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出身、经历、结局,更能唤起人共情,其人品、治军打仗、文学造诣都碾压关羽

【本文来自《保尔:关羽地位被拔高,离不开清廷的推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guan
  • 听说以前这个位置是岳飞坐的。顺治去哭崇祯,强调政权承接有合法性;旗人供岳飞就算个啥,政权的合法性就有说道了。

岳飞的出身、经历、结局,更能唤起人共情,其人品、治军打仗、文学造诣,甚至岳飞经营家庭、经商能力也是碾压(两宋大部分时间是允许军人经商的,岳飞经营能力尤其出色,抄岳飞家的时候赵构都惦记岳飞家底,说岳飞军中有钱二千万缗,合现在150亿,当然,抄了个寂寞,满打满算9000缗,1/2000不到,宋代高薪制,开销小点的话岳飞存工资都不止这么点),但领导推崇岳飞有个问题,如果手下个个标榜自己学岳飞,自己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成了赵构?这名声哪个领导不忌讳?推关羽就没这个顾虑,死于敌手什么的,战死沙场魂亦香嘛!

热门评论 3

  • 戴上草帽不言肃
    其实说到“武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应该首推戚继光。
    从兵法到练兵到战阵、武器和实际的战争实践,戚继光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
    在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折期,戚继光几乎带领从陆军到海军实现近代代战争模式跨越。
    在军队训练和实战方面,从军纪到战斗作风和战斗技巧,戚继光几乎实现了精兵之路,这个看看戚家军成军后从南到北的战绩和士兵战损比例就知道了。
    这样的爱国军人,最后失败于皇权的猜忌、失败于儒家文官的派系斗争。
    设若,明朝能够给戚继光多一些空间的话,也许中国古代历史上将发生一次决定性的军事革命。
    在这一点上,戚继光和岳飞同样悲情,而且戚继光更悲情。
    那不是。
    戚帅是我的偶像,但是就悲情来说,戚帅确实是不如岳飞岳帅。
    戚帅其实一生还算平顺。戚帅是官三代,他爹 和爷爷都是大明的武官,而且中层以上。
    戚帅早年跟吴宗宪-严蒿这条线,吴-严对戚帅实在是有知遇之恩的。后来跟张居正张相,张戚为知已,一喝一和,成就了大明的中兴。
    后来,张相被清算,戚也被攻击-解职,然后贬为广东总兵官,归乡,贫病而死。至死明还是肯定戚帅的。
    这里面要说的是,戚帅一生功业,虽然天才不凡,但还是靠着朝廷的资源和权臣的关照。
    岳帅父亲亡故。农民出身。早年当兵,还是民兵。倒霉催的,参与了童贯的北伐,九死一生,跑回老家。后来又重新投军,立功不赏,还因为个性突出屡屡被领导压制,好几次准备杀头。后来投军抗金,被八字军出卖,和王彦不和,不得已带兵逃离。结果还被后来的领导认定是逃兵,一抹到底,差点杀了。后来宗泽认为国家大败,是用人之际,不能随便杀壮士,才放了岳飞让其立功赎罪。
    后来在宗泽军中,岳飞收拢民军起家,屡立战功,初露头角。后来在赵构军中,岳帅有数次救驾复国之功,才被赵构视为心腹提拔上来。岳飞军的形成,基本上是岳飞自行收拢民军,俘虏,盗匪,边打边练而成。岳飞军的军费一多半都是岳飞自筹而来。赵构对岳飞军的支持实际上比较有限,主要是一个大义的名份,和一半左右的军费。
    后来岳飞被杀,其真正的原因是赵构和朝廷不愿再收复中原,不愿北伐,想投降求个苟安。而赵宋有资格投降的原因,恰恰是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等人浴血奋战的结果。要不是岳帅等人浴血奋战,屡战屡胜,扭转形势,赵宋朝廷求投降也不可得。
