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湾青年的北京看房记

在北京看完房后,我更爱我妈了。

1

在北京多年,身边大陆同事或路人甲总有两个爱好:第一个是,看见个快乐蹦哒的单身人士,总得凑过去嘴碎个两句:“啥时结婚啊/快嫁了吧/早点把终身大事办了吧”。

奇怪,佛祖/菩萨/耶稣基督,都没跟我说过结婚会上天堂啊。

还有一个爱好,就是买房。网络小说和影视剧里都很爱强调“男/女主角三十岁了还住出租房”,这到底有啥啊!台湾四十岁男女租房住的太正常了!

研究生毕业那会儿就有不少同学磨刀霍霍预备买房,步入职场这些年就更多了。有好多年,类似以下这样的对话,总会在我待的职场中重复发生。

对话一

同事:还是你们台湾人好,活得很轻松。你看台湾同事都看起来好年轻!

我:你如果不买房,也会很轻松,脸上皱褶少一半。

同事:不买房小孩不能上学啊!

我:喔,那些看着年轻的台湾人都不生小孩。

对话二

同事:台湾没有户口问题,所以不懂为什么大陆人都要在北京买房。北京各区差异又有,很多人都是为了小孩学区才这么辛苦。

我:台湾也有学区概念,但大家对学区房怨念也没那么重。你看台湾同事那个谁谁谁、还有谁谁谁,都结婚了,不也是随便租房住吗?

同事:所以台湾人轻松啊!在北京的外地人为了小孩上学问题很辛苦。

我:台湾同事那个谁谁谁、还有谁谁谁,都结婚了,你看他们生小孩了吗?

对话三

我:我不想买房欸,反正付二十年房租,退休回台湾老家躺着。

同事:台湾人真好,有退路。

我:你没退路,你没老家?

同事:我小孩在这里上学啊!还有老人要养!当初北京买房家里都快掏空了。

我:(大炸毛)你不是没退路,你是想要小孩,还想要小孩在北京上学,最好还是可以的学区!不是台湾人好,是我们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自己、不拖累父母就好!没想要其他这么多!

这套对话老是反覆出现,每次有大陆同事开始哀叹“还是台湾人好”都气死我了。你们以为台湾每年蝉联世界前三低的生育率怎么来的!!

不论如何,跟我这一代吃喝玩乐的台湾人不同,跟我同年龄的大陆人,许多难摆脱结婚生子和为子买房这两大执念。

自然,也会有深谙经济的小伙伴劝我,郭同学你现在都中年了,别装年轻人啦,帮房东还房贷,不如跟家里借首付买一套——这些小伙伴中包含我妈。

我家太后前几年疯狂地跟我灌输买房才保值的概念,但我认为成年的孩子跟家里拿一大笔钱总是不好,万一哪天吵架,父母一句“你当初买房的钱还是我给的”,得多伤感情?

我跟太后郑重地说,“虽说孩子都是来讨债的,但为了避免日后上演一家人为钱感情破裂的闹剧,我还是采取租房这种能独立负担的活法吧。”(太后:我才不会这样、我怎会这样、你别污蔑我……)

很有意思的是,我身边台湾朋友多数支持我的决定,认为跟家里拿这么一大笔钱买房不必要,那是父母的积蓄。而身边大陆朋友大多看我一眼,眼神里有“家里能买就买啊,你这孩子就是不懂事,老了你就后悔”的叹息。

不论如何,在铺垫了这一千字之后,某一天,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影响下房价确实“划算”了、还是我真的长大了,我跟太后郑重宣布:我在看房子。请家里准备好首付!我能出装修钱喔!

太后:好好反思,你这几年钱都给我花去哪了……

2

作为一个在北京十年的成熟台湾北漂,自然是有一定人缘的。所以在我宣布要买房之后,几位熟悉的台湾朋友,不论是打工仔、创业家、还是有房者,都泼了我冷水。

打工仔朋友:我身边除了跟大陆人结婚,被对象逼着买的,没有台湾人想不开自己买房的欸。

创业家朋友:我认识的台商有想买的,但据说很多银行不放贷给台湾人喔。我自己也去银行谘询过,确实不好办。

有房的朋友:你看我买房也是买在这种小城市,首付也就付了XX万,当初办贷款时也跟银行掰扯、还拜托当地谁谁谁帮忙解决。你要买北京的房?没必要吧?首付得出多少啊?贷款能下来吗?你找个北京有房的嫁了都行啊。

创业家朋友:恩,我认识这么多台湾人,银行贷款能贷下来的好像……

然后我去谘询了房仲。

房仲:一定可以的,台湾人怎么不可以呢?(转头去问同事)

(十分钟后)房仲:恩,我们也没有什么台湾客户的经验,后续帮你问问银行。不过,没事的姐,依您现在的收入,可能也贷不了太多钱。

我:...谢谢您:)

