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被“消失”,只有段子手该骂吗

荒诞的事天天有,最近又多了一件。

源于一篇文章被删。

放心,不是什么公众号文章,也不是什么有负面情绪的社会事件。

而只是一件追忆父亲的征文。

事出反常必有妖。

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引起一片舆论热潮,让人们自发为之击鼓鸣冤?

只是因为质疑“玩梗”就能引来11余万人点赞?

500

图源微博

或许,这背后隐藏的,恐怕是一种大众疑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面对质疑,都会选择一删保平安。

今天,肉叔就来细聊一下,这次的荒诞热搜。

01

《夏洛特烦恼》里有一段剧情。

袁华写了一篇作文,拿下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

标题很“朴实”——

《我的区长父亲》。

500

好嘛,直接把父亲的头衔写了出来。 

这分明是在讽刺官二代靠拼爹吃红利,拿荣誉。

借夏洛之口,电影对此也是大肆痛批了一番:

他那是比学习的吗

那是拼爹呢

500

事有凑巧。

9月18日,德州市作家协会公布了一则获奖名单。

这是一个叫做“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的比赛。

而比赛的一等奖,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眼熟——

《我的县长父亲》。

500

区长?县长?这是……电影照进现实?

一时舆论哗然。

有网友玩梗:

这下夏洛特烦恼了

这不是袁华写的吗500

500

500

短视频区也有人跟上节奏开始“发酸”:

以后干什么得拼爹了

500

明嘲暗讽。

但,几乎没什么人翻出这篇近两个月前发布的文章来讨论,看看这是否当真是现实版的“拼爹文”。

500

仅凭一个名字,一次撞梗。

《我的县长父亲》便被定性为:

一次拼爹的胜利。

500

荒谬吗?

还不止。

很快,德州作协就默默删掉获奖信息链接。

评选公不公平,难以自证,面对负面舆论,还是一删保平安。

结果。

文章被删后,反而直接点燃舆论。

#我的县长父亲#话题火速登顶微博热搜TOP1。

500

然后呢?

来了,熟悉的反转。

一系列关于这篇文章“实至名归”“不该删”,和“文章作者回应”的话题纷纷引发讨论。

大批网友发声支持这篇文章。

有的为删稿一事鸣不平:文章内容有啥不对吗,为什么要取消?

有的褒奖文章:写得真的很好啊,不是娱乐大众。

有的讨伐一开始看标题就玩梗的网友:娱乐标题党作恶。

500

500

而另一边。

德州作协删文后,只是简单声明评选合规,跟该文作者也不熟悉。

至于为何删稿,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报道,多次致电都还没有得到回应。

500

截自头条

于是,舆论的怒火也开始烧向删稿方。

就这么删人家文章,是不是不尊重前辈?

一删了之,对不起作者,更对不起文中的县长。

500

500

整起事件的走向,一波三折。

何以至此?

而在厘清这件事情原因之前,我们还是得先说回——

那个沉默的,被置于舆论漩涡中心的人。

县长父亲。

02

老爷子写了一辈子,我是最小的女儿

作为他的后人,我觉得应该整理出来

今年我已经60多岁了

下一代可能就没有这么深的情感了

也怕这些东西被毁了

当废纸卖了,就可惜了

500

图源@大众网,作者于忠东回应此事

一次采访里,作者于忠东对记者解释道自己为何会写父亲。

她已经退休几年了,写文章不图名利。

她没料想自己会获奖,更没料想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女儿对县长父亲的一次记录。

父亲于志明,14岁开始干革命。

1955年,他年仅26岁便成为山东禹城县第一届人代会选举的县长。

他的一生几起几落,不仅做过县长,也曾做过饮食员,掏粪工。

从1951到1985年,34年间,他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每本日志上都有编号,每页也都有页码,捆得整整齐齐。

一看就是格外细致,严谨的人。

500

于忠东回忆起以前每次搬家,父亲都会带上两个大木箱,装着满满当当的日记本。

去年她开始整理父亲这些日记,才重新理解了这位“县长父亲”。

理解他的“无情、抠门和一根筋”,也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公私两面”的县长父亲形象。

譬如母亲突然半夜生病,家人们捎信让父亲回家,却等来他一句:我不是大夫,回去也帮不上什么忙。

只是冷漠无情?

翻开日志却发现,那天他正跟百姓们忙着秋收秋种。

于忠东的姐姐上学每周要走七八十里路,很艰难,她想让父亲给她买辆单车,他不同意:等你的同学都有自行车的时候,我就给你买一辆,你不能搞特殊。

500

图源专题片《于志明:34年书写为民情怀》,采访于志明女儿

对家里人的工作安排,他从不愿意开后门。

在企业工作的,不得“机会”转事业编;被分配去水利局做临时工的,也不得“捷径”提前转正......

