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2.0,需要新的祭品

体量作者作为象牙塔里的教授,身份固有局限性限制了脑洞的大小,只能在基本不改变基本面的情况下出谋划策,很可惜,这些政策都是无效的,帮倒忙的。

土地财政这么多年,那些最终在退潮时被证明裸泳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小地方”

土地财政不是不能用,但更多属于超级城市的专属政策。

小地方不明所以,摸着大城市的石头过河,结果掉沟里了。

现在对土地财政的批判,主要都集中在小城市强行使用土地财政后各种表面上的恶果。

比如债务爆炸无法偿还,收入来源单一叠加产业瓶颈,进一步卖地无人问津。

有没有想过土地财政的初衷和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优势?

土地财政最早诞生的一个基础原理,就是既无原始积累,又无外部增信的实体,通过出让土地迅速积累原始资本,把原始资本用于超前投资吸引高质量人才的集聚。集聚的人才产生高质量的产业,高质量产业的涌现加速了正现金流的到来并链式激发上下游配套产业和为核心产业服务的本地生活服务解决底层人口的就业问题,用产生的正现金流偿还超前投资的利息,形成一个复杂漫长但是惯性巨大的经济循环。

人的集聚,是这个循环里最重要的一环,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有的各种配套措施都是为人的集聚服务,政策是否合理高效,城市人口是最重要的KPI(准确说应该是劳动人口,但又并不绝对)

土地财政40年,容易成功的,有历史积累的地方(老城本身是一个可以形成闭环的核心),该成功的都成功了

剩下的,都是有重大先天缺陷的,不容易成功或者成本巨大的。

土地财政不是不可以搞,但是明显进入了2.0版本,既然无形的手无效了,有形的手可以出场了。

中国的城乡行政区划需要作出一次彻底的调整,妇人之仁要不得。

为什么说以保障房为主,商品房为辅的房地产格局,在不调整行政架构的前提是无效的?

城市运转是有一个最低需要人口的,在达到这个人口下限之前,经济上的局部最优解是自给自足,田园牧歌般发展缓慢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下,是不产生剩余价值可以用于投资的。学术界称他们为:隐性失业人口。

大量星罗棋布的农村、小县城甚至中等县城,洒在巨大的中国土地上,不但不能成为财源,只会成为永不愈合的财政伤口。

和一个小城市争夺人口的,主要是附近的另一个小城市,菜鸡互啄,不分胜负的战斗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宝贵的资本就在漫长的争夺中被浪费。

而一个缺乏高端产业,勉强苟活的小城,其房地产形态必然是高度偏向保障性质的,这样的性质意味着你不但不能从中吸血,还要往里面不停的补贴。而限制商品房端的供给又束缚了你通过商品房端回血。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财政破产,无以为继。

而越是高级、能产生利税、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产业链越是漫长,对于从业人口的素质越是要求高。

高素质人口,需要一个巨大的“人口底盘”的支持才能出现,而新的高级产业,需要高素质人才集聚才能擦出灵感火化。产业发展原理所要求的代价——或者感性一点说,它要求的“血祭”,是客观不变的,它只关心你是否拿的出祭品,并不关心你是挖自己的肉,还是奴隶的肉。

物理学原理要求氘氚聚变时维持反应的温度是1亿摄氏度,它不会因为可怜人类缺乏能源,就把这个值降低到1千万摄氏度的,你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1亿摄氏度的问题。

神魔,皆以血饲,不要试图和神魔讨价还价,有这功夫不如多找些祭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