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普京,破釜沉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猫哥的视界”

1 俄罗斯两个大动作

9月21日,普京向世界宣布了两件大事。

第一,俄罗斯进行“部分动员”,计划动员30万预备役人员。

第二,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举行入俄公投。

500

普京发表电视讲话

这两件大新闻,无论哪一件放出来,都有惊天动地的效果,而俄罗斯选择在同一天放出,足以见得俄罗斯已经彻底不打算和西方妥协,同时也做好了应对破釜沉舟后一切后果的心理准备。

首先,部分动员,是因为不动员不行了。

因为一开始,普京把俄乌冲突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而不是真正的战争,并且许诺只有“职业军人”也就是“合同兵”,才会上战场。

为啥普京要强调这个?是因为目前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和合同兵役相结合的混合兵役制,而根据俄罗斯法律,义务兵是不能出国作战的。这样一来,所有作战的压力都落在了俄罗斯全国的40万合同兵上。

由于合同兵大多数是穷苦地区年轻人谋生的手段,所以合同兵中来自大城市的兵员比例很低,只让合同兵上战场,俄罗斯大城市的母亲们和精英阶层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命丧战场,这其实是稳定普京支持者基本盘的一个重要举措。

但是这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兵力不足。

40万合同兵不都是陆军,也不可能全部砸到乌克兰去,毕竟俄罗斯还有那么多领土要守,所以在乌克兰作战的合同兵也就不到20万,再加上部分地方志愿者和车臣部队、瓦格纳雇佣兵、卢顿民兵,还有万里迢迢从布里亚特共和国调来的蒙古人,总共也就20来万的规模。

500

目前俄乌的战线算起来已经超过了上千公里,这么长的防线,把20多万部队像撒胡椒面一样撒下去,根本无法支撑起足够的防御体系,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结果就是战线上必然存在大量的漏洞。

等主力部队都去应对赫尔松的攻势时,一不留神乌军却在哈尔科夫发起了反攻,战场后勤重镇巴拉克列亚市竟然连正规军都没有,只有一些SOBR(可以理解为特警,专门负责城市反恐、救援等任务)以及顿巴斯民兵防守,结果被乌军一捅就穿了。

所以,兵力不足问题成了俄军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加上皇俄派大将斯特列科夫和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一个劲地上蹿下跳嚷嚷着动员,所以普京这才勉为其难地签署了部分动员令。

注意这是部分动员,不是总动员。因为总动员的前提是和乌克兰宣战,处于战争状态,这样国家杜马才会通过总动员决议,同时总动员意味着所有适龄青年都有上战场的风险,会大大动摇普京的支持基础,所以普京这才搞了一个“部分动员”。

只动员当过兵的预备役,这其实就是给大城市里的中产阶层吃一颗定心丸:放心,不会让你们的儿子上战场的。

动员了这批预备役在手,俄罗斯的兵力就宽裕多了,无论是训练后上战场也好,还是替换守卫在其他地方的合同兵,把守备合同兵拉到战场上去,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其次,公投和原本计划有的一样,也有不一样。

在原来的计划中,只有赫尔松地区一家公投,像卢顿二州那样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至于扎波罗热,压根没这个计划。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次公投竟然是四州一起公投!

500

要知道,卢顿二州从2014年公投开始,就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俄罗斯一直没少给予支持和帮助,但也一直没承认,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前两天,才得到了俄罗斯的承认。

但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就不一样了,这俩地方俄族不占绝对优势,并不像卢顿二州那样对俄罗斯那么亲近,所以俄罗斯使足了怀柔功夫,下令赫尔松、扎波罗热州,当地人欠的乌克兰银行贷款和房贷都可以一律取消,还给当地人发放补助,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如今扎赫二州对加入俄罗斯的支持率已经达到了65%和83%。

另外由于扎赫二州和卢顿二州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公投”选票的选项设置上,四个地区有所不同。

比如,已经“独立”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地区设置的主要问题是:“您是否赞成‘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加入俄罗斯联邦?”

