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读古代文献,不宜过多纠缠字的发音,会意即可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30602”推荐,来自《“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骑”,原来在40年前就从ji变成了qi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snsmqing
挺好的啊,不影响字义的前提下,搞多种读音干嘛,说是流传下来的,但谁知道古人发啥音,并且我相信古人天南地北发音也不同,合并成一种常用音更方便,还有供给(ji),地壳(qiao)等等字。曾在电视上看过某名人念古诗,石径斜(xie),读作石径瞎(xia),装成有文化的样子。这个字含义就是倾斜(xie),我承认这个字念瞎念得对,但这么区分除了增加记忆量,能有啥意义呢。
由于汉语单字发音几千年变化很大,标准话(官话,现在的普通话)古今不同(例如今“四声”与古代“四声”不同,古代“入声”已消失,仅存在一些方言中),后人读古诗词时为了押韵不破坏诗词美感,就改读音,如“石径斜(xia)”,这类改读有些在一些方言中反而是合理的。还有,“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看”,为了平仄合理,不读现代的第四声,改读第一声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汉代官员俸禄,书言“两千石”等等,这里“石”读“担”你马上就明白是“二千担米”。
总之,中文是表意文字,秦一统天下强推“书同文”,使汉民族语言文字没有象欧州那样形成多种语言文字:拉丁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一大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民族融合过程中,口语变化不少,各地方言也多,但文字始终不变,是一大幸事。现代人读古代文献,不宜过多纠缠字的发音,会意即可。
汉语音韵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才学浅,聊言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