    更可悲的是,宋朝恢复的历史机遇只有这么一次。岳帅死后,韩世忠解职归老,吴氏兄弟离心,中原劲卒老去,宋军再无恢复的战力,后来南宋数次北伐都惨败、无能为力了。然后就是百年苟活,神州陆沉。汉人十不存一,中华民族传承万年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这是最大的悲剧。
    有宋时,宋朝廷杀岳帅,官员士绅阿奉秦桧赵构的很多,叫好的很多,置身事外的更多,敢为岳帅说句公道话的极少。真正为岳恢复名誉形成共识,是明代的事了。有宋一代,对岳帅其实是否定的多。这才是悲剧。
  • 武圣讲的是忠义千秋。关羽在一个义字上不容易,离曹前先跟老曹说清楚,我是一定要找刘备去的,但之前先帮你立下功劳再走。老曹没砍他,让他立了功劳,走的时候老曹也不拦着(五关六将是演义杜撰)。这份义气千秋的操作,关羽对曹刘两个死对头都做出了极品的交代。当然,关羽达成的这个成就,也和曹老板的帮衬不无关系。忠刘义曹,这份品行,故事性比岳飞强。再说了,古代武人(不单单是武将),被要求最多的就是忠义两个品行。忠于天子,义于同僚。岳飞在忠字上做的好,但在义字上,就没关羽有故事性了。
  • 戴上草帽不言肃 发展才是硬道理
    其实说到“武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应该首推戚继光。
    从兵法到练兵到战阵、武器和实际的战争实践,戚继光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
    在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折期,戚继光几乎带领从陆军到海军实现近代代战争模式跨越。
    在军队训练和实战方面,从军纪到战斗作风和战斗技巧,戚继光几乎实现了精兵之路,这个看看戚家军成军后从南到北的战绩和士兵战损比例就知道了。
    这样的爱国军人,最后失败于皇权的猜忌、失败于儒家文官的派系斗争。
    设若,明朝能够给戚继光多一些空间的话,也许中国古代历史上将发生一次决定性的军事革命。
    在这一点上,戚继光和岳飞同样悲情,而且戚继光更悲情。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60
最热 最早 最新

  • 吃饱了撑的吧 现在只有一个敌人 自己划阵营互撕 别落入敌人陷阱
  • 抗倭是一个贯穿了嘉靖中后期的长时间大事件,胡宗宪是幸运医生治病末,之前还有朱执和张经等人主持大局,一开始俞大猷的水师就是中坚。戚继光到了准备去蓟州之前才升任副总兵。
  • Aec 事实在手,口舌之辩徒增笑尔。
    看捧关羽和岳飞的是哪两波人就大致明白了
  • 全部楼层
    龙城
    首先胡宗宪不管戚继光还是俞大猷,都是支持他们抗倭的。其次按你的逻辑,戚继光有人支持,打仗好是应该的,俞大猷没人支持,打仗好才是真的好。你不就是这个逻辑吗?那我举卫青李广的例子和这个有什么区别?戚继光不管打仗和搞政治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俞大猷,打仗略逊于戚继光,搞政治,就和戚继光差的远了。
    你先复习好再来说道
  • 心之所善 宝玉玉玺,黛玉崇祯,宝钗后金,李纨自成,凤姐忠贤
    全部楼层
    guan_15874396202400
    那不是。
    戚帅是我的偶像,但是就悲情来说,戚帅确实是不如岳飞岳帅。
    戚帅其实一生还算平顺。戚帅是官三代,他爹 和爷爷都是大明的武官,而且中层以上。
    戚帅早年跟吴宗宪-严蒿这条线,吴-严对戚帅实在是有知遇之恩的。后来跟张居正张相,张戚为知已,一喝一和,成就了大明的中兴。
    后来,张相被清算,戚也被攻击-解职,然后贬为广东总兵官,归乡,贫病而死。至死明还是肯定戚帅的。
    这里面要说的是,戚帅一生功业,虽然天才不凡,但还是靠着朝廷的资源和权臣的关照。
    岳帅父亲亡故。农民出身。早年当兵,还是民兵。倒霉催的,参与了童贯的北伐,九死一生,跑回老家。后来又重新投军,立功不赏,还因为个性突出屡屡被领导压制,好几次准备杀头。后来投军抗金,被八字军出卖,和王彦不和,不得已带兵逃离。结果还被后来的领导认定是逃兵,一抹到底,差点杀了。后来宗泽认为国家大败,是用人之际,不能随便杀壮士,才放了岳飞让其立功赎罪。
