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年代,镇上的最高建筑:一个是米厂烘干的高烟囱,一个是抽水机井的水塔

【本文来自《我们川北是浅丘多山地区,我印象中,70年代的公社有五个公有经济组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633147232553
  • 哦,你们家乡这个公社的规模有些大。不过我说的是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的事。如果时代跨度不一样,那还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的米厂吧。可能你们那里的米厂是与粮站配套的,要有近300人那是非常的多,就是一个“工厂”了。我们这里的“油坊”,就10个人左右。几个技术工人,还能够拆掉柴油机的内缸修理,技术不是一般;再几个就是出劳力的“榨油”大汉了。与你们相同的是,这几位都是非农人员。每次走村串户的税收员中途要搭伙吃饭,必到这里来。然后就在里面喝酒喝得昏天黑地,有时候睡到第二天上午才离开。这是我看到的一种非农人员在基层的状态。

公社规模还可以,在县里当年排名中前五。说的就是70年代的事情,毕竟,八十年代初公社就解散了。而企业建设不是一年二年的事情,最少应该是70年代中期

公社米厂,实际三合一,烘干厂;米厂;饲料厂,也就是下面村组公摊粮进来,大米、糠出去;这地方规模跟它差不多非农就业的还有砖瓦厂,十二孔城墙高矮的排窑(大体一个窑,面积超过一个网球场,遗遗还在,一排12窑,还是很壮观的)

当年镇上最高建筑:一是米厂烘干的高烟囱、一个就是抽水机井的水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