理论上仍是乌克兰领土的赫尔松、扎波罗热地区则设置了3个问题,分别为是否同意“从乌克兰独立”、是否同意“成立独立国家”以及是否同意“加入俄罗斯联邦”。

如果扎赫二州真的完成了独立,也需要俄罗斯与其缔结国家协议后才能开始加入俄联邦的程序,而不像卢顿二州那样公投完了直接能加入俄罗斯。

2  俄罗斯的隐忧

明眼人都能看出,部分动员和入俄公投,是哈尔科夫大溃败的余波。

很多人把哈尔科夫大溃败归结于俄军的兵力不足,需要部署兵力的面积太广,很多地方都只能唱空城计,又中了乌军的调虎离山计,被乌军把主力吸引走这才失败的,但不管怎么找原因,都无法掩盖一点,俄军信息战水平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信息战的概念很宽泛,但核心就是对情报的获取、分析和判断,最后形成决策。

战争中,进攻方要千方百计寻找对方薄弱环节,加以进攻,而防守方要千方百计在蛛丝马迹中分析对方真实进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出兵力部署。

但是这方面,俄罗斯这次做的很差。要知道,哈尔科夫的乌军可不是单枪匹马,而是由第93机械化旅、第92机械化旅、第14机械化旅、第112国土防御旅和第95空突旅、特战1旅、国家警察特战部队组成的大规模攻击集群。

在现代战争中,这种规模的兵力集结几乎是不可能做到彻底不被发现的,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看到乌军集结,就知道乌军要搞大动作了。

事实上,很多俄罗斯军事博主通过网络上的蛛丝马迹,已经判断出哈尔科夫的乌军会有大的进攻行动,而且也在VK(俄罗斯社交媒体)上向俄罗斯国防部进行了预警。

但奇怪的是无论是俄罗斯情报部门还是西部军区都置若罔闻,连最起码的反坦克工事和地雷都没布置,结果防线被乌军一捅就破了。

500

相反,北约的信息化支持却让乌军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指挥机构塞满了来自北约的高级智囊,如果需要还可以远程求助,北约无孔不入的窃密窃听和情报网络提供了俄军方方面面的消息,北约的上百颗卫星更是将俄军所有动向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乌军能够迅速判断出俄军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迅速穿插。

这次哈尔科夫反攻中乌军敢于派出武装皮卡车队直插克拉斯诺奥斯科尔水库,切断库皮扬斯克—伊久姆公路,就是看准了这个地区根本就没有俄军重装部队,结果奇袭成功,切断俄军补给线,俄军被迫撤离伊久姆。

除此之外,在哈尔科夫反攻作战中,北约援助乌克兰的海马斯火箭炮也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伊拉克战场中,海马斯火箭炮凭借其M31型制导火箭弹的精确打击能力,被美军誉为所谓的“70公里狙击枪”。而在乌克兰战场,良好的公路网条件更让海马斯火箭炮如鱼得水,公路机动速度达到了90公里/小时,机动灵活,打了就跑。

500

更重要的是,海马斯火箭炮本身就是来自北约作战体系的一个单元,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得到来自北约源源不断的情报支持。

比如间谍卫星在几十秒内就能把相关图片传递回北约总部,北约总部判读照片决定打击目标,几分钟内相关坐标和打击参数就能下传到海马斯的指挥系统,自动装订射击诸元,然后就可以对俄军码头、机场、弹药库、兵营实施点穴式攻击,甚至还能实时对行军的俄军装甲部队进行打击。

所以现在别看西方援助的都是所谓“防御性”武器,但在美国信息化支持下,已经让俄军非常头痛,除了海马斯之外,标枪导弹击毁俄军很多辆坦克,鱼叉反舰导弹让黑海舰队不敢露头,126门美制M777榴弹炮更是让俄军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

500

要知道,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至今没有支援乌克兰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枚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中远程导弹,俄军已经如此难受了,那么未来北约与美国加码援助乌克兰,把一些远程、大威力进攻型武器援助乌克兰怎么办?

