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为什么周星驰越来越不搞笑了?

500

周星驰的新片《新喜剧之王》可以说不叫号也不叫座。截止3月5日,该片在豆瓣上仅得到5.8分的评分,这是他的电影中除《西游·伏妖》以外最低的。此外,6.2亿的票房也被《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远远甩在后面,跟34亿的美人鱼,12亿的《西游·降魔》相比,更是阶梯式断崖下跌。

坊间的评论也是几乎一边倒的唱衰,充斥着各种“炒冷饭”、“江郎才尽”、“重复老梗”的吐槽。自从北上以来,周星驰的票房节节上升,类似的质疑声音也没有间断过。

不得不承认,周星驰电影的搞笑程度在降低,且多是翻用以前的老梗。但是,这并不证明他在炒冷饭,江郎才尽,甚至卖情怀圈钱。

周星驰是作者导演甚至作者演员,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但也注重迎合观众的口味。比如《喜剧之王》本叫《悲剧之王》,但周星驰担心基调太悲惨,观众不太接受,便改为《喜剧之王》。为了大团圆结局,周星驰还经常在让小人物主人公在结尾强行开外挂。而《美人鱼》的故事主体,居然是近几年国内偶像剧非常热门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因此,周星驰的电影没以前搞笑,是因为观众变了。

97之前,他的电影扎根于香港,充满了对权威、既定秩序的嘲弄。这迎合了香港人在97大限前宣泄焦虑情绪的需要。97之后,周氏喜剧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香港观众,《少林足球》、《功夫》甚至产生了海外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周星驰的喜剧呈现出一种复合文本,用动作、特技替代了部分香港以外观众难以理解的语言对白,并以温情、正能量的基调迎合内地观众,从而导致搞笑程度降低。 

97以前:回归大限焦虑的狂欢宣泄

90年代初,香港人陷入了一种对回归的忐忑之中,甚至有一种时间将要耗尽的恐惧。没人能说清楚,回归之后香港人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生活、就业等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但不确定的好,比确定的坏更让人不安。

不安萦绕不去,电影便提供了极好的宣泄出口。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充满着对既定秩序、权威的消解,正好迎合了香港人末世狂欢的心态。确定的身份是既定秩序的产物,当秩序被嘲弄、消解,身份迷茫的不安也暂时得以缓解。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对于周氏喜剧疯狂的解构、拼贴、戏仿,我们这些大陆观众也是无比熟悉的。《大话西游》里,徒弟对师傅不再像86版西游那么尊重,本是有道高僧的唐僧也变成一个啰里八嗦的中年大叔。

《唐伯虎点秋香》里,四大才子迈着滑稽的时装秀步伐出场。他们猥琐、淫贱,连人妖都不放过,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儒雅书生的认知。

500

大陆观众对于这种闹剧的情节,喜好程度不亚于香港观众。与香港人的身份迷茫不同,大陆观众生活在确定无疑的秩序里,大部分人都按照权威人士(父母、老师及其他长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生活。个性和多样性被压抑,观众便同样需要电影这个宣泄情绪的出口。

事实上,早在网络时代,大陆的八零九零后便已经学会了恶搞权威。蒙娜丽莎、周杰伦、赵本山、尔康等都被网友拿来恶搞。在冯小刚的《大腕》里,神经病人在以雅典学院为背景的精神病院侃侃而谈。

500注意背景

英达和关之琳洽谈葬礼植入广告的事宜,地点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一样的会客厅。滑稽的事件却有着庄严的背景。观众便得到一种嘲弄权威的狂欢快感。

50097以后:特技(或动作)+正能量+无厘头的复合文本

但97之后,周星驰的喜剧已经不再像97之前那般闹腾、癫狂。《喜剧之王》里,狂欢式的语言相比从前大量减少,整部电影大多数时候呈现出正剧甚至悲剧的基调。《少林足球》、《功夫》也更多借助特技、动作进行搞笑。

很明显,此时周星驰喜剧的受众范围扩大,因此势必要照顾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而动作、特技毫无疑问是比对白更通行全球的电影语言。冯小刚的喜剧火不过长江,因为南方观众很难get到对白里的京派幽默。周星驰97前的电影里,有很多根本无法翻译的对白,便只有香港人才能看得懂,一翻译就会产生“缩水”的情况。

相比之下,成龙、李连杰这种功夫巨星有着全球的影响力。像猫和老鼠、卓别林的哑剧,也是很多文化圈的观众都能无障碍欣赏的。

另一方面,97之后,周氏喜剧闹剧成分减少,正能量增多。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为个性青年,但更懂得分寸和大局观。

《喜剧之王》的开头,尹天仇对着大海喊:“努力,奋斗”。

《少林足球》里,阿星说:“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2004年,CEPA协议生效,港产片将不再受到20部引进大片的限制,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则可以作为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在这种背景下,周星驰呈现出一种更明显的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姿态,甚至让观众感到明显的说教痕迹。

《长江七号》里,老爸周铁说:“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说谎、也不能打架;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周小迪在经历儿童时期的迷茫、叛逆之后,最终也还是成为认真学习的好学生。

《美人鱼》里,珊珊说:“假如地球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你挣再多的钱也是死路一条。”对生态保护的强调,同样很吻合主流的价值观。