甚至每每战火之际,他也“狠心”将家中男丁送进军营效力。

家人们对他曾经有很多不解,甚至是怨言,恨意。

但当以一个“县长”的身份再看父亲,才明白他的为人。

于志明从来不仅是父亲,而是“县长父亲”。

500

说回《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这个文章名其实起得恰好。

仔细看过文章的话,《夏洛特烦恼》里讽刺的官二代占红利的不公现象,并没有出现在于志明这位县长父亲身上。

反而会让人敬佩起老一辈人的清廉与信念。

只是偏偏,因为“刻板印象”,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03

问题出在哪?

当然,质疑玩梗者,轻松简单。

但未必全面。

中国有句俗语,叫“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话在心理学的解释上,叫做“负面偏好”。什么意思呢?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比起好消息更偏向于记住负面消息。

而这种思维习惯是在人类进化中累积下来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提出“自然界中无飞跃”。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危机意识已经在人的大脑中累积下来,并还会累积下去。而负面新闻报道中刚好带着有关于人类生死存亡的危机信息,关注危机信息关乎生存危机。所以大脑中累积下的潜意识,人对负面信息特别敏感。

——《新媒体受众负面偏好与影响研究》谢艳军

于是信息碎片化瀑布流的今天,人们往往会依赖于“刻板印象”给一个事件,甚至一个人物下判断。

每一类人便都有了固有的“标签”。

不仅是《夏洛特烦恼》这样的喜剧。

甚至正剧也会如此。

电视剧《活着》,富贵的儿子徐有庆为何会死?

他本是个喜欢跑步的小孩,课上老师肯定了他,他只知道咧开嘴傻傻地笑。

眼睛里闪着光,期待着将来。

500

但课还没上完,全校的老师被叫去了医院。

为什么?

为“新校长”献血。

500

有庆也跟着去了。

“不幸”,血型相同。

500

于是,抽血室内,一边的人不停地说血浆不够,急需大量血浆。

一边的人在不停地抽有庆的血。

有庆头晕没人管。

护士往返于手术室和抽血室。

当胡老师赶到的时候,有庆倒在了桌上……

抽血抽死了。

为什么新校长会受到如此的“重视”?

原来,她是县长的夫人。

千万不能出事

500

这个故事里,医院,还是县长,还是老师,究竟谁的责任更大,一时间竟说不清。

但有一点。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县长是能够享有特权的。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负面偏好”。

这导致了当权力(县长身份)和荣誉(一等奖)摆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下意识地产生了质疑。

而质疑的方式,以前是笑话,现在是玩梗。

500

但回溯整个事件,你或许会发现。

舆论热潮的爆发点并不在玩梗的时候,而是因为删帖。

为什么?

因为对大众来说,删帖的同时,带来了真假难辨的效果。

甚或是阴谋论。

人们天生会对阴谋论感兴趣。

这使得文章消失的同时,也拱了火。

举个例子。

你熟悉的《让子弹飞》。

张麻子杀掉的是真黄四郎还是假黄四郎,普通人不会认真区分。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真是假,都会激发出人们的情绪。

甚至可以说。

杀掉假黄四郎,可能比杀掉真黄四郎还有用。

500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选择删帖?

甚至你可以继续追问,在当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处理危机公关的时候,都会选择“删帖”这样的做法?

有人主动删帖——

马思纯恋情曝光时,子健曾经发过一条“祝贺”微博,被质疑后自己删除。

500

有人则要求别人删帖——

硬气起来,连“共青团中央”的微博也不放过。

500

甚至由此催生出了一套产业链——

最近公安部便查处了一起为50余名明星提供有偿删帖的团伙。

500

其实这是源于一种逃避心态。

眼不见为净,没看到就等于没发生过,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处理负面事件的手段之一。

遗憾的是,这套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更加“行之有效”。

于是“删帖”、“不回应”,成了他们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手段。

避免碰撞,一了百了。

500

但真的可以“隐身”吗?

甚至,需要隐身吗?

一篇这样的文章,需要如此遮遮掩掩的方式让大众知晓吗?

更退一步说。

即便是负面消息。

降低负面的最好方式,难道不是直面问题,公之于众吗?

或许,给自己一点自信。

也给观者一点自信。

这个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就像《我的县长父亲》作文里的最后那句话一样:

“天地之间有杆秤,大秤砣是老百姓。”

前人的信念,后人继承下来,没那么难。

500

图源:公众号德州市作家协会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