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背后有趣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这种纪年法在1582年由时任罗马教皇的格里高利13世批准颁行,按照此种纪年法,今年为公元2019年。除了公元纪年法之外,在伊斯兰世界也使用伊斯兰教的历法,称为希吉来历,在我国也叫回历,这种历法将公元622年,即穆罕默德率众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那一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按希吉来历,今年为1440年。佛教也有纪年法,中国以佛诞生之年为纪年开始,东南亚以佛灭寂之年为开始,按照第二种算法,今年是佛历2562年。除此之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1997年通过决议,将本国纪年方式由公元纪年改为“主体”纪年,主体元年为金日成诞生的1912年,照此纪年,朝鲜今年为主体108年。日本采用年号纪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此种纪年方式的国家。
何为年号?
年号源于中国,后来普及到中国周边的东亚儒家文化圈。历史上除了中国、日本外,朝鲜、越南、琉球等国都曾经使用过年号纪年。年号是帝王为表示自己统治纪年而定的一种名号。此前,纪年或用甲子,或以帝王名号为称,如《资治通鉴》始于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年(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一年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据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十九年,即建元元年(前140)。从汉武帝建元元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的2051年间,凡新皇帝登基,或因某种事件的发生,或为避讳,改元建号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以表示“与民更始”。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年号发明专利权属于朕噢!”
为什么要用年号?
年号是代表帝王正统的标志,被称为“正朔”,使用年号被称为“奉正朔”,含有政治认同和表示屈从之意。与之相反,“不奉正朔”意味着不认同、不屈服。对某一年号的认同和使用,在分裂对峙和朝代更替时期成为了对“正统”认定的风向标。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年号开平,但是唐朝昭宗册封的晋王李克用仍然使用唐昭宗的天祐年号,表示仍然“奉唐正朔”,不睬朱温。
京剧中的李克用:“朕心系大唐,不睬朱温那个逆贼!”
与李克用相似,后来建立五代十国中“吴国”的杨行密受唐昭宗册封为吴王。唐亡后,其后继者杨隆演也拒绝承认后梁,依旧使用唐朝的天祐年号。
在五代十国中,闽、楚使用后梁、后唐的年号;吴国和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根据年号可以可出其中的藩属、臣服关系。
1644年清军入关,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立四帝一监国,继续与清廷对抗。那时候,是用清廷的“顺治”“康熙”年号,还是南明的“弘光”“永历”等年号,就成了性命攸关的生死抉择。反清复明势力一直坚持不剃发、不易服、不奉清廷正朔的“三不”原则,坚持使用南明的弘光、隆武、永历等年号,其中永历年号,一直使用到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的1683年,此时已经是清廷的康熙二十二年,距离1644年明思宗崇祯帝吊死煤山整整四十年了。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像。清廷入主中原后,郑成功坚持抗清,不易服剃发,在台湾始终用明朝正朔、永历年号。
清朝统治渐渐稳固之后,“反清复明”已经毫无任何希望,那些对清廷统治不认同的明朝遗民,像是八大山人这样的,也不使用清帝年号,“但书甲子纪年”,表示还是不服气。
八大山人作品,时间落款为“甲戌”之夏
民国年间狄葆贤在《平等阁笔记》中曾记载:有人在庐山一洞深处见有一端坐合掌而化的僧人,从其座旁石窟灰土中搜得碎纸一卷,内有诗一首,其诗句云:“徒将亡国无从恨,化作慈悲度众心。”落款为大明崇祯五十二年。明祟祯只有十七年,这里落款时间为崇祯五十二年,可知此僧必为明末遗老。
朝鲜为明朝藩属,使用明朝年号。明清易代后,朝鲜李氏王朝虽然臣服于清,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认为明廷为“中华正统”,怀有很深的感情。虽然朝鲜在致清廷的官方文书中不得不使用清廷年号,但是民间甚至朝鲜王室祭祀,还是沿用“崇祯”年号,直到崇祯265年(1909年)朝鲜亡国被日本吞并。朝鲜官修的《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未曾使用清廷年号。
朝鲜国王画像,仍身着明朝衣冠,不剃发易服
