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铁每天只开行4对高铁列车,其运输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电费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09547”推荐,来自《最赚钱的高铁也亏损了,国铁集团负债破6万亿》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要用在虹桥站人流熙熙攘攘的场景来判断中国铁路,人满为患不代表就能赚很多钱。说几个理由与数据:

1)首先,高铁是个企业组织,随便看一家企业的损益表,就是收入-费用-成本-税负=利润这个公式。其中,收入来自于买票收入,而费用则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销费用、研发费用(新的会计准则将研发费用单列了)。铁路部门营销费用应该不高,但是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是非常高的。看中铁的报表,感觉中铁总公司还不算是真正意义的企业,所以成本和费用没有单拉出来。但从报表看,税后利润率很低(疫情前),的确是不挣啥钱。极端一点讲,就这个利润就也是做出来的,实际应该更差,差的多。

理由:中铁资产的折旧年限实在是太长了。

2)兰新高铁每天只开行4对高铁列车,其运输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电费;中国高铁中运输密度最高的京沪高铁的运输密度为4800万人公里/公里左右,最低的兰新高铁仅为230万人公里/公里左右,全国高铁的平均运输密度在1700万人公里/公里左右。即使运输密度最高的京沪高铁,与日本东海道新干线9000万人公里/公里的世界最高密度仍有很大差距。

实际上有不少的线路客运量是极低的,包括京沪线由于可选的线路是在太多、发车密度就算太高,我曾经不止一次的遇到过整个车厢只有我一个人的情况。

3)尽管老百姓感觉票价已经不便宜了,就项目成本而言,它还是太低了。众所周知,中国铁路的票价是国家管的,根本就不是企业自己定,和地铁公交车一样,也不可能自己定。长期以来执行的都是货运收益支持货运成本的政策。

4)说句不中听的话:不是贬低铁路人的辛苦,问题是员工的辛苦并不能抵消机制对效率的影响。这个问题不难理解,但要具体说清楚,不容易。

5)刚才举了兰新铁路的例子,这就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战略不能单纯是需求来说事,很多人用在偏远农村建高铁、建5G,各项基础设施来证明体制的优越性。这可以理解。只是一旦到具体项目收益时,如果没有第二套标准,话就说不圆。简单的道理:低密度人口、低活力经济地域对这些基础设施没有高强度的利用密度,哪怕是按现在低于成本的价格,这些地方依然没有消费的欲望。就以兰新高铁为例,走的线路很多地方连人口都没多少,能指望谁去乘坐高铁呢?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决定用非市场化的手段让消费者获利,其实是非市场化手段对资源配置,西方人管这个叫:扭曲。话不好听但事实如此。

我们都要明白:现在的福利就是未来的税收,还得再加上一更多的管理成本,天上不会掉馅饼,也逃不过。这是实证,没有对错。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