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打援是用了数千年的套路,我军为何屡试不爽?

500

作者:霄羽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虚实篇》

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亲率10万八旗军围攻关外重镇锦州,一举歼灭明朝13万增援大军,生俘蓟辽总督洪承畴,让明朝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彻底崩溃,为入主中原奠定基础。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8年后,国共大决战首先在东北打响,东北野战军集中60万大军攻克锦州,随后在辽西平原一举歼灭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第9兵团10万人马,最终取得辽沈战役的全胜,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500

全景画《辽沈战役攻克锦州》

无论明清松锦之战还是国共辽沈战役,其战术手段皆为「围城打援」,也就是以部分兵力包围城市据点,在攻城拔寨的同时,歼灭援敌于运动之中的战法,正是孙子兵法中「攻其所必救」的具体体现。

在解放军成长壮大的历史中,围城(点)打援堪称使用频率最高的战术,从工农武装割据到解放战争,我军运用这一战术取得了无数胜利,以至于国民党军13兵团司令官李弥在被困淮海战场时曾哀叹:「我们吃亏就吃在明知道是共军的圈套却非要去钻,我们就不能不钻吗?」

500

国军将领李弥

一种沿用数千年的古老战法,为何在20世纪的解放战争中依然屡试不爽呢?

围攻要害处,不怕敌人援兵不来

1932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12个团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围剿,进驻安徽六安至霍山一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依据可靠情报分析敌我态势,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分割包围苏家埠之敌,伺机歼灭由六安和霍山方向前来的援敌。

徐向前之所以选择苏家埠作为红军围攻的目标,是因为这里是六安西南水陆交通枢纽,一旦占领,会直接威胁六安、霍山、舒城等地,合肥之敌也将寝食不安。

500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示意图

果然不出所料,当红四方面军对苏家埠形成围攻之势时,国民党军46师师长岳盛瑄亲自率领4个团的兵力出援,结果遭到红军伏击,大部被歼。

徐向前判断,敌军如果再行增援,十有八九来自合肥方向,于是预先在必经之路设置了伏击阵地。果然,国民党军第7师师长厉式鼎率领15个团从合肥出发大举增援。红军按预定计划将敌引入伏击圈后发起反击,一举全歼两万援军,活捉厉式鼎,创造了鄂豫皖苏区史无前例的大捷。

围城打援的主要目的不在攻城拔点,而在于歼灭援敌。对于缺乏攻坚技术和经验的红军来说,想方设法在运动中歼敌才是上策。要把敌人从坚固工事中吸引出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攻敌之必救」。

500

徐向前

在苏家埠战役中,红四方面军以极大的耐心,坚持围困苏家埠达48天之久,通过持续不断对苏家埠之敌施加压力,逼迫敌军不得不前来增援。岳盛瑄和厉式鼎将被围部队视为家底,见其处境岌岌可危,宁可冒着被伏击的风险也要前来增援,正说明了红四方面军对苏家埠的围攻是打在了敌军的要害处。

这一战也为红军总结出了宝贵经验,「围点」的目标要么是战役枢纽,要么是交通咽喉,而被围攻的部队,也一定是临近之敌同一建制的首脑指挥机关的亲信下属部队。围攻这样的要点,不怕敌人援兵不来

正确选择打援战场,使敌军丧失装备优势

1947 年1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1纵3师奔袭松花江以南的据点其塔木,随后在九台、德惠至其塔木的公路要隘成功伏击并歼灭了国民党军的3路援军。这一战虽然规模很小、战果不大,但却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他在给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的电报中说:「采用围城打援方法,大量歼敌,转变敌我形势,甚为必要。」

在毛泽东看来,围点打援的战法在解放战争初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此后,这一在红军时期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战法很快推广到各解放区。

在西北战场的胡宗南集团中,刘戡的29军堪称王牌,也是西北野战军最想除掉的头号大敌。为了把29军引入伏击圈,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调集3、6纵队包围守军兵力薄弱的宜川城,并在洛宜公路经瓦子街的地段设伏。彭德怀命令攻城部队「攻势要猛,但攻而不克,以逼敌呼救求援。」

500

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右)和副司令员张宗逊(左)