    后来在宗泽军中,岳飞收拢民军起家,屡立战功,初露头角。后来在赵构军中,岳帅有数次救驾复国之功,才被赵构视为心腹提拔上来。岳飞军的形成,基本上是岳飞自行收拢民军,俘虏,盗匪,边打边练而成。岳飞军的军费一多半都是岳飞自筹而来。赵构对岳飞军的支持实际上比较有限,主要是一个大义的名份,和一半左右的军费。
    后来岳飞被杀,其真正的原因是赵构和朝廷不愿再收复中原,不愿北伐,想投降求个苟安。而赵宋有资格投降的原因,恰恰是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等人浴血奋战的结果。要不是岳帅等人浴血奋战,屡战屡胜,扭转形势,赵宋朝廷求投降也不可得。
    更可悲的是,宋朝恢复的历史机遇只有这么一次。岳帅死后,韩世忠解职归老,吴氏兄弟离心,中原劲卒老去,宋军再无恢复的战力,后来南宋数次北伐都惨败、无能为力了。然后就是百年苟活,神州陆沉。汉人十不存一,中华民族传承万年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这是最大的悲剧。
    有宋时,宋朝廷杀岳帅,官员士绅阿奉秦桧赵构的很多,叫好的很多,置身事外的更多,敢为岳帅说句公道话的极少。真正为岳恢复名誉形成共识,是明代的事了。有宋一代,对岳帅其实是否定的多。这才是悲剧。
    主要还是赵宋得国不正,另外有五代的阴影在前,社会的大风气是重文轻武,所以对岳飞是非常忌惮和防备的。唉,当年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专门抄录在纸上放到铅笔盒里
  • 最烦阴阳怪气夹带私货了
    都是史上名将, 强行分高低就有挑拨离间之嫌, 接下来是不是还想把所有特级战斗英雄排个名次? 动机不纯
    正是如此。
    苏联解体前,媒体为了给解体做舆论准备,抛出了一个恶毒的话题:“苏联历史上谁最伟大?”在众多粉丝的互相攻伐之下,最后的效果是:苏联所有的历史名人,都被污名化了。成功的动摇了苏联历史观。
  • 全部楼层
    前狼后虎真鸵鸟
    戚继光有幸遇到胡宗宪张居正两位伯乐对他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让他放手施为,也有容错空间。俞大猷性情耿直,几上几下,善于打恶战硬战。
    首先胡宗宪不管戚继光还是俞大猷,都是支持他们抗倭的。其次按你的逻辑,戚继光有人支持,打仗好是应该的,俞大猷没人支持,打仗好才是真的好。你不就是这个逻辑吗?那我举卫青李广的例子和这个有什么区别?戚继光不管打仗和搞政治都是一等一的好手,俞大猷,打仗略逊于戚继光,搞政治,就和戚继光差的远了。
  • 全部楼层
    龙城
    打仗这事凭战绩说话,照你意思,李广比卫青强。
    你的什么逻辑?
  • 風聞 作者
    最烦阴阳怪气夹带私货了
    都是史上名将, 强行分高低就有挑拨离间之嫌, 接下来是不是还想把所有特级战斗英雄排个名次? 动机不纯
    你要这样讲,我也就不客气了:一个走上层路线、一辈子小肚鸡肠意气用事、就会阵前砍人砍的还都是自己人最终还被别人砍了脑袋、守个城都守不住的匹夫有什么资格和一个出身小兵、宽人严己、抵御外辱、平定叛乱攻城拔寨无数的统帅并列“名将”?哪天你上司要是要你学关羽,离他远点吧,那是准备把你当炮灰了。
  • 全部楼层
    前狼后虎真鸵鸟
    戚继光有幸遇到胡宗宪张居正两位伯乐对他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让他放手施为,也有容错空间。俞大猷性情耿直,几上几下,善于打恶战硬战。
    打仗这事凭战绩说话,照你意思,李广比卫青强。
  • 風聞 作者
    默默黑
    武圣讲的是忠义千秋。关羽在一个义字上不容易,离曹前先跟老曹说清楚,我是一定要找刘备去的,但之前先帮你立下功劳再走。老曹没砍他,让他立了功劳,走的时候老曹也不拦着(五关六将是演义杜撰)。这份义气千秋的操作,关羽对曹刘两个死对头都做出了极品的交代。当然,关羽达成的这个成就,也和曹老板的帮衬不无关系。忠刘义曹,这份品行,故事性比岳飞强。再说了,古代武人(不单单是武将),被要求最多的就是忠义两个品行。忠于天子,义于同僚。岳飞在忠字上做的好,但在义字上,就没关羽有故事性了。