举个最简单例子,海马斯火箭炮是多用的,除了可以发射70公里火箭弹,还能发射300公里的ATACMS战术导弹,考虑到乌军内部总是有些人想搞大事情,那么一旦乌军有了ATACMS战术导弹,会不会直接捅掉扎波罗热核电站?这就让乌克兰拥有了一种没有核武器的“核威慑”能力。

所以,俄罗斯无法承担这种可能性带来的后果,如果扎波罗热核电站被炸,这不仅仅是经济和人员上的损失,就连面子都会随着核电站的被炸而丢得一干二净,那将使俄罗斯万劫不复。

怎么办?俄罗斯的策略就是极限吓阻。

公投入俄之后,乌东地区变成俄罗斯领土,那么如果北约与美国加码援助乌克兰进攻这些地区,对于俄罗斯就是卫国战争,可以使用一切手段进行反击。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通过社交媒体表示,俄罗斯已经宣布,对于新加入俄罗斯的领土,包括战略核武器和新型武器在内的任何俄罗斯武器都可以用于防御。

500

(来源:京报网)

这种极限吓阻军事上虽然效果显著,但是政治上代价很大,所以俄罗斯也做了一系列准备。

3 俄罗斯的准备

俄罗斯的准备分为三条线,稳住中国、交好伊朗、利诱沙特。

第一条线:稳住中国。

对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来说,部分动员和四州公投必将更加刺激西方,从而使欧洲加快断绝对俄气依赖的进程,就算冬天烧木柴、洗冷水澡,也不向俄罗斯妥协!

目前欧洲已经完成天然气储备量的79.4%,提前两个月完成80%的目标,到年底如果真的不依赖俄气了,明年俄罗斯的经济靠什么支撑?

要知道天然气这种体量的大宗商品可不是菜市场,有本事吃下这么多天然气份额的,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

所以俄罗斯需要找一个新的大客户,把滞销的天然气卖出去,保证俄罗斯稳定的现金流,避免俄罗斯经济受创引发国内政治社会动荡,这才是普京执政的命脉所在。

这时候中国的立场就非常重要了,只要中国立场不变,甚至根本不用表态支持俄罗斯,只要能和俄罗斯保持正常的经贸往来,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与西方斗争的底气。

但是从中国的一系列表态来看,中国对俄罗斯的一些做法是不怎么认同的。这一点,从双方通稿的些许小差异就能看得出来。

比如在撒马尔罕峰会上,中俄元首会面的通稿中,提到了一句“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有力支持”。

500

那么什么是本国核心利益?对中国来说,自然就是台湾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俄罗斯才会说“俄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谴责个别国家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挑衅行动”(这其实就相当于报美国身份证了)。

但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是不是核心利益?也许俄罗斯认为是的,但中国认为是不是?没说,中方的通稿中也没说中国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什么的,这说明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是有自己立场的。

相比中方通稿的外交辞令,俄罗斯通稿相对来说更直白一些。

普京在会谈前说:“我们赞赏我们中国朋友对乌克兰危机的平衡立场。我们理解你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疑问和关切,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当然也会详细阐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尽管我们之前已经谈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关切”这个词,在外交语言中,是比较严重的口气了。

那么这些“疑问和关切”是什么呢?通稿里没说,根据上下文、以及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来看,不难看出,中国的“疑问和关切”是:俄罗斯到底是不是想借战争把中国拉下水?

