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史话之后袁世凯时代的北洋分裂

1916年6月6日,下了人生中最后一步,也是最大的一步臭棋的袁世凯一命呜呼。老袁的一生功过,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三句评语就能盖棺定论的,评价他“窃国大盗”,“独夫民贼”,“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也好,还是像国父孙中山,辛亥革命元勋黄兴一样评价其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也好,总之众说纷纭,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北洋系统乃至北洋政府,袁大头是唯一能驾驭、节制的住北洋众将的大家长。所以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系马上陷入分裂。

本来在北洋系中,自袁世凯之下,资历威望就数徐世昌了。但徐世昌在北洋军中不掌一兵一卒,没有影响力。在狼烟四起,国家面临分裂的乱世中,没有军权,是不可能继承北洋领袖的地位的。

徐世昌再下,也就是北洋诸将中真正的实权的人物“北洋三杰”了。又以王士珍虽然为三杰之首,但与徐世昌相似,比较超然,又多以大清遗老自居,所以北洋系在袁世凯之后,真正的权利派,就落到了“北洋三杰”的另外二人,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身上。

故而北洋大势,在袁世凯死后,随即一分为二,二再加一为三,三再加X。

何为二,何为一,何为X,慢慢为诸君道来。

所谓“二”,就是直系和皖系,这两系是拥有北洋正牌血统的嫡系;另外的“一”为奉系;而其中的X,则为许多名义上归北洋指挥,或者即使上北洋小站出身,但相对比较独立,并未依附直皖二系的势力。

北洋嫡系中的直皖二系中,皖系以段祺瑞为首脑,徐树铮为中心,靳云鹏、段芝贵、倪嗣冲、吴新光等为大将。在北洋分裂伊始,发展最为迅速,势力最大。在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期间,号称“政府得北洋系之兵力,交通系之财力,进步系之智力”,地位极为稳固。段祺瑞不论是威望还是实力,本可以成为袁世凯的继承人,整个北洋派的领袖的。但段在全国人民热切盼望统一的时候,仍然一意孤行,开历史的倒车,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要通过武力手段征服南方,消灭异己,解除威胁,来巩固他的统治,这一点让段祺瑞大失人望。皖系在外交上利用日本的借款和日本军火训练新军,名为“参战军”作为自己日后统一天下的本钱。

500

皖系首脑段祺瑞

而皖系主政期间,唯一于国家民族有利的就是徐树铮率领参战军(后改名为边防军)出师西北,以武力迫使外蒙古撤治回归,重回中华民族版图之内。徐树铮在北洋时期,当然能算得上是个角色,算是段祺瑞的智囊和灵魂,不论是之于段祺瑞,或是之于皖系,徐树铮的贡献最大,影响也最大,可谓成也小徐,败也小徐。其人太过专横跋扈,又太锋芒毕露,不光对外在直系、奉系之中为段祺瑞四处树敌:张作霖曹锟都十分忌惮徐树铮所作所为之心狠手辣,在往来书信中说“此人万万不可得志,此人若得志,吾辈将无噍类矣(没饭吃了意思,类似北京话嚼谷儿)”,在皖系内部也是骄横不已,弄得皖系四分五裂,而段祺瑞对于小徐,又太过信任放纵,同时由于段祺瑞本人个性也是过于刚愎,不能容人容物,遂失去大多数人的拥戴,最终丧失了领袖北洋的机会。

直系以冯国璋为首脑,曹锟为副手,李纯等长江三督为骨干,在袁世凯刚去世时由于远离中枢,只能盘踞江苏富庶之地。冯国璋在北洋三杰中,书读的是比较好的,秀才出身,文武双全,武昌起义起间,如果不是袁世凯阻拦,冯国璋率北洋精兵估计早就一举攻下武昌了。袁死后由副总统继而大总统,最后被段祺瑞以“法理”手段踢下政治舞台。但冯与段二人从小站练兵始,几十年悲欢离合,私交甚厚,段祺瑞称冯为“四哥”。

