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火了,他却看不到了”

作者| 小鱼

来源 |  视觉志

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带来了很多惊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由阿拉伯国家举办,第一次在北半球冬天进行,第一次实现世界杯“碳中和”……

卡塔尔还大手一挥,砸下2200亿美元,让豪华的设施被全世界瞩目。

除此之外,梅西、C罗等足球巨星也可能迎来谢幕礼,完成这场“诸神的黄昏”。

500

500

现在,卡塔尔世界杯来到了中后期。

是时候来说一说卡塔尔世界杯的一些陌生面孔了——

那些埋藏财富背后,为赛事做出巨大贡献、却又默默无闻的外籍劳工们。

500

500

看不见的外籍劳工

神秘的西亚国家卡塔尔,坐落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

面积不大,约1.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的天津市,人口却不及天津的五分之一。

多亏了遍地的液体黄金,让卡塔尔翻身成为世界第四富裕的国家。

大部分卡塔尔本地人,天生就不需要为教育、医疗、工作操心。

曾经就有当地土豪接受采访,表示自己每天仍需工作3小时,已经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务实”了。

500

500

但在这片富沃的土地上,还生活着另一群人。

他们和包着头巾的土豪仿若身处两个世界,却又无处不在。

他们大多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大约200多万人,比卡塔尔本地人口的8倍还多。

他们就是卡塔尔的外籍劳工们。

500

500

世界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摄像机都对准了大人物,但这些平凡的工人同样值得拥有姓名。

2010年,卡塔尔赢得了2022年世界杯主办权。

这是整个中东地区第一次获得世界杯的举办权,经历了种种挫折后,卡塔尔终于如愿以偿。

为了办好这次比赛,卡塔尔足足准备了12年,不惜挥金如土,力求做到完美。

卡塔尔各地的外籍劳工们,用他们的日夜劳作,让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和设施,在大片荒漠上拔地而起。

把世界杯的成就归属给他们,一点都不夸张。

500

500

热带沙漠气候的卡塔尔,炎热干燥。

每年夏天,最高气温达到45摄氏度,生鸡蛋掉到泥地上都能全熟,工人们也随时都要冒着中暑的风险。

在这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富有的本地人和朴实的外地人,二者之间的差距泾渭分明。

但还是有很多工人慕名来到卡塔尔,只因他们看中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经济收入。

背着简单的行李奔赴异国,在陌生的土地上努力工作。

500

500

他们对生活品质也不太看重。

集体宿舍里,一床简单的被褥就已经满足了休息的需求。

空间不大,没有私密的生活空间,但工人们最需要的,是充足的睡眠以恢复体力。

 

500

500

虽然大多数外劳们拿着比在家乡更优渥的薪水,但卡塔尔的消费水平,也成倍增长。

为了省钱,很多来自印度的工人们,很少享受当地美食,而是用走廊的烹具煮出一道道家乡菜肴。

用最低的成本,攒下最多的钱。

500

500

城市另一头伫立着的五星酒店、高档咖啡店,这些繁华的场所似乎与他们无关。

大多数休闲时间,他们都在集体宿舍和大伙一起打发度过。

500

500

他们拿着还算客观的薪水,吃着最简单的食物,过着简朴的生活。

尽管万千灯火中,没有一盏为他们而亮,但他们仍愿用双手去追寻理想生活。

只因在这些外籍工人背后,在遥远的家乡,他们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

或许,作为顶级赛事的世界杯,镜头并没有对准他们。

但这些默默奉献着汗水的普通人,即使不被看见,也依旧可敬。

500

阳光下的阴影

今年11月份,全球人口突破了80亿大关。

500

500

世界人口又达到了一个新里程碑,全球外籍劳工的人数,也逼近了2亿。

他们大多数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去往美国、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但不是所有外籍劳工,都能获得满意的收入,和优厚的待遇。

当他们迈出国门,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比想象中更困难的处境。

如果运气不好,他们不仅要面临恶劣的工作条件,排外的居住环境,还可能遭受黑心雇主的剥削,甚至强迫劳动。

500

500

在海湾国家,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卡法拉”制度。

外籍工人们通过中介来到海湾区国家,雇主向中介支付费用,成为工人们的担保人。

虽然工人获得了合法签证和居留权,但也受到了诸多限制。

比如,外劳们出入境、办理驾照、登记结婚、看病,都需要担保人的批准。

而一些黑心雇主,丝毫不在意工人们的权益,把活生生的人当成他们手上的“商品”。

西班牙纪录片《看不见的风景》,就展示了女性帮佣们的艰难处境。

500

500

她们被没收护照,拖着行李被送进一座座高楼。

早上6点起床,洗衣、做饭、打扫、接送孩子上下学,她们仿佛永不停摆的陀螺,一直到晚上哄雇主的孩子入睡,才能获得短暂喘息。

而雇主们在聚会上讨论着哪国的帮佣力气大、做事麻利,“物化”着这些佣人。

如果有工人受不了逃跑,她们就只能打黑工,连上医院看病的资格都没有。

500

500

所以,卡法拉制度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批评它是伪装合法的现代“奴隶”制度,要求被取消的声音不绝于耳。

