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凯恩斯主义是西方唯一对宏观经济政策起过积极作用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这个理论,伴随了西方国家经济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个“黄金发展”发展时期。
它的原理,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了一则政府“挖坑”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状态,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发行债券兴建公共工程,雇用200人挖坑。
雇200人挖坑时,需要200把铁锹。这就产生了对铁锹的需求,正是由于这一需求的出现,生产铁锹的工厂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铁锹把的木材加工厂也同样开工了。当铁锹被使用之后,就给工人发了工资,这时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行业也发动了。
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大坑终于挖好了,萧条的市场终于一点点复苏。经济恢复以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
要让这个原理得到表现,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有必要的财政能力。当政府没有必要的财政能力的时候,我们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失宠,变成了各经济理论派别集中批判的对象。
那么怎样的条件下,政府会有必要的财政能力呢?我们分析一下西方各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经济黄金发展时期的特殊原因就可以明白:
构成西方国家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特殊原因的,是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大发展。
尽管国有企业现象从西方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一直就有,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约30年。
出于战争需要,美国对一部分私人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还投资兴建了一些国有企业。
此后,英、法等国也将一部分私人工矿企业收归属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等国的国有军需企业也大量增加。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始于30年代大危机以后,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而正是这个大规模国有企业存在的现象,伴随了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这个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的始终。也随着西方国家的国企私有化行动,在终结了西方国家大规模国有企业现象的同时,终结了西方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不同之处在于,国有企业是执行国家政策的手段,因此国有企业不是以资本利润为根本目标的。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政策目标,国企会履行一些特殊职能:
1、相对不计成本地超越经济发展的短期要求,实行跨越式科技进步活动,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生产力进步所需要的资源;
2、当经济低迷时期,不计成本地向市场投入资源与有效需求,支撑市场资产价格,缓解经济危机;
3、在必要的领域实行低成本供应资源的手段,为私人资本扩大利润空间。
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战争结束以后,这些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民用经济的发展,是西方国家经济黄金时代的必要条件之一;
当经济危机来临,国有企业执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私人资本退出市场的时候,向市场投放有效需求,支撑了市场的资产价格,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危机,维持了社会稳定这个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环境,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在平常时期,通过对一些领域低价投放资源,让私人资本可以盈利,支持了私人资本的经济活动。比如铁路运输,就以客票价高、货运价低,向私人资本输送利益。
国有企业这么做,当然是以自身的盈利不足为代价。所以国有企业会普遍盈利过少乃至于亏损。
在科技进步快速的时期,国企还可以在整个市场利润空间足够大的环境下维持利润增长;
当科技进步遇到必然的暂时瓶颈时期,生产力进步缓慢、经济附加值比重缩小的时候,国企的利润就必然减少乃至于亏损。
为了维持国企的存在,国家只好用财政补贴方式向其输血。
然而,国家财政的增长规律与国企利润的增长规律一样,当生产力进步遇到瓶颈的时候,也会因为经济附加值比重的缩小而导致收入增长放慢。同时,由于资本规模的增大,需要的利润空间规模不断增大,维持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还得增多,于是终于会有因为财政枯竭而无力承担国企亏损的时候。
这就是西方国家后来对国企进行私有化的原因。同时也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黄金时代终结的原因。
而那些批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却没有一个能够像凯恩斯主义一样,成为各国政府实行经济政策的真正理论依据:
货币主义理论·必须以货币行为改变了市场预期为条件。当市场预期不为政府货币政策的变化而改变的时候,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实行多年,也没有带来西方经济的必要增长;
供给学派曾一度风生水起。只可惜西方国家以美国为典型,经济增长依然是依靠财政赤字增大为代价实现经济的缓慢增长。
比如里根时期,美国实际上是依靠扩大财政赤字,加大国防军费投入,作为实际经济政策,维持了经济的必要稳定,在互联网经济兴起下,实现经久恢复增长的。
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理论,如果能够正确解释不同的人怎么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只停留在每个人的价值判断不同这个层面,应该可以很好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于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没有可参考的理论成果,也就从来不是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
国内批判凯恩斯的人多半鼓吹创新理论。但是真正的科技创新是无法预测成功时间的。因此用于指导微观经济活动则可,用来代替凯恩斯主义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只怕创新还没出现,经济已经崩溃了。
当然凯恩斯主义并不能真的解决经济活动中的痼疾。它的一度辉煌,依靠的是如下两个因素:
1、科技创新成果积累的生产力基础;
2、西方国家在战争时期强制建立国有企业的经济环境。
当这两个因素逐渐消失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也就失效了。
凯恩斯估计预计到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才说人们终究会死去。这明显比今天批判他的那些公知们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