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20) 董卓的早年经历
从本文开始,就是《董卓篇》了。我自以为是本卷最精彩的部分,其中有很多个人考据心得是我首先提出的,自鸣得意。当然也要感谢在此之前,某些网友的参考意见使得我的考据更严谨,丰富。
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在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董擢(字孟高)。父亲董某(字君雅)在豫州颍川郡纶氏县担任县尉期间生了董卓和董旻两兄弟,所以董君雅给这两个儿子分别表字为:仲颖和叔颖。
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英雄记》:(董)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董卓别传》:(董)卓父君雅为颍川轮氏尉,生卓及弟旻,故卓字仲颖,旻字叔颖。
北宋史学家刘攽作《东汉勘误》时就据此认为:董卓和董旻的表字应该是用颍川的“颍”字。但是董卓的“卓”字与“颖”字相协,似乎“颖”字也不算错。当然,董旻的名与字就根本不协调了,以“颍”字反而更合适,再说古人也有以纪念出生地做名字的先例。例如因为孔子父母居住在尼丘山,所以给孔子取名丘,字仲尼。
不管真相如何,大部分史书还是把董卓的表字写成新颖的“颖”,算是约定俗成吧。
有人会问:“颍川有什么的好纪念的?”要知道,颍川郡在汉末是世家扎堆的大郡,就好比现在的偏远山区的人到上海、香港这些国际性大都市工作生活的感受一样:原来有钱人是这么生活的啊!以那时候董君雅的心态就是:我两个儿子是在颍川郡出生的,这事在凉州老家说出来倍有面子!
出生地始终不是久居之地。后来,随着父亲的离职,董卓和弟弟还是返回凉州老家生活了。
凉州不但有汉人,还有羌人、匈奴人。长大后的董卓不可避免的与羌人打交道,在这方面,董卓和羌人部落的首领结交,成为朋友。
按说董卓的家境应该是基层公务员家庭,但他早年仍然需要耕作来讨生活。有一次,有羌人首领前来探望董卓,董卓见家里没什么可以招待的,就干脆把耕牛宰了来款待客人。羌人首领也知道耕牛对于农耕家庭意味着什么,非常感动,回家后,羌人们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送给董卓。
陈志《董卓传》:(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董卓成年后就在陇西郡担任官吏,陈志《董卓传》没有提及这段时间的事,范书《董卓传》则写道: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裴松之引《吴书》则说的更详细:郡召(董)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
兵马掾:按百官志,并无此官职介绍。李贤在范书《乌桓传》中注文中提出:兵马掾可能是战时设置的官职【盖当时权置也,下兵马掾亦同也。】。另范书中出现五次“兵马掾”,四次为随郡太守出战军官,故疑《董卓传》提到的“州兵马掾”有误,“州”当改为“郡”。
综合看来,大致是说董卓年轻时就在郡府当官,后来被州府提拔为从事,董卓负责边疆的巡逻工作,对抗寇边的匈奴人。
因为董卓在这段时间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才得以升迁,后来能进入朝廷深造。
《吴书》还有一句: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这是说,并州刺史段颎推荐董卓进入朝廷为官。
这句话有很多疑问,例如:并州刺史如何能举荐凉州官员入朝?段颎在并州时,凉州是皇甫规负责的,那为何不是皇甫规举荐董卓呢?
虽然存疑,但也不能冒然全部否定。下面我对《吴书》中的这段史料进行考据。
这句话有“引入歧义”的功效,例如于涛特做考据认定:袁隗应改成种暠。并将此写入其作品《汉末群雄天子梦》:后来在段颎的推荐下,得到司徒种嵩的辟召,成了司徒府中的属吏。
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中确实把“种暠”之“暠”误作“嵩”。
依我看来,这句话的问题在于:
段颎任并州刺史约是延熹四年(161年)冬至六年(163年)冬之间,袁隗担任司徒的时间是熹平元年(172年)十二月至五年(176年)十月,时间不符。
段颎于延熹四年(161年)冬,以护羌校尉获罪被免,之后得皇甫规拯救,得拜议郎、迁并州刺史,延熹六年(163年)冬再拜护羌校尉。所以推出:段颎担任并州刺史的时间段约为161-163年间。
而在延熹四年(161年)冬至六年(163年)冬之间,担任司徒的种暠(其实还有许栩),于是,于涛认定董卓由段颎推荐入朝,入了种暠的司徒府。
实际上,如何正确的解读《吴书》原文呢?我以为:原文可以解读成分开的两件事,是有时间间隔的,而不是连续的同一件事。
第一件是“荐卓公府”,是说此期间,段颎推荐董卓进入公府【公府一般指三公府,即司徒、司空、太尉府。】;然后第二件事是说董卓在熹平年间被司徒袁隗征辟。
如果把这两件事当成一件事来说,这句话的用词就有问题。前面说了“公府”,再来说“司徒”,这样的话“公”和“司徒”语义重复,史家一般都不会这么写。如孔融入杨赐的司徒府,原文就是:(孔融)辟司徒杨赐府。这样一目了然,没有歧义。
绝大部分人没有注意到“语义重复”的问题,确实很容易把原文当成同一件事。于涛后还考据推出种暠,继而引申出其他话题,如何进派种劭劝阻董卓的政治意义等等,这都成了无本之木。
有人会说:“就算是两件事,后来董卓入的是司徒袁隗府,但董卓之前入的公府也有可能如于涛所说,是种暠的司徒府啊!”是的,是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有多高?我们来算算。
“公府”未必就是“司徒府”,还可能是“司空府”或“太尉府”,按范书《桓帝纪》,我用线段图的方式来表述。

如上图所示:在段颎可能担任并州刺史的时间段中,种暠、许栩、刘宠、刘矩、杨秉等五人都有担任三公。
因此“董卓入种暠司徒府”的可能性只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