接到告急电报的胡宗南认为西野3个纵队都在攻宜川,只有一个纵队在河东,必定没有兵力打援,于是下令刘戡率29军紧急出发,沿洛宜公路驰援宜川。 

西野各纵队除留少数兵力继续围攻宜川外,其余各部全部进入打援阵地,先敌一步攻占瓦子街,断敌退路。29军多次突围均被击退,直到全军覆没。

彭德怀之所以料定打宜川一定会吸引敌军增援,是认为「宜川是胡宗南棋盘上的一个重要棋子,我军围攻宜川,敌军必救。」他之所以判断敌军要走瓦子街,而不是另外两条路,是因为他猜透了胡宗南的心理——为了急于解宜川之围,必然要走最好走、最省时的路。

500

胡宗南

围城打援战术能否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是否正确选择有利的打援战场。刘伯承对此作出总结,最佳的伏击地点是援敌到被援地点路线的中间,这样可以使敌两地不能策应。另外,选地形要选在便于集结、隐蔽的地段,最好是山间、峡谷、盆地,使敌军优势武器装备发挥不出作用,从而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歼敌

除了宜瓦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的上党战役、巨金鱼战役,以及晋察冀野战军发起的清风店战役等成功的围城打援战例,都是正确选择了打援战场的结果。

500

刘伯承

既要攻城拔寨,也要野战歼敌

进入1948年夏天之后,解放战争开始逐步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阶段转变,这一时期解放军的攻坚能力大为提高,已经可以对一些重兵防守的大据点构成威胁。国民党军作为「政府军」,出于政治上和面子上的考虑,在一些重要城市遭到攻击后,明知增援不利也不得不增援,而这正是解放军最想看到的。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南渡黄河,寻歼位于豫东地区的邱清泉兵团。鉴于敌我双方战局胶着,华野代司令员粟裕临机决断,制定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计划,决定以陈(士榘)唐(亮)兵团3、8纵队就近攻取河南省会开封,吸引敌军增援,自己率领1、4、6纵队实行运动防御,并寻机歼灭增援之敌。

500

华野官兵在研究战法

3、8纵队经三天激战攻克开封。这一消息传到南京后,正在参加「国民大会」河南议员们痛哭流涕,集体前往总统府请愿,强烈要求蒋介石立即收复开封。蒋介石当然不能坐视开封失守而不顾,于是调集大军反攻开封。

粟裕抓住区寿年兵团与邱清泉兵团之间40公里间隙的战机,将区兵团分割包围,歼其大部并活捉区寿年;四天之后又重创来援的黄百韬兵团,随后结束战役,跳出战场。

500

华野攻克开封

粟裕之所以下决心攻打开封,除了歼灭守敌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诱敌来援,以求在运动中大量歼敌。因此在战役的组织部署上,不仅着眼于迅速攻克开封,而且在城内残敌尚未肃清时就着手准备打援,灵活转用兵力寻找新的战机,取得了攻城和打援两线告捷,一战歼敌9万人的空前胜利。

随着解放军攻坚技术的成熟,对于敌我双方均利害甚大的必争之地,则开始尝试攻城和打援同步进行的战法。这种战法要求有较为充足的兵力,因而直到解放战争中后期才较多地被运用于实战之中。

500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豫东战役可以说就是这一战术的预演。在随后进行的济南战役中,华野将44%的兵力用于「攻济」,将56%的兵力用于「打援」,目的是既要攻克济南,又要歼灭来自徐州的增援集团。只是由于攻城部队攻势凌厉,仅用8天时间就打下济南,使得打援集团的原定计划未能实施。

到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日益强大,其打援战法的精熟,使国民党军屡中围城打援之计,吃够了苦头,遇到解放军攻城,便较少出兵援救了。

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巨大军事优势,处在绝对劣势中的国民党军已无力派出援军解救危城,围城打援遂为快速追击、穷追猛打、大迂回大包围等战法所取代了。

在朝鲜战争中,战场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一贯务实的美军同样以保存有生力量为目的,甚至可以不顾国际影响而放弃汉城,这就使志愿军实施围城打援战术失去了「利而诱之」的基础,难有用武之地。

500

朝战美军

围城打援战术的核心目的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它将运动战与阵地战两种作战样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完全积极主动的战法。解放军因为紧紧地抓住了被敌军视为要害的「城」,并且围绕它大做文章,所以创造了一次次运动战与阵地战的良好战机,达到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战役目的,使这一古老战法成为解放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