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到底有什么魔力,让“紫宝宝”都沉迷其中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现如今流量明星霸屏的时代,相信大家在各种信息社交平台都见识过一系列在粉丝们间才能看到的现象。
当一个明星出现在公众场合,你会疑惑自己跟这帮粉丝看到的是同一个人??
打个比方:
你眼中看到的真人▽
粉丝眼中看到的偶像▽
粉丝们在看到自己的偶像时,自动代入粉丝滤镜已经熟练到成为一种生理习惯。
即使电脑、鼠标刷的都冒火星子了,都要把自己的偶像P的美美的才罢休,然后放出来跟大家说:快看!我爱豆多好看啊!
除了粉丝自带滤镜外,花式放彩虹屁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偶像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粉丝花式彩虹屁的灵感源泉,正常走几步都会引起一阵尖叫。
“这是什么神仙侧颜!”
“你是吃可爱多长大的吗!”
“怎么办,字写得这么好看,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今天爱豆营业了呢,他比了个小树杈,双倍的可爱!”
文艺气息的粉丝们甚至还会即兴创作,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多谢你如此耀眼,做我平淡岁月里的星辰”
“你身上的温柔,是克莱因的蓝,再加一点莫奈的灰”
而词穷的那批粉丝就只会满屏幕的“啊啊啊啊啊啊”和“我可以!”。
有没有想过这些偶像明星们才拥有粉丝滤镜、花式彩虹屁,用在自己身上是什么感觉?
最近,一种专门夸人的群体“夸夸群”悄悄诞生,在各种社交软件中奔走相告,迅速走红。
他们的宗旨,无论你在群里说了什么,只要求夸,就能得到群友一顿花式吹捧,而你在来自四面八方而来的夸赞中感觉自己飘飘然。
顿时觉得“我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从大学同学间突发奇想建立的“夸夸群”,短短几天从4个人发展到上千人,在各个大学间都兴起了类似的“夸夸群”。
在各个社交平台,“夸夸群”字眼的标签都上了热搜头条,热度不减。
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柠檬精们都想加入这种群体,得到夸奖,享受一会专属自己的彩虹屁。
有了这样大量的需求,万物皆可卖的某宝商家们自然嗅到商机,2块钱即可拉进传说中的夸夸群享受专业级彩虹屁。
而且,物美价廉,好评如潮。
这些迅速成长起来的“夸夸群”种类丰富,群成员夸赞形式多种多样,让你可以全方位360度知道自己原来这么棒!
一部分是有文化的夸法。
他们会引经据典,利用古人的名言结合求夸人的自身特点,整理出一套完美的花式彩虹屁。
有的夸法角度刁钻,就算已经夸无可夸了,也能找到一个奇特的优点,继!续!夸!
即使求夸人惨兮兮,只要他求夸了,就能跨的人家花枝乱颤,顿时觉得一个人也不孤单了。
而另外一部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文化的夸法,即使词汇量贫乏,也会让求夸人心满意足。
虽然只有“好看”、“好听”这样简单的单词,没有花样繁多的彩虹屁,但依然受用,身心愉悦。
一般人看到这种类似的群火爆肯定会觉得莫名其妙,觉得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夸奖一看就不是认真的,怎么那么多人沉溺其中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以前火爆的“对骂群”。
麦当劳VS肯德基,百事可乐VS可口可乐,吃不吃香菜,在这种类似正反双方辩论的群里,大家畅所欲言的对骂、互喷,将心中的想法用这种激烈的方式相互交流。
不过,负面情绪过于激烈,逐渐不受控制,最后以封禁结局。
还有什么“撤回群”、“符号群”等一堆乱七八糟的群。
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的这种“群文化”,让大家在在陌生社群中因为一个被玩坏的梗,可以积极交流。
而这种群文化满足了在群组中两种类型的人们,在陌生社交环境中的表达欲望。
一是希望得到反馈的群体。
马斯洛需求理论完美验证了现如今已经没有饿肚子烦恼的人们,他们在社交、尊重方面的需求。
就像在朋友圈、在微博中发布一张有意思的图片或一段不错的文案,希望有人点赞、评论一样,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得到人们的一些反馈。
但寥寥几个赞瞬间就浇灭了自己的热情,再默默地删掉发的那几条朋友圈。
而这种“夸夸群”正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正面反馈的需求,而且极其受用。
另一个就是希望表达自己的群体。
自有了语言、文字以来,似乎就不缺少“杠精”这种群体,他们总能在你的一字一句、一举一动中挑出错处,再大肆宣扬,站在上帝的视角证明自己有多牛逼。
现如今网络信息更新换代如此迅速,“佛系、丧、焦虑、压力”等社会负面情绪爆棚,杠精更是肆无忌惮,扛着言论自由的大旗到处碰瓷。
而人们相比较找出别人的优点,似乎更加擅长在别人身上找茬。
而“夸夸群”的现象正是对“杠精”群体的反击,也是人们希望转变自身“爱找茬”这个毛病,从而去赞美别人、抚慰受伤的心灵。
不过,夸人虽好,可不要什么理由都去夸奖哦。
像那种不想去上课、翘课等等还想求夸的人,可以明确表示拒绝并给与禁言警告。
最后分享网上疯传的一些“闭眼吹花式吹彩虹屁速成大法”,大家一起共勉,共同创造爱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