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为何说印正面临“最危险十年”?莫迪却把精力浪费在选举上…

编者按 

本文认为,印度面临着至少长达十年的脆弱危险期,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才能渡过难关,特别是需要一个聚焦改革的总理。本文作者系印度资深媒体人贾甘纳坦。文章指出,在全球秩序深度调整背景下,印度面临着复杂的发展和地缘安全环境。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关键领域改革进程继续迟滞。然而,当下印度政治阶层却严重缺乏政治共识,导致大量资源被投入选举政治。当前在中央执政的印人党莫迪政府虽然一度拥有丰厚政治资本,但却没有将其集中投入印度亟需的改革,而是将其主要用于延续选举政治方面的优势。政治阶层聚焦选举政治的局面,使有限的资源和精力不能被投入改革,反而导致民粹主义福利政策的扩张。文章最后,作者呼吁印度总理莫迪挺起“56英寸的胸膛”最大限度包容多元化利益,将非必要权力放手他人,而聚焦于关键改革。不如此,印度或将继续陷于内耗,在未来十年脆弱危险期遭遇巨大困境。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500

图源:网络

 

在全球秩序螺旋式下行的背景下,印度面临着长达十年的经济与安全脆弱期。当下,中巴联盟已对印度构成了更大的威胁,而孟加拉国在下一届大选之后,可能会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加入这一“反印联盟”。

只要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就将继续处于中国“令人窒息的拥抱”之中。美国则在特朗普治下奉行以交易为导向、受简短口号主导的政治路线,其国内陷入深刻分裂,不太可能成为任何国家的可靠朋友,遑论成为印度的朋友。

随着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局势急剧升温,在深刻的宗教仇恨与长期不安全感的推动下,西亚地区将成为另一个超级热点地带。

一、印度的脆弱性

印度的脆弱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印度经济发展面临着恶劣的外部局势。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乃至中国等战后经济体都曾在美国的扶持下成长为经济强国,而印度将难以获得此类外部支持。事实上,中美两国均可能采取多种举措,以减缓印度的经济增长及全球地位的提升进程。在印度成为10万亿美元经济体并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之前,印度将始终面临内外交困的压力。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达到10万亿美元规模也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其二,印度面临严峻的国防安全局势。尽管印度的国防能力正在提升,且越来越本土化,但像“先进中型战斗机”(AMCA,印度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多用途战斗机)这类高科技武器装备,从研发到部署可能需要十年之久,遑论用于守卫印度洋地区的军舰与核潜艇,而这还是较为乐观的估计。然而,中国正加速为巴基斯坦配备隐身战机,这使印度在短期内处于脆弱被动局面。

本文的目的不仅是强调印度所面临的挑战,而且要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唯有凭借坚定的政治意志,才能成功克服挑战。如果缺乏更广泛的国内政治共识,印度便难以实现目标——若无共识,加速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国防“自力更生”(Atmanirbharta)所必需的改革将陷入停滞,因为各政党将忙于将纳税人资源投入发放免费福利(freebies),只为以此换取选票,赢得选举。届时,政府与反对党将各行其是。印度面临的“第零点五阵线”不仅针对国内分裂主义势力,更指向任何可能阻碍改革进程的破坏性政治反对力量(编者注:印度首任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曾提出并推广“两点五线战争”概念<2.5 front war>,称印度必须做好同时应对三类安全威胁——中国<1阵线>、巴基斯坦<1阵线>,以及国内安全威胁<0.5阵线>。但也应指出,将反对派简单贴上“反国家”标签毫无实际意义)。

印度内部的裂痕并非总由政策分歧引发。受政治权力博弈与深层个人恩怨影响,这些矛盾往往十分尖锐,难以调和。莫迪(Narendra Modi)与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曾孙)之间的深刻嫌隙便是典型例子——尽管二人执政时所采取的政策不会有什么本质不同。莫迪任内,几乎所有由国大党发起的举措(如直接福利转移、Aadhaar身份认证体系、农村就业保障计划<MGNREGA>等)都被莫迪政府稍作调整后延续推行。即便未来大选二人角色互换,由拉胡尔执掌大权(尽管目前看来可能性较低),这种政策延续现象也不太可能发生显著改变。

二、我们该如何构建共识?

