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供销社公务员编制大概6、7个人,一大半是科级领导
【本文来自《95后在供销社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对供销社的几个印象:
1.基层资产多,以前在乡镇的时候,每次拆迁都会碰到,一会儿是茧站(以前收蚕茧的地方),一会儿是仓库,每次都是政府赔付几百万,然后把房子拆了。
2.老人待遇差,供销社曾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后来把很多基层体系废弃了,有一个供销社的党支部,都是60左右的老人,人员各奔东西,各自找活干,被列为不健康支部,支部书记很负责,但人确实很难聚起来,而且这些人的退休社保之类的都不完善,工资待遇也很差,和当地的保安差不多。
3.现实发展难,县区供销社公务员编制大概6、7个人,一大半是科级领导。也做了一些区域品牌,但是竞争力不强,我上次和对方聊了一下,我说你们资产好多,对方说,都是负担。由于历史原因,供销社的资产多在乡镇街上,或者城市老城区,资产价值低,出租不赚钱,房屋年久失修,维修的成本靠租金收不回来,不修又会变危房。
疫情期间,本地物资主要是靠商务局体系采购的,完全没有找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