3

就这样,在一帮台湾朋友“你确定吗”的怀疑、与大陆朋友“你终于长大了”的欣慰之中,一位33岁的台湾青年踏上了看房之旅。

一开始我开出条件:三百万内,房子不能太旧、屋子不能太破、附近必须有地铁、啥学区都不必考量。

我摆出了“我很好说话啦”的态度,仲介大哥或许也以为碰上个超级好客人。一开始看的房子是位于不那么好的地段,但上班还行、离市中心距离也可忍受,2008年的房子,小区状况和屋况具佳。

看房时我已经幻想着阿竹在里面奔跑跳跃、而我在阳台摇椅上喝咖啡的情景。噢,超出预算了,得跟太后和太上皇多要借点钱。

结果转头一查,这套房子如果租,也就4500以内搞定。以我这种退休后会光速滚离北京、搬去东南亚或某欧洲小国的外地人来说,租个二十多年,也远远用不了这么多钱啊!

脑子继续飞速思索,到时我回台湾养老,这套房子租能租到多少?卖又能卖到多少呢?划算吗?说不定还贬值了?就算不贬值,但应该也不会赚太多?爸妈的钱放银行也有利息啊,再说跟老人家拿这么多钱好吗……

还没想清楚,大陆朋友就敲我脑袋,你傻啊,那地段不好,你这预算不如去买市里的一室一厅,好歹地段好!想想也是,买房嘛,必须多看。

于是在某个周末,在北京有点冷又不太冷的深秋阴天,仲介大哥骑着电动摩托带着我,开始了三環看房之旅。

但这一次,把我想买房的欲望降低了百分之八十。

对于市区的“老破小”,我有一个坚定的铁则:阿竹十斤,猫砂一箱二十斤,所以必须有电梯。

但就算是电梯房,北京市区的楼房往往有一个共通,就是许多外观看上去都行,但一进去楼道,斑驳脱落小广告,外加一台阴森老旧的电梯。

租房时不会多挑剔,但买房父母出钱一大笔,屋況如此就忍不住在口罩里叹气。

“这是九几年的老房子,都这样的。”中介发现我眉毛有点抽动。

“我台湾家也是九几年的老房子啊……还是很干净,电梯也维护得很新。”话讲完我就觉得不太好,但、但、但……但真的无法不这么想!

楼道堆满了杂物,我把“你看看这小区的物业怎么不管管,如果火灾这样很危险知不知道”吞下去。在北京郊区住了好多年了,因为是郊区大多新楼房,干净又秩序,平时自嘲乡下人,但这会儿才感受到乡下的香。

等仲介用钥匙把房门打开,我走进屋子的那一刻,才感受到真正的震撼。

作为一个虽然北漂十年,但始终没有在三环租过房的乡村民众,我以为,房子的格局,大概都是这样的:

500

但是市区的许多老房子,格局是这样的:

500

(为了怕你们看不懂我鬼斧神工的画作,补充说明:一进去就是号称客厅的一张小饭桌,饭桌贴着墙壁,旁边是一条小走廊,走廊尽头有个小厨房,右手边是房间。除了房间之外,没有空间容纳以后可能会更胖的阿竹。)

“我从小到大住的房子,包括昔日跟人合租的老公寓,都是一进门就有客厅!必须有个客厅啊!”我像个娇气的小姐一样脱口而出。

房仲大哥:老房很多这样子。来来来你看看这厕所,挺大的吧?

我:这叫大?

房仲大哥:哎呀以市区而言嘛。我懂您的心情啦,有好多客户都是住北京郊区的,住大房子习惯了,看到市区的房子都会有心理落差。但没办法,为了孩子上学,还会卖掉郊区的大房子,买个市区的老破小。没办法。

看了三个小时的房子。有准备生小孩,所以卖房换房的夫妻;有急着给小孩换学区,而把房子降价出售(赔了几十万)的夫妻;有一家三口加上婆婆住在同一房间的小家庭。

房仲问,如何,有哪套觉得不错?我觉得有一套可以,格局不错,符合你的需求,重新装修就可以。楼道是很旧,但正在翻新。

我仰头看着冷冷的阴天。跟仲介大哥感叹:

“原来,这就是大家急于踏入的婚姻生活啊……”

那天回到家,我打给太后。

看完房后,我真切感恩自己的原生家庭,感恩父母给予我的生活环境,感恩现在自己的生活——虽然我知道,住在三环老破小的家庭都比我有钱,且人家以后儿孙满堂、我则孤独终老。

但在看完房之后,我真诚感谢父母给予的一切。

我跟太后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描述了北京市区房子的性价比有多低:这么破这么小还敢卖这种价格、这价格在我们新北市可以买到多好的房子、房子这么小还得挤这么些人、还要掏空六个钱包,大陆同胞又是何苦。

“不然,在北京买房就算了,把现金留下来以后给我吧。”台湾啃老族表示。

“你也可以去找个能在北京买房的老公啊。”太后冷静地说。

“不必,靠老公不如靠你,你永远不会跟我打离婚官司。”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