清廷对年号问题非常重视,使用明朝纪年只准以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限,此年之后只准用清朝年号,有胆敢使用南明年号的一律治罪。清初有名的文字狱之一庄廷龙《明史》案就是其中的典型,该书尊奉明朝年号,不奉清朝正朔,触犯了清廷大忌,为杀一儆百,清廷借此案大兴文字狱,株连甚众。
不仅是在朝代更迭之际,年号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就是在一个朝代内部,年号也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的反映。北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年间启用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遭到朝廷上不少人的反对。宋神宗驾崩后,年仅十岁的宋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朝政掌握在高太后手中,高太后对神宗改革全盘否定,史称“元祐更化”。后来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觉得先帝神宗的改革挺好,高太后元祐更化是个错误,还得向先帝神宗学习,于是将年号改为“绍圣”,绍即继承之意,圣指的是先帝神宗。
宋神宗和宋哲宗
再说明朝的例子,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将此年定为建文元年,建文年号用了4年之后,建文帝的四叔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获胜,攻占了南京,夺了侄儿的皇位,建号“永乐”。朱棣称帝后,对“建文”年号不予承认、进行封杀,将“建文”元年上承明太祖洪武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二年,以此消除建文帝的影响。
明成祖朱棣和明惠帝朱允炆,叔叔夺了侄子的皇位
到了清代,年号也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清世祖康熙皇帝子嗣众多,夺嫡斗争激烈残酷,笑到最后的是康熙第四子雍亲王胤禛,他在即位后将年号定为“雍正”,意思不言自明。
清朝后期,清文宗咸丰皇帝驾崩后,大臣选定了新年号为“祺祥”,并提前铸好了新钱,不料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祺祥政变”,杀了肃顺等咸丰指定的顾命大臣,为凸显帝(后来的同治帝)后(前期为两宫皇太后即东后慈安、西后慈禧,后期为慈禧一人)共同治理,将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少年号?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标准不一样,答案就不一样。年号是皇帝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意见都不统一,更何况比皇帝人数还要复杂的年号问题了。梁启超在《新史学·论纪年》中说:“合正统僭伪计之,不下千余,即以史家所谓正统论者,计自汉孝武建元以迄今光绪,二千年间,而为年号者,三百十有六。”按照梁启超的统计,从汉武帝到清末光绪,共316个,加上后来的宣统,一共317个。
笔者对照文物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统计了一下,一共709个。多出来的主要是梁启超不计入内的历代农民起义和少数割据政权所用的年号。另外,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定“洪宪”年号,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1932年,清室废帝溥仪在日本操纵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先后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
年号用字探究
年号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是皇权强化、神化的象征,反映了帝王希望长久保持其统治的愿望,所以年号所用的字或者表示天命神授,或者表示吉祥如意,或者希望统治长久,可供选取的字并不是无限制的,年号用字重复或者部分重复的情况很多。据笔者对前述709个年号统计,以下重复使用最多的年号前5位如下:
有意思的是,这些“优质年号”的首倡者,除了首倡“建武”年号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外,都是亡国或濒临亡国的君主。“建兴”年号的首倡者是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亡了蜀国。“天祐”年号的首倡者唐哀帝,在天祐四年被朱温篡夺了帝位,唐朝灭亡。“太平”年号的创立者是三国吴废帝孙亮,后来被废自杀。“建平”年号的首倡者西汉哀帝刘欣,在他死后仅仅8年,王莽就篡汉建立了新朝。“中兴”年号创立者为十六国西燕慕容永,在后燕攻打西燕时被杀,西燕亡国。实在想不明白,这些看似吉祥实则悲催的年号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重复利用。
别用“建兴”年号,朕就是因此亡国的!