关注一下这半年的新闻就会发现,围绕乌克兰问题,中国、俄罗斯、美国三方在绕着圈,打一场奇怪的嘴仗:

第一,美国拼命想把中国打上一个“俄罗斯支持者”的标签,好借此机会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制裁。

在一开始,美国一度曾想把中国拉进制裁俄罗斯的阵营,但中国显然对制裁没兴趣,因此制裁效果大打折扣,让美国对中国忌恨不已。

比如总统拜登在参加北约峰会时表示:如果中俄两国继续合作的话,北约峰会结束后美国将继续制裁两国。甚至就在上合撒马尔罕峰会的同一天,拜登还嚷嚷着“若中国支持俄罗斯恐遭遇投资叫停风险”。

为了找出中国支持俄罗斯的证据,乌克兰在俄乌战场上挖地三尺地寻找一切和中国有关的东西。

比如前一阵发现了印有中文的炮弹,但经过鉴定,是日本的兵工厂生产的,上面的“中文”只是日文假名而已。最近,乌克兰又在炒作,从俄军手中缴获了来自中国的炮弹,但从包装箱的铭文来看,这些炮弹是中国六七十年代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阿尔巴尼亚作为北约国家,迫于政治正确把这批过期炮弹送给乌克兰,被俄军缴获后因为没有匹配的60mm迫击炮而被遗弃,然后又被乌军“缴获”,跟中国其实一点关系也没有。

500

第二,中国面对西方的指责,一直进行反驳。


有一点需要确认的是,虽然中国民间有不少人支持俄罗斯,甚至把俄罗斯国家馆的商品都买空了,但从中国官方角度,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说过“支持俄罗斯”这样的话。

包括外交部发言人也不下十几次地说:乌克兰问题有其复杂和特殊的历史经纬,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中方主张应彻底摈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谈判,最终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这话的意思就是,我立场一直是这样啊,你说乌克兰被打了是受害方,那你咋不说你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没有重视俄罗斯的“合理安全关切”呢?

况且,在战争中虽然我没制裁俄罗斯,但也没支持俄罗斯啊,我们和俄罗斯只有商业往来,你如果说商业往来也有问题的话,那你自己也买俄罗斯的油了啊,你要是以这个理由来制裁我,那说不过去吧?

第三,俄罗斯的态度,非常暧昧。

中国没有支持俄罗斯,但俄罗斯动不动就大秀和中国的“良好关系”,好像中国真的给俄罗斯多大支持一样。

2月28日,扎哈罗娃在回答俄罗斯在世界上是否还有朋友的问题说,“当然有,看看世界大国的反应。那些不自诩为巨人,却是真正巨人的国家,特别是中国”。

4月1日,在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有消息披露如果中国华为公司继续在电信领域对俄罗斯提供支持,可能会遭到美国的新制裁。扎哈罗娃就此评论称:“西方真的觉得北京能被吓唬住吗?他们太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性格了。”

500

扎哈罗娃

甚至在7月份,俄驻华大使馆发文称,俄前总参谋长盛赞大疆四轴无人机给身管火炮和火箭炮的作战带来革命,成为现代化战争的象征。

吓得大疆赶紧在这条微博下留言评论:一直反复强调大疆设计研发的所有产品均为民营目的设计,不适合也不满足军事用途需求,也不支持一切军事领域应用。

俄罗斯这些言论单独来看都没问题,但是如果联系到这段时间西方世界甚嚣尘上的所谓的“中国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谣言,总感觉有点拉中国下水的味道,特别是大疆无人机这个事,西方正愁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支持俄罗斯呢,现在俄罗斯主动把大疆这个证据送上来了,这意图简直太明显了。

事实上,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上来说,把中国拉下水,可能更符合自己利益。俄乌冲突持续至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性制裁,比如:限制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出口,对俄罗斯芯片进口等的限制,各种商品的禁运等等。

从现在来看,似乎这些制裁影响不大,但事实上制裁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从金融、经济到技术,甚至还包含艺术和体育,影响了俄罗斯的方方面面,对俄罗斯的伤害是深层次的,也许要一两年后才能看到效果。

举个例子,麦当劳撤出了俄罗斯还能自己搞一个,但是工厂关了,俄罗斯还有没有足够的工业技术、元器件来继续生产?