    这要看怎么定义这个“义”了,关羽光明磊落不弃旧主是一种“义”,刘关张之间的同生共死是一种“义”,岳飞外出征战前妻抛家弃子而去岳飞后来不但美追究反而送钱过去也是一种“义”,岳飞不近女色不纳妾对第二任妻子同样是一种“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更是一种“义”,还是“大义”。甚至你说的关羽这种行为也可以作出不同解读,作为属下在上司对手那里建立了个好形象,不知道如果你作为老板会怎么看这个下属,我反正是不会很放心他了。
    你说关羽的“义”的成就是在曹操帮衬下达成的,但让我来说,放不放关羽,或者关羽走不走得了,关羽的“义”在这里作用有,但不大,是曹操顺水推舟,借以告诉天下,告诉孙刘诸将,自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只是说说而已。按理说解读重点应该放在曹操身上的,因为整件事里居于决定地位的是曹操,不是关羽,不过这不符合儒家的政治正确罢了。
  • 全部楼层
    滚滚长江水
    可叹,连朱熹老头都对岳飞的死不以为然,言语之间透漏着杀的对的意思,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层是很希望南宋继续苟安,不要去北伐的
    朱熹他们跟韩侂胄很不对付,韩侂胄是主张北伐和为岳飞平反的,所以就
  • 全部楼层
    guan_15874396202400
    那不是。
    戚帅是我的偶像,但是就悲情来说,戚帅确实是不如岳飞岳帅。
    戚帅其实一生还算平顺。戚帅是官三代,他爹 和爷爷都是大明的武官,而且中层以上。
    戚帅早年跟吴宗宪-严蒿这条线,吴-严对戚帅实在是有知遇之恩的。后来跟张居正张相,张戚为知已,一喝一和,成就了大明的中兴。
    后来,张相被清算,戚也被攻击-解职,然后贬为广东总兵官,归乡,贫病而死。至死明还是肯定戚帅的。
    这里面要说的是,戚帅一生功业,虽然天才不凡,但还是靠着朝廷的资源和权臣的关照。
    岳帅父亲亡故。农民出身。早年当兵,还是民兵。倒霉催的,参与了童贯的北伐,九死一生,跑回老家。后来又重新投军,立功不赏,还因为个性突出屡屡被领导压制,好几次准备杀头。后来投军抗金,被八字军出卖,和王彦不和,不得已带兵逃离。结果还被后来的领导认定是逃兵,一抹到底,差点杀了。后来宗泽认为国家大败,是用人之际,不能随便杀壮士,才放了岳飞让其立功赎罪。
    后来在宗泽军中,岳飞收拢民军起家,屡立战功,初露头角。后来在赵构军中,岳帅有数次救驾复国之功,才被赵构视为心腹提拔上来。岳飞军的形成,基本上是岳飞自行收拢民军,俘虏,盗匪,边打边练而成。岳飞军的军费一多半都是岳飞自筹而来。赵构对岳飞军的支持实际上比较有限,主要是一个大义的名份,和一半左右的军费。
    后来岳飞被杀,其真正的原因是赵构和朝廷不愿再收复中原,不愿北伐,想投降求个苟安。而赵宋有资格投降的原因,恰恰是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等人浴血奋战的结果。要不是岳帅等人浴血奋战,屡战屡胜,扭转形势,赵宋朝廷求投降也不可得。
    更可悲的是,宋朝恢复的历史机遇只有这么一次。岳帅死后,韩世忠解职归老,吴氏兄弟离心,中原劲卒老去,宋军再无恢复的战力,后来南宋数次北伐都惨败、无能为力了。然后就是百年苟活,神州陆沉。汉人十不存一,中华民族传承万年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这是最大的悲剧。
    有宋时,宋朝廷杀岳帅,官员士绅阿奉秦桧赵构的很多,叫好的很多,置身事外的更多,敢为岳帅说句公道话的极少。真正为岳恢复名誉形成共识,是明代的事了。有宋一代,对岳帅其实是否定的多。这才是悲剧。
    废晋怂宋,诚不我欺!