一如既往,主动权掌握在莫迪手中,这一点在近期得到了充分体现——莫迪政府在“朱砂行动”之后组建并派遣跨党派代表团前往多个国家,为印度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争取国际支持。唯一的不和谐音符便来自国大党,尽管国大党成员是这些代表团的重要组成。

国大党显然对政府选定的代表团成员感到不满,尤其是提鲁沃嫩塔布勒姆(Thiruvananthapuram,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首府)议员沙希·塔鲁尔(Shashi Tharoor,国大党成员,多次公开赞赏莫迪政府在外交与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做法,被国大党党内人士质疑立场)。莫迪原本只需一通电话打给拉胡尔・甘地,便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政府即便遭到国大党反对,最终还是“明智地”选择了口才出众的塔鲁尔。

印度亟待在国防、农业、土地与劳工法,以及警察-法律-司法体系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并放宽管制。当前,印度司法体系无法实现高效公正的正义裁决,若没有严苛法律支撑,也难以有效维系社会秩序。而正是这些非经济性改革,才是助力印度加速跻身10万亿美元经济体行列的核心动力。

即便达成政治共识,这些改革也需三到五年才能初见成效。因此,印度需要一位全身心投入改革事业的总理,而非被短期政治压力分散精力的领导者。

值得庆幸的是,莫迪手握充足的政治资本。但核心问题在于,他会如何运用这些资本。他可以选择谨小慎微地将其更多地用于赢取选举,或者致力于凝聚改革共识。譬如,每次召开跨党派会议时,他总是委派副手出面协调,自己却甚少亲自到场。这种试图远离政治纷争、不愿投入政治资本推动达成共识的做法,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除了快速扩张的“免费福利文化”之外,莫迪的大多数政策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但鉴于印度未来十年将面临脆弱期,他必须考虑将首要精力用于应对这些威胁,并向邦政府与地方机构下放更多权力。

三、政治僵局

印度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的挑战颇为严峻,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极致的政治专注。当政府不得不处置愤怒农民聚集德里近郊阻塞道路的情形时,又怎能集中精力发展国防能力、构建全球联盟?这些事务本就需要大量精力投入。难道印度不应该将农业领域完全交由各邦自主处理吗?中央难道不应该聚焦于建立关键粮食、石油产品或稀土等重要商品的国家储备吗?

若政府忙于应对棘手的治安问题、拖沓的司法程序以及躁动的少数群体(尤其是在土地与劳工法尚未改革的情况下),又谈何制定合理策略吸引制造业投资?若各邦持续抱怨资源匮乏,电力补贴等福利开支不断掏空财政,政府又如何能有效统筹财政与货币政策?城市治理如此糟糕,支撑有序发展的基础设施更是匮乏到难以为继,又怎能创造优质就业岗位?

莫迪政府在第二任期内虽然拥有议会多数席位,但却失去了改革的动力。2021年,在街头抗议压力下,莫迪政府被迫废除三项农业法案,并将《公民身份修正案》(CAA)搁置至2024年选举期间,此后改革议程便退居次要地位。自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被移交给塔塔集团后,“私有化”这个关键词也从改革话语中消失了。

暂且抛开反对党的阻挠不谈,莫迪能否推动印人党执政的邦率先放宽管制、推进改革,并通过示范效应促使其他邦跟进?矛盾的是,莫迪的政治资本或许正成为改革的阻力——印人党党内成员可能觉得,维系政治地位只需一味歌颂莫迪,而不必投身改革的艰辛工作。反对党也秉持类似逻辑,认为唯有通过加大福利投入的民粹策略,才能成功击败莫迪。

四、破局之道已然明晰

莫迪必须动用其政治资本,在印人党执政邦与反对党执政邦同步推进各类改革。若此举需要中央下放部分过度集中的权力,便应果断为之;若需约束邦长职权,那也属正当之举;若涉及选区重新划分议题,莫迪必须再次亲自担纲。他不能将这些事务完全交由内阁部长处理,毕竟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政治分量,难以达成推动印度前行所需的关键共识。

在中印关系方面,莫迪肩负双重艰巨使命:既要与北京接触以达成公平贸易协议,又需针对中国增强军事力量。这是一场高难度的平衡博弈,然而,反对党却持续对政府政策吹毛求疵——包括抛出荒谬指控,暗示莫迪在“朱砂行动”中屈服于特朗普的压力,拉胡尔·甘地更以“纳伦德拉,投降吧”(Narender, Surrender)的嘲讽之词加以抹黑,这无疑让政府的平衡努力难上加难。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及后续印巴短期对峙中,中国已经毫不含糊地给巴提供了“手把手式的”军备支持。

莫迪总理必须扪心自问:若最终无法为祖国成就实事,所有的声望与政治资本又有何用?他必须校准政治策略,这意味着他那“56英寸的胸膛”里必须怀揣一颗开放的心,为国家利益争取反对党支持(编者注:莫迪在2014年大选前曾说,“治理国家,需要56英寸的胸膛”,这成为印人党塑造莫迪男子气概、“能干实干”政治强人形象,以及攻击政敌施政软弱的经典语录)。当莫迪总理忙于应对其他要务时,他可将选举事务交给副手与邦级负责人,并允许这些官员积累声望、履行职责。印度不需要“双引擎政府”,而是需要中央、邦与地方三级引擎协同发力,以推动经济增长。

简而言之,印度面临的十年脆弱期,因此需要一位全心应对国内外威胁与挑战的总理。他不能因迎合狭隘政治利益而分散精力。

作者简介:

R·贾甘纳坦(R Jagannathan),曾任印右翼媒体《自治报》(Swarajya)杂志编辑总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