现在的俄罗斯早已经不再是苏联时期那个拥有庞大且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现在的俄罗斯甚至只能称得上是一个以能源出口为导向的国家。

但有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几乎可以满足俄罗斯所有的需要,可中国自己也面临西方的卡脖子,所以在一些敏感技术方面,显然不能敞开了向俄罗斯供应。

如果把中国也拉入制裁,那么中国失去西方市场,还能把商品卖到哪去?不是只能卖给俄罗斯了?无论是不敏感的日用品,还是敏感的芯片,甚至超算、导弹、机床,都可以源源不断提供给俄罗斯。

也许,这就是俄罗斯的小心思,也是引发中国“疑问和关切”的主要原因。

而这次普京要出面亲自向中国解释,消除这种隔阂,对俄罗斯才更加有利,所以东方学家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认为,俄中领导人会晤将有助于“消弭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小摩擦”。

当然,普京这个解释要带着诚意,前期暗暗坑中国惹得中国不满,现在起码要给点补偿吧?这个补偿就是在一些战略问题上,配合中国,给予中国支持。

最明显的就是开放中亚地区,开放白俄罗斯,让中国势力进入。

其实对俄罗斯而言,对中国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心态一度是很复杂的。“一带一路”上的不少中亚国家,是前苏联的加盟国家,一直被俄罗斯视为其战略、资源和商贸等的战略要地,是自己的禁脔,不准任何国家涉足自己的势力范围。

所以无论是对“一带一路”,还是中吉乌铁路建设,俄罗斯都一度心怀疑虑,明里暗里使了很多绊子。

但是呢?形势比人强,现在自身实力已经有了很大衰落,已经无法维持原有势力范围,也无法给这些自己势力范围的国家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与其让西方国家挨个像渗透乌克兰那样渗透进来,那还不如让中国填补这个空缺。

所以我们明显感到,俄乌冲突后,很多原来受阻的合作项目速度加快了,延宕数年的中吉乌铁路也启动了,反复扯皮的连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边境的黑龙江大桥也正式通车了,中国向中亚国家的投资数额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

500

黑龙江大桥合拢仪式

还有几乎所有国家与中国的双边会谈中,都会提到“一带一路”,这也说明俄罗斯已经彻底向中国开放了自己的腹地,一带一路已经在上合国家全面铺开。

就连普京自己,都主动提出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一条过境蒙古国、通往中国的管道项目,计划运输能力达到500亿立方米,届时亚马尔的天然气,可以直通中国,仅仅一条管道就能解决中国六分之一的天然气需求。

所以说,中俄元首在上合组织峰会上的会晤,其成果比上次2月份的会晤更丰硕,更务实,也一定达成了非常重要的一致意见,否则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不会还没等峰会结束,在9月19日就马上飞到福建南平,就中俄元首会晤所达成协议的后续问题趁热打铁进行审议。

500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来的不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而是帕特鲁舍夫,这位安全会议秘书出身克格勃,是俄罗斯情报首脑,普京的开战决策是在四五个人的小圈子里做出的,帕特鲁舍夫就是其中之一。由他出面来谈,显然议题更多的是围绕两国安全方面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帕特鲁舍夫踏上回程飞机的时候,9月20日俄罗斯《真理报》刊发了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格里戈里∙卡拉辛的讲话,“通过俄乌战争,让俄罗斯人彻底知道,在世界上俄罗斯只有两个朋友——朝鲜和伊朗。”

这次俄罗斯吸取了教训,不再在言语中挖坑来拖累中国了,而安抚住了中国,俄罗斯才能腾出精力和西方死磕。

第二条线,俄罗斯意图联合伊朗,进行能源突围。

欧洲囤气和找新气源追求的是什么?减少对俄气的依赖,削减俄罗斯天然气大棒的威力。

俄罗斯追求的是什么?千方百计破坏欧洲的“去俄气计划”。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和德国一直积极推动伊核谈判重启,欧盟上个月还向谈判各方提交了一版“最终文本”,对外放出来的消息也是伊核协议接近达成。如果谈判成功,伊朗得以解除制裁,就可以加大油气出口,从而缓解欧洲能源危机。

