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基于实力的地位出发、站在代天行王道的高度敕谕英王乔治是不是客观事实?
乾隆皇帝基于实力的地位出发、站在“代天行王道”的高度敕谕英王乔治是不是客观事实?
---品读《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
前言: 马戛尔尼贺乾隆八十寿辰,乾隆致信英王并回绝其人驻京之请,今人多对乾隆致信持嘲笑讽刺态度,但需要就彼时彼境回答如下问题:
1、大清彼时有没居高临下的实力这么说、这么做?
2、大清彼时自居文明灯塔是不是帝制中国的一贯作风? 大清彼时有没资格自诩人文文明的灯塔,或者东亚人文文明的灯塔?
3、英吉利彼时是不是怀揣着敬畏、摸索的心态找大清试探恳请?
正文: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帝制中国向来自居文明灯塔,为惯用对外邦交用语),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贺寿诚意可嘉)。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今舟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普施恩惠)。
作者旁注:以上是礼节客套,下面是事务讨论
至尔 国王表内恳请派一 尔国之人 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
作者旁注:当差外国人自明末以来数以千计,还一直延续到道光年间,乾隆所说不准返国的定制不早于雍正,明显是中西方关于在华传教禁止祀孔祭祖大礼仪之争后禁绝西方私派的结果。
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
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
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假设我天朝也派人常住你国,恐怕你国也不同意吧?)?
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
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作者旁注:今人胡扯大清不知道西洋国家,原文来看乾隆知道西洋诸国甚多。
若云尔国王 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
作者旁注:大清准许的通商口岸很多,比如对俄的恰克图贸易,而西洋通商口岸只在广州,允许的外国商务参赞驻点在澳门,葡萄牙对澳门的租金还得交,广东官府照旧带兵巡视,文中说明对英贸易从未禁绝。
即如从前 博尔都噶尔亚( Portugal,葡萄牙)、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
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
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作者旁注:乾隆百般婉拒英国人常驻京师,自然是行文冠冕堂皇、无真实说服力。但禁绝西洋传教的风波是否才是心底话呢?
天朝扶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
作者旁注:乾隆表达不接受财宝贿赂的意思,行文来看就是他不会玩物丧志、有正事要干。
尔国王 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 收纳。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
作者旁注:乾隆确实不是吹牛,万国供奉奇珍异宝本就是历朝历代的常见事,西洋国来贺也得几十上百年的历史了。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 尔国制办物件。
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我把话都挑明了,现令让你国使者马上安排回国行程)。
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国王你应该很好地领会我的意思,对天朝要更加诚心归附,保证永远对天朝恭顺,以保你天命道统永享贵国,你我共享天下太平盛世)。
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 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
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王其祗受,悉朕眷怀(懂得朕的关爱)。
特此敕谕。
——《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