很多年号看似高大上,其实是问题多多,很早以前就有人看出来了。清代雍正年间,年羹尧被查办之后,从他家中搜出了一本汪景祺所著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其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历代年号论》,作者说对历代帝王年号研究后,发现带“正”字的年号普遍不好,因为“正”字拆开是“一止”两个字。作者还在书中举例说明前代帝王年号中凡带“正”字的,如金朝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明英宗的“正统”,明武宗的“正德”,不是亡国之君,就是暴虐无道的君王,所以用“正”字的“皆非吉兆”。雍正看了这本书,暴跳如雷,恨不能立刻把作者活剐了,幸亏作者死的早。雍正帝在书的首页愤怒写下了:“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雍正皇帝对自己“雍正”年号视若珍宝,不容他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传说雍正四年,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金庸先生远祖)在主持乡试的时候出的题目是《诗经》中的“维民所止”四字,有人告密说“维止”两字是将“雍正”砍头,其心叵测。后来雍正借此大兴文字狱,查嗣庭早死也未能逃脱,被剖棺戮尸,株连甚众。
四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除了“建兴”“天祐”这样多次使用的完全重复的年号之外,年号中单字重复的比例也很高。据笔者统计如下:
“天”字无可争议的排在首位,显示出历代帝王对“天命”“天意”的极度渴望、渴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这709个年号,千余个用字中,没有用“民”字。看来古代帝王们都忘记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教导。
年号用字数量
年号一般用两个字,这是主流情况,当然,也有非主流的。
一字年号:“吴”。朱元璋在未称帝之前,名义上属抗元的“大宋龙凤政权”领导,尊奉韩林儿为“小明王”。龙凤政权十二年,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将韩林儿接往南京过年,韩林儿在途中“意外”溺水身亡。韩林儿一死,朱元璋就不再使用“龙凤”年号,改当年为“吴”元年,仅仅使用了一年。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单字年号。
三字年号:始建国。王莽新朝所用,公元9-13年。此后,梁武帝用过“中大通”“中大同”两个三字年号。明朝万历年间,陕西固原人李文聚众反抗朝廷,自称弥天王,定年号为“天真混”,可谓别开生面。
四字年号:公元前5年,西汉哀帝刘欣改年号为“太初元将”元年,为四字年号之始。此后,东汉光武帝用过“建武中元”,北魏太武帝用过“太平真君”。
四字年号用的较多的时期,一为武周时期,公元695年,武则天将年号改为“天册万岁”。另外,武则天还使用了“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年号。
一为北宋,公元976年,宋太宗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此后,宋真宗用过“大中祥符”年号,宋徽宗用过“建中靖国”年号。同时期的西夏,也有“延嗣宁国”“天祐垂圣”“福圣承道”等年号。四字年号一共有13个(不包括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一般认为这是国号)。
六字年号:公元1038年,即北宋仁宗宝元元年,西夏景宗赵元昊改元为“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70年,即北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夏惠宗赵秉常改元为“天赐礼盛国庆”元年。这是历史上仅有的2个六字年号,也是用字最多的。
西夏钱币
年号并用情况
中国历史上有统一时期,也有分裂时期。分裂时期年号各立,互不统属,并行使用情况很多。第一个并行使用的高峰期是三国,魏蜀吴三国均称帝的第一年即公元222年,分别为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章武二年、吴大帝孙权黄武元年。
这才三个年号,还不是最让人头痛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东晋和十六国时期,这个时候并行使用的年号能让人发狂。公元373年,同时有11个年号在使用。这一年是:
西晋孝武帝宁康元年;
同时也是前秦苻登太初元年;
后燕慕容垂建兴元年;
后秦姚苌建初元年;
北魏道武帝拓拔珐登国元年;
后凉吕光太安元年;
西燕段随昌平元年;
西燕幕容头建明元年;
西燕慕容瑶建平元年;
西燕慕容忠建武元年;
西燕慕容永中兴元年。
温馨提示:如果您会穿越,请务必避开公元373年!
第三个并行使用的高峰期是南北朝时期。
第四个高峰期是五代十国时期。
第五个高峰期是宋代,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四国鼎立,四个年号并用。南宋先后与金、西夏、蒙元四国鼎立,也是多个年号并用。
改元建号有次数限制吗?