500

直系首脑冯国璋

在冯国璋死后,曹锟一跃而上高居直系首席,风云一时的长江三督也唯曹三傻子马首是瞻。曹锟论资历论威望论能力,虽然不能与北洋三杰同日而语,但毕竟中从小站起就追随袁世凯南征北战,为老袁帐下五虎大将之一,且根正苗红,理所当然的继承了直系全部政治遗产。曹锟手下大将吴佩孚,为北洋后起之秀。吴虽然为一师长,但举手投足之间,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全国的注意,他时而驱兵所向披靡,时而驻兵湖南通电主和,又善于把握时局,顺势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同时,曹锟又是吴佩孚的顶头长官,吴佩孚最然在全国一时风头无俩,对长官曹锟,还是礼遇尊敬,而曹三傻子性格也颇有长者之风,效仿古之名将,对部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故而曹锟得以稳坐钓鱼台,与皖奉分庭抗礼。

500

贿选大总统曹锟

500

亮相过《时代》封面的吴佩孚

说完了北洋一分为二,再说说这个二加一等于三的“一”,这个“一”自然就是奉系。奉系以张作霖为首脑,孙烈臣、吴俊升、张作相、杨宇霆等人为中坚。奉系是在关外东三省诞生壮大,与关内直皖两系纵横捭阖,鼎足而三,甚至有后来居上之势。但如果以血统而论,奉张只能算是北洋旁支,只不过是彼时张作霖羽翼未丰,尚未强大之时,对袁大总统的拱手称臣,卖身投靠而己。

狭义上的北洋军的概念,或者说是北洋嫡系,那自然是小站练兵时期就身在北洋的将领;广义上说的北洋军队,概念放大,那也要是以北洋六镇时期为根基发展扩编。但奉系身上,实际上并没有与北洋六镇发生任何渊源。虽然早在徐世昌担任东三省总督的时候,的确带过从北洋六镇中挑选的二个混成旅的精锐出关,但两个旅最终带回关内一个,因为有哗变问题就地解散一个。张作霖真正起家的部队,是陆军26、27师。与北洋六镇无关。不光如此,实际上后来担任吉林督军的孟恩远真正是小站的人,算北洋嫡系,反而被张作霖排挤出东三省。

张作霖的崛起得利于天时地利,主要是当时直皖两系位高权重之时,没有太过重视东北三省,坐视奉系迅速壮大,而在直皖打的不可开交之时,徐树铮又拉来张作霖对付直系,才真正把张大帅拉进关内的政治舞台,给了他一个在直皖两系中互相利用,快速壮大的机会。

500

北洋最后的元首张作霖

不论是段祺瑞,还是冯国璋,对张作霖都是不大瞧的起的。段祺瑞曾经和时任国务总理靳云鹏发火时说“你告诉张作霖,他是什么东西,越来越不成体统了,公然干涉北洋的家事,他配算北洋的人吗?他什么出身?他怎么有的今天?他不过是个马贼,不是我提拔他能有今天吗?越来越不知轻重了!”北洋诸帅段祺瑞冯国璋等,都是秀才学堂出身,真正的军校毕业,喝过洋墨水儿的,以北洋正统自居,从心里,是没有接受关外这个满嘴大茬子味儿,张嘴就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也算正常。但世事无常,就是北洋正统所看不上的这个张作霖,最终却成了北洋最后的正统,又在他儿子张汉卿手里,亲手终结了北洋。

所谓的X,就是指北洋内部许多因势力弱小,不能自成一系,却又不完全依附直皖的军事势力,如陕西陈树藩、湖南陈复初,张绍曾、何宗莲、孟恩远等人,这些人都是超然观望,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就不一一赘述了。

实际在北洋时期,由于直皖本是同根生,除了徐树铮等少数人外,但多人是没有太明确的派系界限的。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至于直系或皖系……由于大都是武卫右军的人,这个界限就很难划分,而且也常常互相转化”。由于大家都是多年袍泽,有的还私交甚笃,有时候,弄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派系了。

(@仗剑读史大司马)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