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丨​李小加:金融前锋

锐公司(ID:shangjiezz)报道

作者/ 梁   坤

编辑/ 周春林

图片/ 受访者提供

短促的哨声响起,上半场球赛告一段落。李小加胡乱擦了擦汗水,从球场退到休息区,调整呼吸,复盘这场球的得失。

他是这个足球场上唯一超过60岁的选手,却是追着球跑得最欢最野的那一个;他自嘲球技不佳,却因为负责给队员扛水、买啤酒,在球队里颇受欢迎,每周都要踢5场比赛,还成为冲锋陷阵的前锋。

前锋,是敢为人先、直面挑战、冲出新局面的角色;也是负责吸引火力、突破包围,寻找机会射门得分的关键人物。球赛和人生是相通的。作为中国金融界最具标识性的人物,李小加一直都是那个最突出的前锋。

他推动大开大合的制度变革,把握稍纵即逝的契机,冲在高远理想与深沉现实之间,不断冲撞出新的可能。那些迎着风的奔跑、闯出新路的执着与莽撞、挑战困难的干劲与信念,也不断在李小加的人生中复现。

2020年,李小加正式卸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球赛”上半场完美收官。

过去的10年里,他顶着各种质疑和压力,大刀阔斧地改革港交所关键规则,坚定其互联互通金融市场的定位,踩准数字经济和科创企业的发展红利,终于令港交所成为全球金融高地。

如今,“球赛”的下半场已经开启,李小加再度起跑,将球带到边界处,激射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弧度:他从金融市场的顶层领导者,扎进了小微经济的“泥土”,成立一家致力于将海外资本投向中国境内门店,与小微经济共同成长的投资机构——滴灌通。

截至2022年7月,成立1年的滴灌通就像个“开店机器”,在内地各省市投资了600余家门店,涵盖零售、餐饮、文体服务等各行各业,身影重叠,星光璀璨。在李小加的规划中,滴灌通将在明年底投资上万家门店,并不断加快步伐,在这片数字经济之海上,掀起一股新的洋流。

“我们要成为小微企业的华尔街,成为世界上开店最多的公司!”再度出征,这位金融前锋依旧血性,笑声爽朗,磨砺着进攻的锋芒。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港交所行政总裁?”

2010年,港交所主席史美伦向刚加入港交所1年的李小加提问。

“我不能胜任,因为我没有管理公司经验,不懂IT,也不懂广东话。”李小加的回答诚恳质朴。当时的他未曾想到,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李小加会打破惯例,成为港交所历史上首位内地背景的总裁,且一干就是10年,刷新了港交所行政总裁的任职时间。

真诚、本分、实事求是,一直是李小加身上最鲜明的符号。

500

▲李小加

2020年12月,李小加辞别港交所。有媒体将港交所近10年的发展冠以“李小加时代”之名,赞扬他对港交所的贡献 ;还有人将李小加从钻井工人到行政总裁的逆袭,形容为属于他的“传奇”。

李小加匆匆摆摆手,马上和这些形容划清界限。“哪有什么传奇,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他的声音中气十足,谦和低调,透露着一份练达与澄明。

他精于表达,更敬畏表达,从未因说话让自己变得“不靠谱”。近来,他在公开演讲中,不止表达对金融市场改革的看法,还让更多人认识到他的创业项目滴灌通。在他的构想中,滴灌通能让淤积在传统金融市场顶层的资金,向下渗透到小微经济根部,这将重构小微经济的基础金融逻辑。

在这份高远的愿景面前,李小加也始终压着自己的调门,只谈滴灌通原理和底层逻辑,言语中甚少出现“普惠”“革命性”“颠覆”等价值维度的拔高,展现出难得的清醒和纯粹。

他崇尚简洁、高效、严谨,接受采访时,他的回答基本上出自他迄今为止发表过的演讲、接受的访谈和写过的网志、公开信。它们是经反复打磨后最能表达他思想的答案,不论问题走多远,话题的落点依旧会被他拽回那些熟悉的比喻 :桥梁、大房子、大江大河、毛细血管……

这些比喻里,藏着他思考、工作的元逻辑——“通”。这是他所有抉择的出发点,是他金融工作的铆钉,是他无法剥离的精神内核。

作为中心市场的领导者,李小加需要在各方势力中争取理解,求得共识。为了让自己的理念更高效地传达,他用10年成为一位“比喻大师”。在自己对事物基本原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些脱口而出的形象类比,更宽阔、更容易理解,能更清醒地抵达金融世界的本质。复杂生涩的金融名词,经他反复分拆、并拢、压缩、捣碎为“通”之后,变得言简义丰、充满弹性。

1

“我的人生里都是好机会”

李小加最著名的比喻,是将自己比作“水利工程师”。

在他看来,金融就是一汪水。在它流向需要的地方时,难免会受各种障碍的阻滞。作为港交所行政总裁,他的任务就是探索更顺畅的制度安排,疏导市场与市场、国家与国家交互中的各处堵点,让金融之水顺畅流动起来。

但疏通这些管道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巨大的质疑和争议。

在李小加看来,香港是个有鲜明中国元素又完全按照国际规则运作的市场,完全能成为中国和世界互联互通时最核心的连接器、转换器。最开始,他的这些构想被不少人斥为“痴心妄想”:“两地市场差异巨大,怎么可能直通?”“两地联通,会不会抽走香港的资金?”