自从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至“宣统”两千余年间,改元次数以明朝朱元璋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在朱元璋之前,皇帝改元建年号,并无常规。一个皇帝可以有许多年号。首创年号的汉武帝先后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11个年号,而且特别喜欢“元”字。
汉武帝改元确实比较频繁,前无古人,但是后来者居上。到了唐朝,改年号达人出现了,这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对历史上唯一的夫妻皇帝了。李治在位33年,建元、改元共14次。武则天更狠,她在位21年(包括唐、周两个时期),竟用了17个年号。
影视剧中的李治和武则天:“我们是改年号达人二人组合”
在改年号这一点上,他们两口子应该向他们的祖父、父亲学习,唐高祖李渊只用了“武德”一个年号,唐太宗李世民只用了“贞观”一个年号,都未改元。唐代之后,北宋仁宗和南宋理宗算是改元比较频繁的,但是都没有超过10次。
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直到清末,基本上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因土木之变的发生,前后做了两次皇帝,而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廷入关前,皇太极使用过“天聪”和“崇德”两个年号)。
一世一元制的施行,改变了长久以来对皇帝的称呼方式。在此之前,称呼唐以前的帝王一般简称谥号(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晋文帝、隋炀帝等。唐朝以后由于谥号太长,就改用庙号(某祖某宗)称呼,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徽宗等,一直持续到元代。到了明清两代,因谥号越来越长、庙号在民间较少使用,加上年号一帝一号,简单好记、朗朗上口,所以习惯于用年号作为皇帝代称。例如清高宗弘历,还是叫乾隆顺口,这要比称呼他的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单多了,电视剧《戏说乾隆》要是改成《戏说清高宗》,估计很多人就不知道说的是谁了。
电视剧《戏说清高宗》?
年号形成一世一元的惯例之后,年号存在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此前由于改元频繁,一个年号存活时间不会很久。据笔者统计,明代之前,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是宋高宗赵构“绍兴”年号,一共有32年。明清两代,这个记录先后被打破。先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嘉靖”年号使用了45年,明神宗“万历”年号用了48年。清代“康熙”年号用了61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在世界历史上排第2名。“乾隆”年号用了60年(乾隆皇帝在登基60年后,将皇位内禅给其子嘉庆皇帝,宫中仍继续使用了3年乾隆年号,但民间已使用“嘉庆”年号)。这要放在以前,还不知道要改多少次年号。
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呢?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判断标准不一样。有人说是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之际,金哀帝将皇位禅让给大将完颜承麟,改年号为“盛昌”,完颜承麟在位不到一个时辰(两小时)就战死沙场,因此“盛昌”年号最短。不过这个年号仅仅匆忙中宣读了一下,并未付诸实际,比如说铸造钱币,民间也从未使用过。
年号改元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铸新钱,按照这个标准,前述“祺祥”年号比“盛昌”要靠谱的多,“祺祥”年号从咸丰十一年(1860)七月二十六日至十月初五日,虽然只有短短69天,但也铸造了新钱币,印制了新的历书,算是使用过了。
“祺祥”虽然比“盛昌”付诸实际,但是通常历史记载中还是将这时期年号记载为“同治”。历史上还有比“祺祥”时间短的正统年号,那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号。朱常洛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其父万历皇帝驾崩后继位,改元泰昌,在位仅仅一个月后,就驾崩了,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月天子”。别看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泰昌”年号是毫无任何争议的正统年号。
年号的文化意义
年号众多繁杂,确实给生活在当时的人和后世历史研究者带来很多麻烦,但与此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独特的气质和内涵。从年号的变更过程中,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
历史上的盛世,大多冠以在位皇帝的年号,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许多历史事件也是如此,如西晋永嘉之乱,唐代永贞革新,北宋元佑更化、靖康之难,南宋绍兴和议、开禧北伐等。