但是万万没想到,俄罗斯抢先一步,和伊朗达成了400亿美元天然气协议,合作包括俄罗斯帮助伊朗进行伊朗南帕尔斯气田的增压,基什气田、北帕尔斯气田以及六个油田的开发。此外,俄气还将参与建设伊朗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和天然气出口管道。

500

伊朗我们知道,是一个空有一手好牌但打得稀烂的国家,关键因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行,虽然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二,但因为开采能力低下,出口量在世界排不上号,基本上就相当于内力充沛但任督二脉不通,所以碰上美国总是被欺负。

现在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能源管道,一方面可以“借管道出海”,让伊朗通过阿塞拜疆转售天然气给欧洲,让俄气突破围堵。

另一方面,就是抢夺天然气定价权,要知道,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气储备国,拥有48万亿立方米,伊朗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气储备国,拥有33.5万亿立方米。俄罗斯和伊朗加起来,这已经是全球44%的天然气储量。

而欧佩克占全球石油供应的40%,就敢于操纵油价,那俄罗斯和伊朗加起来有44%,为啥不能操纵气价?

500

所以,欧洲别以为停止进口俄气,就能对俄罗斯“大声说话”,只要俄罗斯控制了天然气价格,想继续用天然气大棒拿捏欧洲,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当然,俄罗斯拉拢伊朗,美国也没闲着,一方面又开始在伊朗搞内乱,一方面宣布取消对伊朗部分出口限制,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可谓打得一副好牌。

第三条线,利诱沙特。

除此之外,普京还亲自与沙特王储小萨勒曼通电话,讨论“稳定油市”,并可能协调“欧佩克+”做进一步的减产。

要知道,欧佩克刚刚宣布每天增产10万桶,国际油价就开始闪崩,这对产油国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普京才向沙特施加压力,通过减产来提升油价。

至于受此影响的美国和欧洲,普京才不在乎呢。


4 中方的立场

在俄罗斯宣布部分动员、四州公投的时刻,很多西方人都怀疑,俄罗斯如此有恃无恐,是不是从在撒马尔罕峰会上,从中国这里得到了什么许诺和保证?

关键时刻,王毅在纽约见了两个人。

王毅本来是去参加联合国会议的,但因为各国政要都在,所以也可以趁此机会开展一些外交活动,向外界表达一些中国的立场,避免再次被俄罗斯坑一把(今年2月已经被俄坑了一次了)。

第一个见的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

通稿里面说,双方就乌克兰问题交换了意见。

500

懂外交语言的都懂,这个“交换意见”就相当于各说各话,没达成啥共识。

比如王毅强调,中方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劝和促谈,希望各方不放弃对话努力,坚持通过和谈解决安全关切。

但是拉夫罗夫阐明了俄方立场,强调安全不可分割。

显然,俄罗斯对中国的劝和没听进去,这次会谈也仅仅得到了一个“俄方仍愿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问题”的承诺而已。

第二个见的是乌克兰外长库列巴。

在通稿中,有“应约”两个字,也就是说,会面是乌克兰主动提出的,而这也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乌外长的第一次会面。

500

王毅在这次会谈中,提出了“四个应该”和“三不”。

所谓“四个应该”,就是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应该得到遵守,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应该得到重视,一切致力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应该予以支持。

王毅还说,这“四个应该”是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最权威阐述,也是中方看待处理这一问题的根本遵循。

既然各国领土主权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那肯定也包括乌克兰,这事实上就是对“四州公投”的否定,事实上,卢顿二州在2014年公投独立的时候,中国也没承认。

