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根据今天的读音去判断宋词的押韵情况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斜”字在新中国成立后搞《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时,就没有异读一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俞某人
这最后三句的押韵,不是这么压的吧。是灭和月吧?
“发”和“月”,上古音都是月部字,中古音则都是入声月韵字。只是古今读音变化,所以今天一个是a,一个是e而已。“入派三声”脱掉入声韵尾之后,入声字的韵母变化很大,所以不能根据今天的读音去判断宋词的押韵情况。
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每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入声字,从第一行的“物”,到最后一行的“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押韵情况比较复杂,因为诗韵好办,拿本《广韵》基本就够用了,而宋词因为用的是时音,所以宋词押韵实际上并没有类似《广韵》这样的韵书可以依赖。清人对宋词用韵做过一些不太严谨的总结,比如入声韵分5部、6部不等。
先说一下《广韵》。《广韵》34个入声韵,比如“质”韵下注“术栉同用”,就是说实际押韵时,“质术栉”三个韵里的字是可以随便用的。而“物”下注“独用”,实际押韵时,押了一个物韵的字,以后就必须一直押物韵。这套押韵系统,反映的是隋唐时代的读音。
宋词是从民间兴起的,所以押韵用的是宋代时音。等到文人也开始创作的时候,其实也是延续这种做法。这就好像我们今天写一首歌,用普通话押韵。宋代语音跟唐代相比,简化了很多。当代学者的研究发现,入声韵从《广韵》的34个,一下子缩减到了4个,再进一步,到后面《中原音韵》时,就变成了“入派三声”。
这首词里的入声韵字虽然都是-t尾的入声字,但是其实包括了两个经常通押的韵部,前两句的“物”和“壁”跟后面诸韵字其实不是同一个韵部的。这反映到今天的读音上其实也很明显,“物”是u,“壁”是i,后面几个字“雪杰发灭发月”多是e,还有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