许多图书典籍也是以年号来命名,如《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宣和书谱》《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历法、律书也常用年号为名,如《太初历》《元嘉历》《麟德历》《武德律》《洪武律》。
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所熟知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大历十才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元稹《元氏长庆集》等,都源于年号。
现在仍在使用的许多地名也是来源于古代年号,如大同、永康、绍兴、永嘉、嘉定、景德、太和等等。
与年号联系最紧密的要算是古代钱币了。唐玄宗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开创了以年号来命名货币的方法,后世沿用,每个朝代都有“某某通宝”“某某重宝”,因为存世数量、品质不等,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不熟悉历代年号,估计捡漏都没有机会。
日本年号文化
作为世界上现在唯一一个还在使用年号的国家,有必要说说日本的年号文化。
1、 日本年号溯源
日本年号制度毫无疑问来自于中国。公元645年,时值日本历史上的飞鸟时代,当时在位的孝德天皇向唐朝学习,开始使用年号,定此年为“大化”元年,这是日本使用年号的开端,比起中国来,晚了785年。此后,日本使用年号断断续续,有时用、有时不用,直到文武天皇在位的大宝元年(704年),年号制度才最终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算起来,日本使用年号的历史已有1374年了。
创立日本年号和实行“大化改新”的孝德天皇
2、 日本年号数量
从公元645年使用“大化”开始,到1989年开始使用至今的“平成”年号,日本一共使用年号247个。在明治时代之前,日本也是频繁改元,比如室町时代的后花园天皇在位36年,改元8回,直到明治时代,开始实行“一世一元”制,一个天皇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
3、 日本年号用字分析
日本历史上使用的年号都是两个字,因此247个年号,一共使用了504个汉字,除去重复使用的,实际使用汉字72个,相比中国年号来说,可供选取的范围更窄。使用最多的前10个字如下:
与前述中国年号用字相比较,“永”字在两国年号用字中都是29次,在日本排名第1,在中国排名第2。中国年号中排名遥遥领先的“天”字在日本排名第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频繁,需要借助天命、天意,皇帝自名为真命天子,表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失败,在自刎乌江之前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悲叹,他可以不服气刘邦,但要服气天命。
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单一传承,没有改朝换代,对天命的假借和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日本历史上有中国曹操一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有“站着”的天皇,但没有曹丕那样以魏代汉的人物。从公元10世纪开始,日本经历了摄关政治、源平相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时代,一直到江户幕府时代,天皇被架空、冷落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大权旁落。尽管这样,但是那些权倾日本的摄政、将军们都没有取天皇而代之的行动。
4、 日本年号直接使用中国年号
日本使用的247个年号中,有一些年号直接搬用了中国使用过的年号。据笔者统计,有11个。(均为中国年号使用在前,日本使用在后)
大同平安时代平城天皇年号(与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号相同)
贞观平安时代清和天皇年号(与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年号相同)
乾元镰仓时代后二条天皇年号(与中国唐肃宗李亨年号相同)
建武镰仓时代后醍醐天皇年号(与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相同)
永和南北朝时代北朝后圆融天皇年号(与中国东汉顺帝、东晋穆帝年号相同)
至德南北朝时代南朝长庆天皇年号(与中国唐朝肃宗年号相同)
明德南北朝时代后小松天皇年号(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高祖孟知祥年号相同)
弘治室町时代正亲町天皇年号(与中国明孝宗年号相同)
元和江户时代后水尾天皇年号(与中国东汉章帝和唐宪宗年号相同)
正德江户时代东山天皇年号(与中国明武宗年号相同)
宝历江户时代桃园天皇年号(与中国唐敬宗年号相同)
5、 部分日本年号出典
自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号以来,所用年号均来自《尚书》《易经》《诗经》等中国古代典籍。
| 大化 |
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年号,源于《易经》中“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相动,万物资胜”,意为广远、深入的教化。
| 明治 |