所以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回去后赶紧发了个推特:“我的同事确认中国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库列巴还表示,乌方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相当于对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和台湾地区的一些眉来眼去小动作的否定了。

如果说“四个应该”是中国对乌克兰局势的态度,那么“三不”就是中国的行动了:不袖手旁观,也不火上浇油,更不会趁机牟利。

不袖手旁观很好理解,俄乌冲突依赖,中国不停在各个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立场,那就是呼吁停止战争,呼吁和平。

不火上浇油和不趁机牟利,说的是谁就很明显了,自然是不停拱火的北约和不停出售军火来牟利的美国了。

不得不说,“四个应该”和“三不”可谓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最好的应对手段了,也是对中国最有利的手段,也得到了俄乌双方的理解和赞赏。

比如普京就说,我们赞赏我们中国朋友对乌克兰危机的平衡立场。

为什么用“平衡”不用“中立”呢?

中立,是谁都不帮忙。

而平衡,做的要比中立要多得多。

比如在俄乌冲突期间,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对俄罗斯一边倒地谴责和制裁,对俄生意该做做,货款该给给,西方禁运的物资也没拦着,保持着正常贸易往来,这实质上是跟对俄罗斯紧急输血没啥区别。

对乌克兰呢?中国先后多次向乌克兰提供了数千万元的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包括预包装食品、睡袋和防潮垫与其他生活必需品等等,主要用途是给在人防工事里的乌克兰平民提供吃的,改善睡眠条件等等。

对于这种“平衡立场”,俄罗斯方面是“高度赞赏”,普京大概也明白,这已经是中国做的极限了。

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明确表态:“中国选择了一种远离、不卷入的政策。目前,乌克兰对这一政策感到满意。无论如何这比帮助俄罗斯要好。老实说,我们对现状很满意。”

如果中国不采取这种平衡立场,一面倒向俄罗斯,那只会给西方更多抹黑的口实,甚至把中国也拉入制裁。而如果加入西方阵营,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制裁俄罗斯,那么结果就只会是中俄十几年关系毁于一旦,西方拍手称快,最终唇亡齿寒。

所以最后一句话代表了中国的最终立场:我们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什么“建设性作用”?要知道,中国如今已经是唯一能对两方施加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了,在普京破釜沉舟之际,也只有中国站出来才能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让俄乌战争不至于失控演变成核战争。

5  未来演变与前瞻

那么,俄乌战争未来会如何?

第一,俄乌战争长期化不可避免,叙利亚化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俄乌战争已经超出了俄乌的范畴,变成了俄对抗整个北约,所以俄乌停不停战,不是俄乌决定的,而是俄美决定的。

美国不打压下通胀不停止加息,那么乌克兰就要一直打下去,哪怕为美国死掉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而俄罗斯已经走到这一步,普京就像把一个自己政治前途全部压上的赌徒,不取得公认的胜利,普京和整个国家都将岌岌可危。

战争长期化带来的是战斗的小型化,毕竟谁都没有足够力量大规模改变战局,无非是今天你炮击一个村子,明天我轰炸一个战壕。双方更多的是短兵相接,在一些关键地区爆发小规模战斗,谁也无法短期干掉对手,慢慢等待对手把血流干。

而四处泛滥的标枪导弹,更让苏联时代的重装甲钢铁洪流推平一切彻底成为历史。其实仔细看看这次乌克兰搞的武装皮卡大突击,挺叙利亚的?

