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云南,苗族平时也不穿什么民族服饰,最多路边的老奶奶穿个罩衣戴个头巾

【本文来自《现在受到追捧的汉服,都是达官贵人的着装,有点“斗富”的意思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猫头鹰
  • 刚才就有人提过这个,我再回复一下。

    苗族的大银饰是节庆礼服,日常不穿。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款式剪裁与汉服差别不大,只是在颜色纹饰和局部功能上有差异,比如头巾、陪挂水囊、腰刀、镰刀等。

    现在的汉服越来越华丽,一味地追求美观,几乎完全放弃了功能化(比如说你看谁家的汉服有内袋设计的?),逐渐奢侈品化。同时商业运作又在推广“日常穿汉服”,这矛盾就来了。说白了就是忽悠人去花大钱买用不到的东西。

​我在云南,可以告诉你,苗族平时也不穿什么民族服饰,最多路边的老奶奶穿个罩衣戴个头巾之类的。

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民族服饰都是按照本民族当年最华丽的服饰搞的,特别是那些上镜头的宣传。换句话说,今天所看见的宣传成品,拍摄者出于某种心态,天生就会去寻找那些华丽的东西来拍。更不要提商业活动或者是表演性的活动,那更是如此。就像乌鸦爱收集亮晶晶的玻璃珠一样。

不要看了一堆什么西塘之类的秀场照片,然后就感觉所有人都是走秀装了,这属于一叶障目。真的日常生活化穿汉服的人,会闲的没事干给自己拍照片发微博小红书吗?你所看到的,只是商业价值最大的、拍照效果最好的、宣传效果最好的,我认识的日常穿汉服的人也不少,魏晋风、飞鱼服之类的衣服日常就没有见过人家穿的,但是你在网上一搜照片,基本上都是这类花里胡哨的衣服。

至于功能化么,内兜之类的储物袋早就有了,至少在我09年开始有穿汉服的时候就有了,看了几家经常买汉服的店,现在也还是有的。至于其他更多的功能,比如说能放一下充电宝之类杂物的储物包袋,这个还真要感谢汉服产业化,之前革带、蹀躞带、储物皮包之类的都非常少,导致长期以来汉服腰间就是拴丝绦或者就是布腰带或者腰封,没有任何负重的能力,自然功能化也就无从谈起。汉服产业化之后,各个商家卖这类功能性附属品的才多了起来,反而是有力的推进了汉服的功能化。

说白了,想买到日常的汉服是可以买到的,多的是,想买华丽的商业化的也多的是,只不过非要把商业化华丽化跟生活化两个字硬凑在一起,然后再扣个帽子说不行,那就是画个靶子自己打了,没意思,属于自己想的太多了。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汉服生活化的一帮人和天天拍照发图的那一波人根本玩不到一起。

不要把汉服圈看作是一个整体,好像一切和汉服有关的思想和思潮都是统一的一群人提出来的,自我民族意识的苏醒是长期以来民族政策导致的结果,至于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而之后发生了什么,只不过是八仙过海罢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