一直没有没对这个问题做专门的回复。

不过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持有这个看法,我决定结合自身经历,在网上找了一篇我认为能把这件事说得比较清楚的文章,并从中截取了包干到户后,关于“公粮”与“农业税”的内容。

之所以只截取这一段,是因为该作者提到的年份正好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我完整地经历过那段时期。

在此感谢知乎用户“上善若水”的辛苦整理,如果我擅自取用您的作品冒犯了您,您可通过本站私信联系我,我会立即删除本贴。

以下是网友“上善若水”关于包干到户后,“公粮”与“农业税”及其他问题所撰写的内容(因为可能会涉及敏感话题,所以对原内容中引用的材料做了删减处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搜原贴)。

包产到户之后,1986年之前,农村的负担是比较轻的。

我这里要说的是,很多人都认为公粮就是农业税,其实不一样的。

公粮是公粮,包产到户之后分为平价粮和议价粮两部分,平价粮是强制指标,你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按时间送到粮站去,粮站的人验收(干了不行,湿了不行,而且必须是过风车,风比较大,一颗是一颗的粮食。 风车出来的不合格的,农民可以带回家自己吃),这部分平价粮是给钱的,但是价格非常低。平价粮上缴指标完成之后,如果还有粮食,你可以卖给粮站,这个叫议价粮(那个时候虽然改革开放了,但是私人是不允许收购粮食的,好像2017年还有报道内蒙收购玉米被抓的,可能是收购量太大吧,我们那里94年开始私人就有收粮食的了),没有私人收购粮食之前,你缴纳公粮之后,如果还有粮食,可以议价粮的方式卖给粮站(也只能卖给粮站,因为其他没地方收购),议价粮也评定等级,不同等级价格不一样,但是比平价粮价格高不少。

如果你家不缴公粮,你需要交钱给粮站补差价,交钱之后也算是缴了公粮。这个差价根据公粮指标多少确定。当时没几个家庭交得起。

交完公粮,你需要缴农业税和各种费,主要项目有: 农业税,村提留,乡统筹, 特产税, 林业税(丘陵山区), 公积金, 公益金、管理费、 教育附加费、计生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屠宰税(按养猪的数量收)或者临时的一些费等等大概20多种。

这个是村干部带着乡财政所的来收,此时你可以拿公粮款或者粮站开具的白条抵税。

但是经常还差不少,因为我们人均不到一亩地,而且丘陵山地很贫瘠,需要另外补充。记得当年我家为了缴纳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每年砍柴到附近的平原镇上去卖,我们这里有一种栎树(叫青冈栎),树砍了之后还可以在树桩发芽,再次生长,怎么砍森林都还在。差不多砍一个月的柴,父母从山上背下来,这边山非常陡峭,外地人都不大敢爬山,但是好在山上密密麻麻全是树木,所以每捆一百多斤也能扛下来,但是要走差不多一公里才能到山脚。背到山脚下之后,四五捆柴,用葛根的藤绑到架子车上,差不多六七百斤,然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起来,拉到附近的平原镇去卖,差不多要走15公里(三十里路),由于架子车,而且六七百斤,所以全家要帮忙去推上坡(去附近平原镇有三个上坡,下坡也需要有人帮忙刹车,架子车是没刹车的),卖了饭也舍不得吃,就吃前一天准备的大饼,一来一回,一整天时间都过去了。这样断断续续差不多忙2个多月,可以攒四五百元,终于可以凑齐农业税。 那个时候,由于财政不负担乡镇人员的薪资,办公用品费用,下乡的路费,还有取暖啊,村委和乡镇房子的维修,通过村镇的道路维护,学校老师工资,学校房子维修,学校运营费用,还有乡村的电线和电力设施(变压器,平时耗材等),还有民兵训练,各种工作,这些都需要资金,财政没有,那只能拜托农民帮忙解决。此外九十年代地方国企亏损严重,所以不少地区请农民帮忙应急(此处删除了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义务工 就是带上干粮被褥去义务劳动,县级的每年5-10天。乡级和村级的不定,要看当年是否有什么工程和项目,当然每年乡里和村里肯定都有一些道路修缮等。义务工可以不去,但需要按天交钱来代替出工。

当时的农村的各种税我记不太清,“上善若水”所描述的税费里,有些我们那里可能没有,但他用的“等”里,有我们那里征收的人头税及宅基地税,这两个税我是记的非常清楚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