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民乐器的前世传奇,你了解多少?

500

500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各种文明交汇于此。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融共生,早在汉唐时期西域音乐就东传中原地区, 这种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见证了历史上新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灿烂。

01

十二木卡姆中的民乐器

自古以来新疆是各个少数民族以及其文化瑰宝的汇聚之地。

正如民族风情经典老电影《阿曼尼萨罕》中演奏的十二木卡姆,将民间叙事诗、麦西热普、大曲荟萃于一体,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音乐才能和绚丽的生活。

500

新疆孕育了优秀的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守护人,其中最为著名的音乐才女阿曼尼萨罕,堪称是“十二木卡姆之母”。

500

她的诗歌才华被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所吸引,于是两人结为夫妻,并一起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木卡姆诸曲,首次形成较为规范的木卡姆套曲,这就是十二木卡姆的来源。

500

十二木卡姆的灵魂在于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这得益于维吾尔族民乐器的协调演奏和流畅优美的音色,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瑰宝。

500

谈到维吾尔族民乐器,种类繁多、民族特色鲜明、制作精美便是对其的大致印象。

演奏十二木卡姆的乐器品种繁多,如木笛、卡龙、手鼓、萨塔尔、艾捷克、弹布尔、都塔尔、热瓦普,吹拉弹唱应有尽有。

有些乐器在日常生活和盛大的节日集会以及精彩的杂技表演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乐器丰富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生活。

500

经历漫长的发展道路,作为最普及的乐器之一的热瓦普可以分成许多种类。

比如,阿勒拉热瓦普、牧羊人热瓦普、且末热瓦普、安迪尔热瓦普、多郎热瓦普等等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与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的热瓦普大同小异。

500

琴身有130厘米长,由整块桑木挖制而成,音色独特而响亮;琴身上有独特的蛇皮纹路装饰,制作精美;它不仅是弹奏乐器,更是一件精致的工艺品。

02

冬不拉的前世传奇

哈萨克族经常会用各种乐器来演奏,因此也设计出许多具有哈萨克族特色的乐器,如:冬不拉、库布孜、色布孜克、阿萨塔亚克等。

500

其中最为著名的非冬不拉莫属,哈萨克族歌曲《黑走马》就是由传统乐器冬不拉弹奏而成,形状呈梨形,琴身依然有哈萨克本民族特色的花纹来装饰,琴头挂有羽毛,以此来表达哈萨克族人对冬不拉的爱惜之情。

500

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居住在靠近森林的地方,过着游牧生活。

但是因为熊的闯入,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国王派几批猎人去射杀熊,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500

国王的儿子冬不拉恳求国王准许他去消灭熊,国王却不同意,冬不拉私自跟熊搏斗了一晚上,最后杀死了熊,自己也不幸牺牲。

500

牧民们发现王子的尸体后,泣不成声,谁也不敢告诉可怜的国王,只有叫阿肯的老牧民连夜制作一把精美的乐器,用琴身来歌颂王子的英雄事迹,使得国王知晓王子的下落。

从此,哈萨克族人拥有了自己的乐器。后来,为了纪念王子,人们给乐器取名为“冬不拉”,而谈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叫阿肯。

03

别样的回族乐器

古老的回族乐器为“萧萧子”,又称“咪咪”,被称为“春天的短笛”。

“咪咪”是过去男子传情达意,抒怀解忧的随身乐器:它用两根约5寸长,小指般粗细的竹子管做成,类似于竖吹的排箫。

500

回族乐器还有一种叫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最为喜爱的民间乐器,俗称“口琴子”。

闲暇之时,妇女们借小小乐器来寄托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抒发深埋心底的复杂情愫。

500

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埙(xūn)”,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


04

民间音乐的基础—考姆孜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是“克亚克”“那艺”和“考姆孜”。“考姆孜”是柯尔克孜族最古老的乐器,使用最为广泛。

据传,“考姆孜”乃古柯尔克孜语“考吾孜”的音变,“考吾孜”的含义则为美丽的乐器。

500

最早的考姆孜是用红松树做成的,它的形状与现在的考姆孜大体相同,即头部呈椭圆形,根部细而长。

它既被用来演奏民间音乐,亦被用来与“多兀勒巴斯”鼓一起演奏战争进行曲,以鼓舞士气。

500

如《玛纳斯》的配曲,演奏到英雄玛纳斯出生时,考姆孜配曲曲调则类似摇篮曲;演奏到玛纳斯出征打仗时,配曲曲调则奔放、豪迈;演奏到玛纳斯负伤死亡时,配曲曲调则十分悲伤。

其他民歌的配曲,亦根据歌词的不同而各有其特色。一般说来,除哭歌、怨歌、死讯歌和送葬歌的配曲以外,其他配曲都是明朗、爽快、优美、细腻。

05

塔吉克人的鹰笛

塔吉克鹰笛是塔吉克族的吹奏乐器,又名叫“唢勒耐依”或“苏那依”。管身由鹰的翅膀骨制成,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500

关于鹰笛还流传着壮美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过着狩猎生活,家家户户养着猎鹰。

有一个名叫娃发的猎手,祖辈都是有名的猎户,家里养着一只祖传的鹫鹰,人们都叫它“鹰王”。

500

娃发每天惨遭奴隶主的剥削,有一天,他忍不住向“鹰王”倾诉自己的哀怨。

猎鹰受到主人的感染,开始在奴隶主家的上空盘旋,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就要求娃发杀死“鹰王”。娃发不肯交出“鹰王”,很快被奴隶主打晕了过去。

“鹰王”于心不忍,在天空中盘旋而飞,娃发悲从心来,还是舍不得杀“鹰王”,但“鹰王”却掉在地上摔死了自己。

500

娃发抽出了“鹰王”翅膀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头,钻了两个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并吹出了动听的曲调。

娃发没想到在这曲调声里,猎鹰成群而至,狠狠地惩罚了奴隶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压奴隶了。从此,鹰笛在塔吉克族中盛行并流传至今,可见其历史之久远。

如今,新疆民乐器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保护,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弹响手中的民乐器,奏响民族经典之绝唱,抒写着一场空前的盛世篇章。

新疆民乐器的魅力不至于此,只有亲身去体验一场民乐器的音乐盛典,才能领略其真正的魅力。

每一门新疆民乐器是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一把金钥匙,如何重塑丝绸之路上文化的繁荣以及在现代潮流中构建中国民族音乐的话语体系,也是新一代民族音乐艺人们思考和展望的议题。

-END-

主      编:阿布德吾力

副  主 编:刘美仪、艾孜则

版      块:迹忆新疆、疆来电台

版      主:爱特肯、米合热阿依

作      者:卡得尔亚

校      对:穆耶塞尔·迪力木拉提

主      播:娜菲莎·玉素甫

排      版:祖丽皮亚

图片来源:网络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