日本第122代天皇睦仁年号,是日本进入现代国家后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一世一元”时代的开始。自此之后,称呼天皇一般以年号指称。“明治”出典于《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治年号使用时间为1868至1912年,共43年多。明治年号的提出者是当时的式部大辅菅原在光。
实行“明治维新”,带领日本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明治天皇睦仁
| 大正 |
大正为日本第123代天皇嘉仁年号,使用时间为1912年至1926年。典出《易经》“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当时候补年号还有“天兴”“兴化”“永安”“乾德”“昭德”等,最终“大正”胜出。
夹在明治和昭和天皇之间,名声不显的大正天皇嘉仁
| 昭和 |
昭和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年号。“昭和”典出《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年号提出者是当时宫内厅图书寮编修吉田增藏,当时参与竞争的年号还有“光文”“神化”“元化”“神和”“同和”“继明”“顺明”“明保”“宽安”“元安”等。
值得一提的是,“昭和”年号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从1926年至1989年,共62年零13天,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康熙(61年)、乾隆(60年)。这一纪录,恐怕以后很难被打破。
日本昭和裕仁。裕仁在位期间发动了对中国和东南亚诸国的侵略战争,在战后由于美国庇护,逃脱了被作为战犯审问的命运。从昭和天皇开始,天皇走下神坛,步入人间。天皇由实际权力掌握者变为国家象征,天皇不再干预政事。
| 平成 |
为日本当今第125代天皇明仁使用的年号,始于1989年。出生于此年及以后的日本人被誉为“平成一代”。“平成”年号出典于《尚书》“地平天成”,当时与之同时入围的还有“修文”“正化”等。
明仁天皇,两千多年间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天皇。从明仁开始,日本皇室越来越展现出类似欧洲皇室般的亲民形象。
6、 日本年号怎么选定?
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现任平成天皇拟在今年退位,将天皇职位交给其子德仁继位,这是日本几百年来第一次有天皇生前进行皇位更迭。皇位变更相应就要更改年号,日本政府决定在今年4月启用新的年号,“平成”时代届时将划上终止符。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新的年号将提前在3月份公布。
日本官方文书、证件都用年号纪年,改元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非同小可。
1979,日本政府公布了《元号法》,从法律层面对年号的选择、确定及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年号选定上,规定由首相指定一些在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典籍等方面造诣高深的学者,提出几个年号备选,咨询参众两院议长等人的意见后,再交由内阁会议决定。
在日本历史上,许多年号多次参选,但屡选屡不中,最有名的落选者是“嘉德”,之前被毙过40次,然后是“宽安”,有33次,第三名是“建正”,26次。这些年号什么时候能上岗,不好说。已经使用过的年号也不是一帆风顺、一击中的的。像是“明治”年号在室町时代当过2次候选,江户时代当过8次候选。“大正”年号也在镰仓和江户时代当过4次候补。就连现在的年号“平成”,也是从幕府时代末期就一直候选着,最终被采用。但是“昭和”年号很幸运,第一次参选就被选中了,而且使用了63年之久。
为了确保年号的权威和神秘,年号确定之后必须严格保密,在内阁正式公布前不得提前启用,如发生了泄密,该年号就会被弃置不用,这是有过先例的。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当时日本内阁确定的年号是“光文”,用以强调以文治国。但是在大正天皇去世几个小时之后,《每日新闻》等报纸抢在内阁公布之前,把通过内部渠道得知的“光文”年号公之于众,皇室和内阁措手不及、颜面大失,为了维护年号权威,内阁宣布“光文”年号无效,将备选的“昭和”做为正式年号。
为了维护皇室和年号的权威,日本法律规定年号和含有年号的名称均不得用于工商注册,包括此前的年号也不行。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年号提出者都是历史、文化、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权威学者、泰斗级人物,年级都很大了。为了确保年号的“祥瑞”,如果年号提出者在年号启用之前去世,该年号也会被弃置不用。说的简单一点,年号在启用之际,提出该年号的人必须活着。
7、 日本下一个年号会是什么?
现在日本留给“平成时代”的日子不多了,新的年号即将深刻影响日本民众的生活,此后出生的日本人将被冠以“新年号一代”的称呼。新的年号会是什么,现在谁也不知道。
日本一些媒体进行了预测,据报道,入选的热门年号有这些:
至于这些年号中哪一个会雀屏中选或者全军覆没,谁也不知道。对东亚传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猜测一下邻国的下一个年号,看看自己的文化功底如何?需要声明的是:仅仅游戏而已,不关国家国籍、不关民族认同、不关政治倾向,就是个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