  • 全部楼层
    guan_15874396202400
    那不是。
    戚帅是我的偶像,但是就悲情来说,戚帅确实是不如岳飞岳帅。
    戚帅其实一生还算平顺。戚帅是官三代,他爹 和爷爷都是大明的武官,而且中层以上。
    戚帅早年跟吴宗宪-严蒿这条线,吴-严对戚帅实在是有知遇之恩的。后来跟张居正张相,张戚为知已,一喝一和,成就了大明的中兴。
    后来,张相被清算,戚也被攻击-解职,然后贬为广东总兵官,归乡,贫病而死。至死明还是肯定戚帅的。
    这里面要说的是,戚帅一生功业,虽然天才不凡,但还是靠着朝廷的资源和权臣的关照。
    岳帅父亲亡故。农民出身。早年当兵,还是民兵。倒霉催的,参与了童贯的北伐,九死一生,跑回老家。后来又重新投军,立功不赏,还因为个性突出屡屡被领导压制,好几次准备杀头。后来投军抗金,被八字军出卖,和王彦不和,不得已带兵逃离。结果还被后来的领导认定是逃兵,一抹到底,差点杀了。后来宗泽认为国家大败,是用人之际,不能随便杀壮士,才放了岳飞让其立功赎罪。
    后来在宗泽军中,岳飞收拢民军起家,屡立战功,初露头角。后来在赵构军中,岳帅有数次救驾复国之功,才被赵构视为心腹提拔上来。岳飞军的形成,基本上是岳飞自行收拢民军,俘虏,盗匪,边打边练而成。岳飞军的军费一多半都是岳飞自筹而来。赵构对岳飞军的支持实际上比较有限,主要是一个大义的名份,和一半左右的军费。
    后来岳飞被杀,其真正的原因是赵构和朝廷不愿再收复中原,不愿北伐,想投降求个苟安。而赵宋有资格投降的原因,恰恰是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等人浴血奋战的结果。要不是岳帅等人浴血奋战,屡战屡胜,扭转形势,赵宋朝廷求投降也不可得。
    更可悲的是,宋朝恢复的历史机遇只有这么一次。岳帅死后,韩世忠解职归老,吴氏兄弟离心,中原劲卒老去,宋军再无恢复的战力,后来南宋数次北伐都惨败、无能为力了。然后就是百年苟活,神州陆沉。汉人十不存一,中华民族传承万年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这是最大的悲剧。
    有宋时,宋朝廷杀岳帅,官员士绅阿奉秦桧赵构的很多,叫好的很多,置身事外的更多,敢为岳帅说句公道话的极少。真正为岳恢复名誉形成共识,是明代的事了。有宋一代,对岳帅其实是否定的多。这才是悲剧。
    可叹,连朱熹老头都对岳飞的死不以为然,言语之间透漏着杀的对的意思,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层是很希望南宋继续苟安,不要去北伐的
  • 設計☭野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戚继光的军队太贵了,一个步兵一年能拿43两。同时期玩命的边军才拿17两。就连明最低级宗室一年也就拿30两。戚家军体制,在戚继光死后根本没法维持。
  • 全部楼层
    龙城
    张嘴就来。
    戚继光有幸遇到胡宗宪张居正两位伯乐对他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让他放手施为,也有容错空间。俞大猷性情耿直,几上几下,善于打恶战硬战。
  • 全部楼层
    yk
    "有宋一代,对岳帅其实是否定的多。"
    我记得宋孝宗的时候就为岳飞平反了。
    宋孝宗只是把没收岳家的田地归还,还有让在偏远地方的岳家人可以回到城里
  • 钝刀子老六
    岳爷爷的人生悲剧主要源于五代以来军阀乱政,统治者对于武人的天然不信任,打压军头是北宋至南宋初朝廷的国策,是政治正确,岳爷爷被杀是路线问题,和中央大政策唱反调。话说整个长江中游都是岳爷爷的防线,岳爷爷也是厉害,中路太猛,连推对面一塔二塔,宗弼二塔装B不成反被操。
    初期的苗刘兵变和淮西兵变也是重要原因
  • 小富则安
    关公战秦琼,没有可比性。关公的神性在于忠义两全的完美体现,并且已经成为了标的参照物了。关公所处的时代及社会环境是独特的,他个人形象也是独特的。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对刘备的忠、对曹操的义,能令几个集团的最高领导人都信服的绝无仅有,以至于后无来者可比拟。
    这是三国演义
  • 都是史上名将, 强行分高低就有挑拨离间之嫌, 接下来是不是还想把所有特级战斗英雄排个名次? 动机不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