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电影,是非典型的“中国主旋律”

【本文来自《文化纵横:《万里归途》意外火了,主旋律是怎么变成“新主流”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云学生
  • 看了万里归途我才知道,不是主旋律电影不好看,而是少有拍得好的导演。

    万里归途真的是把商业和主旋律结合的很好的一部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全程无尿点,我觉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真实,而且不刻意上价值。就像剧里的宗大伟,抛去外交官的身份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碰到战乱他的第一反应也是远离,但在危难之际他也会站出来,看电影真的能感觉到,下一秒宗大伟就要被现实压垮,却不得不担起撤离现场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的硬挺着,他怕死的举起枪口,却又不得不对自己扣下扳机。这里不得不吹一波张译,他真的把这个角色演活了,看张译和张子贤两个老戏骨的对戏,舒服!而且这样的刻画不但不会让我感到主角懦弱胆怯,还会让人意识到普通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包括张译去战区撤离剩下的人,尽职尽责的打通生命通道,你就会潜移默化的感觉到中国人的凝聚力。

    所以最好的爱国教育不是背台词喊口号,而是把真实的事件摆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体会。我们的历史就是可以做到这么正,只要把老一辈做过的事情口述一遍,你都能感到他们的伟大。

首先,我要强调,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电影。

这部电影更多地是站在人物个人情感的角度去推动剧情的发展,容易让人产生共情。但假如我们做个转换,这不是一个中国的故事,而是一个外国故事,这里面的情节同样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共情是每个普通人的共情,非典型的“中国主旋律”。我觉得这也是为啥,之前这部电影是作为商业片宣传,而不是主旋律影片宣传的原因之一。

我相信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主创同样也想讲好故事。他们并非不知道描绘普通人的共情,但是他们都有另外一层考虑,就是怎么能够讲出典型的“中国主旋律”,就是中国特有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现在还没有那个创作者找到通过影视作品很好地表达出这层立意的方式,就导致我们看到以往的主旋律都是生硬地价值观表达。我们觉得他们在敷衍,可能他们自己同样也困惑。

我觉得这才是典型中国式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难点。如果探索不到一个突破的方式,即便未来的主旋律都按照万里归途这种方式拍,也很快会遇到瓶颈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