500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籍雇佣兵出现在交战区,俄罗斯又无法切断其兵员和武器供给渠道,俄军的打击行动也只能叙利亚化,这种小规模交战将在乌克兰持续很长时间,乌克兰基础设施也会像叙利亚那样,被彻底摧毁,最后成为一片废墟。

第二,欧洲与俄罗斯已经丧失最后的妥协空间,欧洲去俄罗斯化和去工业化不可避免。

其实欧洲对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场无妄之灾,欧洲从一开始都不想这场战争爆发,一直到开战之前法德都在斡旋,奈何英美一个劲地拱火,战争才爆发。

但是爆发后,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把“反俄”树立成为了政治正确,一切反俄不坚决的,都被视为坚决不反俄,所以法国总统候选人勒庞明明拥有巨大支持,但就因为和普京关系不错,结果在总统选举中落败了。

在这个政治形势下,欧盟各国政客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彻底断了将俄欧关系拉回默克尔时代的想法,进一步向乌克兰提供更多军火,同时拼命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种行为只会导致欧洲的衰落。

在过去,全球工业供应端有两大基地:一个是欧洲工业产能与俄罗斯低成本能源结合体;一个是以中国为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枢纽的泛太平洋。

但是欧洲自己主动断了俄气,没有了廉价能源,如何干工业?俄气不仅仅代表电能,还代表化工业的原材料啊!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德国化工、化肥、铝业已经纷纷停产,包括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也停产,这不仅会对德国乃至欧盟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更为重要的是,会加速欧盟制造业外流。

目前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中国华南地区建设一体化基地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海拉宣布将扩大在华产能,在常州新建车灯工厂;宝马于6月在沈阳开设了第三家工厂;大众也已经反复多次说要把产能转移到中国。

就像德国有机硅生产商BIW首席执行官说:“德国经济会逐渐去工业化。”

500

只要俄乌战争不结束,欧盟能源危机长期化,那么这种制造业外逃的趋势必将蔓延到整个欧洲,欧盟衰落就会不可避免,随着欧盟制造业技术加速向中国流动,中国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将更加稳固,而且成为中低高端全覆盖的制造业大国。

第三,中国在与美国博弈中赢得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俄乌冲突长期化,俄罗斯就不得不向中国开放自己后院,甚至连自己都成为中国这个经济体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

这就为与美国博弈中赢得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在征得俄罗斯肯定后,中国就可以大刀阔斧地以铁路为纽带,以经济和商品为血液,以政治、军事影响力为保证,开始轰轰烈烈的整合亚欧大陆的进程,开启中国的陆权时代。

陆权观点来自1919年英国战略学家哈尔福德·约翰·麦金德,他指出:“欧亚大陆是世界的核心,是‘世界岛’,而一切海洋国家,都处于边缘。谁能统治世界岛,谁就能主宰世界。”

在过去,为啥陆权会被海权压制?因为陆路交通不方便啊,从中国走到欧洲要一年多,一些天险根本没法翻越,所以西方才不得不奔向怒海,开启了海权时代,最终成功压制了陆权国家。

但是,随着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秩序已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是各种区域市场经济体和组织,这就是陆权复兴的绝佳良机。

早在冷战时代,著名理论家布热津斯基作为现代地缘政治框架设计者,就为美国设想了三种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并且告诉后人,只要有这三种苗头就要玩命搞破坏,其中一项就是中俄伊大同盟。

如今中俄伊虽然没有同盟,但巨大利益已经将三国牢牢拴在了一起,而且因为中国是RCEP成员国的关系,中俄伊也在加速与东盟板块的一体化。

西方要脱钩?可以啊,反正我身后还有亚欧大陆上的几十个国家,人口40多亿,GDP23万亿美元,这里有粮食、有能源、有矿产,我自己还有逆天的工业制造能力,你以为我会怕脱钩?反而是你,离开了世界岛,还怎么维持自己的体面生活?

所以,中亚和西亚,是对中国有巨大意义的大后方。中国要做的,一方面是慢慢通过强大的基建能力,在亚欧大陆上也搞那么几张几横几纵的铁路网,打破地理因素造成的割裂;另一方面,就是要继续攀登科技树,一旦突破了,就可以慢慢把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亚西亚国家,足够这些国家吃了,而中国要扮演的,就是新世界体系中美国的角色了。

所以,普京的破釜沉舟,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世界的秩序,还关系着中国的美好未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