日本的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争议也颇多。

表面上,日本给了外国人来本土研修的机会,允许把在这里学到的技术带回去促进本国发展。

但实际上,很多工人来到日本做的都是脏活、累活、险活,只是来弥补当地底层劳动力的不足。

500

500

他们领着微薄的薪水,学习技能更是无稽之谈。

这些被包装光鲜的词汇,让不少外籍工人们踩了坑,吃了不少亏。

但对于外籍劳工们来说,最危险的莫过于人口拐卖。

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奴十二载》,讲了一个在纽约的黑人,被骗去华盛顿工作。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被诱拐欺骗了,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500

500

电影照进了现实,这些被骗被剥削的经历,很多赴美外籍劳工都遇到过,不幸沦为工作机器。

一位来自米尼加的工人,支付了4000美元通过应聘,获得去往美国的机会。

飞机降落美利坚,这名工人没有被带往酒店,而是直接被送进了DVD工厂。

他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被迫整理成千上万的光盘。

一周工作结束,他却只能拿到40美元。

500

500

他被关进一间狭小的房子,和其他4位被拐来的工人一起生活。

每人每月要交300美金的房租,不交钱,就没有饭吃。

他们在公寓里嚎啕大哭,却无人理会。

这是凤凰卫视在去年报道的真实新闻,而这背后只是外籍劳工悲惨遭遇的冰山一角。

500

500

无奈的是,很多外籍劳工来到陌生的国家,过着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

比如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人口近3000万,很多地方无法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

政府鼓励人们出国务工,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富裕的生活。

于是,他们心甘情愿戴上手铐脚镣,出卖着自己的体力和全部时间。

一边别无选择,一边追求着更好的生活。


500

无名英雄们

这近2亿人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劳动力。

没有他们,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富人们,可能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很多国家的系统也会陷入崩溃。

他们也是全世界各个角落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500

500

有人说,在网上哭穷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穷人,因为这世上,还存在着太多没时间哭的人。

这些人默默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但在互联网时代,却几乎没有他们的存在感。

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让200万住在地下室的人无所遁形。

有人与污水搏斗了一夜,有人在与洪流赛跑中逃过一劫,还有人就此画上了生命的句号。

数位遇难者的尸体被发现于地下室,这才让人记起了生活在城市的“蚁族”们。

500

500

社会差距就像无数面墙,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就像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让人看到——

大雨公平地降落,却只淹没了穷人。

在很多得奖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看见了小人物的千百种形态。

他们在《小丑》里是罪恶的、歇斯底里的,在《寄生虫》里是丑陋、卑贱的,在《药神》里是绝望和挣扎的,在《小偷家族》是无奈的、救赎式的。

但现实中,却鲜少有小人物能够像《当幸福来敲门》的主角那样,在苦难中绝处逢生。

500

500

现实中平凡的他们,只是比任何人都要顽强。

这是非洲的淘金工人们,在水泥坑里面干活。

500

500

这是在工地干活的一家子。

500

500

这是暴雪天气,背着液化气罐的工人。

500

500

这是在工地扛包的工人。

他们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默默无闻地努力生活。

500

500

当然,中国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伟大工程,同样离不开朴实的工人们。

没有他们,中国在建筑领域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也不会拥有“基建狂魔”的称号。

这是在悬崖绝壁上铺路的中国工人。

500

500

这是在贵阳某河床上背淤泥的女农民工们。

500

500

这是在工地背石头的建筑工人,重量足以把他的脊柱压弯。

500

500

这是吃着馒头就茶水的农民工。

500

500

这是一双普通木工的手。

500

500

他们用这些布着老茧的双手,铸就了现代人的便利生活。

修建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维修加固各地的名胜古迹,还有商业大楼的崛起,都和他们息息相关。

也许生活的开局没有善待他们,但他们却用辛劳的汗水,努力改变命运,回报着这个世界。

他们即是你我,即是勤劳又坚韧的千千万万个普通人。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