这种正能量+无厘头的复合,正好反映国人纠结的心态。他们一方面想反叛权威,但骨子里又崇尚中庸之道;他们对所谓的公德良俗即排斥,又拥护,憎恨权威但又依附权威。周星驰90年代的无厘头喜剧在网络及电视的的重播大受欢迎,但如果在大陆的电影院里公映,便很可能被斥为低俗,甚至伤风败俗。实际上,里面很多过火的镜头能否过审都是一回事。

正因如此,国产喜剧的调侃、解构、戏谑大多都控制在善意的范畴,最后都会回归温情与主流,而不是彻底将之颠覆。

而在周氏喜剧的特技(或动作)+主流价值观+无厘头的复合文本里,无厘头不再是电影最重要的着力点,周星驰也自然不会重点对这方面进行开发。像《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美人鱼》都出现了很多自己电影里老梗的重用。比如周小迪在梦中飞天打如来神掌的镜头,便明显挪用自《功夫》。并且,把佛祖形状的云变成长江七号,也是通过戏仿的方式开了一下自己的玩笑。

500《长江七号》对《功夫》的致敬与戏仿

因此,周星驰被很多观众诟病江郎才尽,只会重复自己。但个人认为,这不是重复,而是互文。

电影的互文性,从狭义上讲,说的是一部影片与另一部影片或明或暗的(例如,通过影射、模仿、戏仿或混成)参照方式,或者,从广义上讲,说的是一部(影片)文本与其他文本可能会有的各种关系。观众把这些带来欢乐和满足感的参照点一一识别出来,便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参考自《电影研究导论》 )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致敬。而通常只有经典的电影才会被致敬。你会致敬斯皮尔伯格,但不会致敬郭敬明。周星驰对自己的致敬,潜台词是不言自明的。

当大陆观众成为周氏喜剧的主要消费者,且周星驰本人已经退居幕后时,他便用自我致敬的方式,让新上映的影片和自己的经典影片产生关联,也引导观众进入回忆和联想。

内因:周星驰严肃创作的需要

说完了外因,再说内因。

周星驰自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连续剧龙套起家,跻身一线巨星的过程非常艰苦。因此,在他最开始红的阶段,搏出位的心态非常明显,在接片时也没什么洁癖。自1990年-1992年,周星驰一共拍了24部电影(不包括客串)。如此高的拍片频率之下,你很难再对影片质量有太高的要求。

实际上,像《逃学威龙》、《赌圣》、《情圣》等电影更多只能说是好看,喜剧元素本身就是为了逗笑观众,背后并没有太多发人深思的东西。

在1989年播出的古装片《盖世豪侠》中,周星驰打架打不过时的一句“不如大家坐下来,饮杯茶,食个包,慢慢说”,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种离题,以及反英雄式的解构,是日后很多无厘头桥段的雏形。

周星驰日后接受采访时也坦言:“不成功便成仁,因为我等得太久了,如果一开始就给个主角给我演,我不会想得那么要紧,我不需要这样来博,不用走这一着险招。”

但连续三年夺得香港票房冠军后,周星驰已经和成龙、周润发并列双周一成,跻身一线大咖。此时,他开始追求高票房之余的严肃创作理念。于是,无厘头背后开始有了残酷的底色,尽力展现底层人物生活中催人落泪的一面。

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例,这部电影表达的其实是人的真实和呈现之间的反差,大多数人只通过你的外在符号定义你。唐伯虎在影片中有多个身份:低等下人9527、书僮华安、大才子唐伯虎。在每一个阶段,秋香都用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但实际上,他始终都是同一个人。

在影片的最后,唐伯虎要吻秋香,秋香却要先划拳,唐伯虎倒下。这个镜头搞笑中透露着知音难求、注定孤独的悲哀。唐伯虎以为秋香和他那八个好吃懒做,没事只会赌博的老婆不一样,但实际上,他并不真正了解秋香。

500

周星驰能够稳居喜剧之王的位置二三十年,正源于这种严肃创作的态度。纯粹逗笑的喜剧很容易落入俗套。你一次通过离题、不协调来制造笑点,可能会取得爆笑的效果,但换汤不换药上演太多次后,观众都已经知道你要从包袱里抖出什么。

因此,周星驰才会尽力寻求更多深层次的表达,并有意识地去“无厘头化”。《美人鱼》表面探讨的是环保,但环境本身是无价之物的隐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也被金钱所异化。刘轩和珊珊在一起时短暂的快乐,便是久别重重逢的心灵伊甸园。

但颠覆本身也是危险的,观众对重复感到厌倦,但更不喜欢你颠覆预期。他们渴望在熟悉的模式中看到新的东西。如何把握这个微妙的平衡,很考验导演的功力。

而自中国电影拉开商业大潮的序幕以来,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等大师便试图讨好所有人,既要艺术、又要票房、还要迎合主旋律。这是他们每次拍电影,便一定会先被骂,但越骂票房就越高的原因。因为,总有一部分人怀着熟悉的预期走进电影院,却发现自己被骗了。虽然电影里有很多熟悉的东西,但却有另一些不协调的元素超出了预期。“你不是搞笑艺人吗?怎么老是重复以前的段子,还玩特效、说教?江郎才尽了吧?”

现在,观众似乎开始不愿意为这种不协调买单了。

欢迎关注公众号:曾不才在别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