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负温暖,奉献智识助力教育

      7月5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赴黄山“说文写字”实践团队在祁门县雷湖中心学校为期十天的支教正式开始。以“共书民族文字,推广标准汉语”为主旨,队员们各个踌躇满志,准备在雷湖中心学校的课堂上施展才能,带给孩子们一节又一节有趣又有益的课程。

初识雷虎

       那是五月,春末夏初之时,校内各大实践团队在食堂门口设展、在官方平台宣传,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招募新成员。一个平常的下午,我恰巧浏览到“说文写字”实践团队的招新宣传,由此开启了这个夏天不平凡的时光。那是一张志愿者和小朋友的合照,两人肩并肩头挨头,弯曲手臂,比成一个大大的爱心。他们的背后,是五颜六色的板报;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比所有色彩都更美丽夺目的笑容——就像一颗种子,于五月播种在我心间,期待着、催促着我加入这个团队,在支教实践中、在团队合作里、在和雷湖的小朋友们的心灵碰撞中汲取养分,让它开出一捧轰轰烈烈的无尽夏。幸运的是,这颗种子得到了顺利成长的机会——我最终加入了这个令我心驰神往的团队。“小雷虎”是我们团队的昵称,我们这些志愿者便是“饲养员”。我想,如果能为雷虎添翼,这个夏天就有意义。

500

共赴征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出发前,我们预留了两个月的筹备时间。首先是人员分工问题:文笔好的进入宣传组,为团队撰写各类稿件、文件;擅摄影的进入摄像组,为团队记录难忘瞬间;处事细致的进入财务组,处理记、报账等团队财务问题;经验多的进入课程组,为团队安排课表、整理教案;会做饭的进入后勤组,为团队采买、烹饪菜肴。从课上到课下,从生活到工作,方方面面都被纳入考虑、事事都有明确分工,为支教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课程设置问题:我们支教的对象是年龄偏小的小学生。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学习多数属于兴趣驱动型。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那么教学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山区学生教育资源有限,知识架构并不完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只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合理设置课程难度,才能让他们听得下来、学得进去。所以,在传输知识之前,我们要做的还有一件事:为他们打通接受知识的管道。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设计,比如:在数学课与英语课的基础上增设趣味环节,形成趣味数学与趣味英语课。利用游戏环节串联基础知识与应用教学,力求寓教于乐,要兴趣不要灌输,要自主求学不要被动教育。在传统习俗课上,志愿者自身着汉服、行汉礼,全力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让民族文化精粹不再是凝固在课本文字中的死知识,而是赋予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让它“活”过来,穿越千年时光站到学生面前。

500

幸获温暖

       在踏入雷湖中心学校之前,我的心中不无顾虑:作为一个零经验的非师范生,真的可以胜任老师的角色,在维护好课堂秩序的同时,以合适的方式把知识倾囊相授吗?幸运的是,在上完第一节经典诵读课之后,这些顾虑尽数烟消云散:同学们的配合度超乎我的想象。也许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听懂,但他们的大眼睛望向黑板时总有一种纯真的专注,只要你愿意说,他们就愿意倾听,然后用自己的思考方式给你反馈。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下面就冒起了丛丛春笋——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事事有回应的收获感,让我发自内心地感恩这场与他们的“双向奔赴”。来到雷湖的前两天,我并没有课程任务,但是在操场上、在食堂里、在小路上,他们看着我穿着队服就知道我是来这里支教的志愿者。即使尚未相识,即使并不了解,一句句“老师好!”、“老师再见!”也能够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脱口而出。是脱胎于这里纯净的山水,还是得益于稚嫩无尘的心灵,这样天然的善意不得不令人动容。

       时光向来不停蹄,转眼间离分离也不过几日。若能在相处的每分每秒都不忘怀如梦初心、不辜负这份温暖,我的无尽夏就算开得圆满。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