但李小加心中笃定互联互通的价值,也清楚一位前锋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耳畔难免会有风噪。2012年,他与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在深圳一家小茶馆里喝茶,探讨两地联通的办法。说着说着,李小加就在一张餐巾纸上写下了初步的方案,奠定了“沪港通”的最初模型。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落地,两地投资者都能经由这个管道买卖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随后,李小加趁热打铁,推动深港通、债券通陆续开通。同时,他主导港交所收购 LME(伦敦金属交易所),让香港跻身世界级商品中心。

这一系列的突破和建设,搭建起更宽广的金融市场,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也强化了港交所的中心价值。

在这些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之外,李小加也曾陷入深深的失落和怀疑,背负巨大的争议和压力。2012年,因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不符合港交所规则,李小加眼睁睁看着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却无可奈何。

遗憾之后,李小加力主港交所发起30年来意义最深远的制度改革。当时,也有很多声音反对改革,担心引入不同投票权架构会损害普通投资者利益。甚至有言论说李小加是为个别公司开绿灯,攻击他在谋私利。为此,李小加再次当起前锋,冲在争议的最前沿,协调各方意见。他还写了一篇5 000多字的文章,以传统先生、创新先生、大基金先生、小散户女士等9个身份指代不同的立场,深入浅出地分析改革利弊。

2018年,港交所改革上市制度,开始接收新经济公司上市申请,允许同股不同权类型公司、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登陆港股。2019年,港交所迎来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并吸引美团、小米等明星企业纷至沓来。

李小加执掌港交所10年来,港交所上市公司数量及总市值都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2月6日,港股上市公司总数为2 524家,总市值超过45万亿港元。10年里五度获得全球IPO年度募资冠军,港交所自身的市值也从2010年的1 900亿港元增长至2020年12月的4 893亿港元。

时间的每一道折痕里,李小加都是那个坚定的变革前锋,扎实地推动港交所自我革命。这些被他比作“连水、换鱼、跨界、改制”的大胆尝试背后,是他敢于做梦、勇于冲锋、一直滚烫的理想主义。

“曾几何时,我也在做着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李小加说,作为一个祖籍东北,生于北京,长在甘肃,学在厦门和美国的人,他一直都在“漂流”,也不断向高处攀登,用理想来锚定自己。

曾经,李小加是并不富裕的石油钻井工人。一次培训后,他经过中山大学,那些戴着校徽的大学生在校园张扬青春的画面,就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经过努力,他如愿进入厦门大学学习英语专业。

毕业后,李小加成为一名记者。无比向往外面世界的他,没多久就因为一篇出色的关于足球黑哨的报道,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但签证被拒3次的波折,让他备感绝望与无助 ;到了美国,一穷二白的他,常常梦想有一天可以随便走进麦当劳,鸡翅汉堡随便点。也期待换掉那辆破旧的二手汽车,免去常常抛锚、天天维修的困扰……

在这些细微的、闪光的梦想驱动下,李小加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从一名律师,一路做到美银美林中国区总裁、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2010年,他进入港交所,成为中国金融业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之一。

“我的人生里都是好机会,我只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事情,每次都努力挑战自己的人生边界,凭感觉走到今天。”

李小加的话语中,透露着一位智者的豁达。曾经面对那么多困难、争议和挑战,李小加从未怨天尤人,而是用一种“抓住好机会”的智慧,积累拼搏的力量,寻求前行的坦荡。

时代激变,今天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创业者越来越谨小慎微。这样的背景下,李小加这份轻盈感与通透豁达的智慧十分珍贵。创办滴灌通后,李小加的状态更加松弛,更加自在,就像有源源不断的新鲜活水流经身体。


2

闯入金融无人区

李小加和东英金融前总裁张高波是非常好的朋友,两个人在香港的家相隔不远,从一个人家的阳台望出去,就能看到对方。

李小加在港交所任职时,就时常约张高波出来运动、聊天,碰撞思想。“高波也是很具有想象力、极富好奇心、具有宏观思维的人。我们总能同频共振,一起聊宏观全局,研究大板块的基础原理。”李小加很欣赏张高波,他每一次的奇思妙想,张高波都会认真对待,理性评估,给出合理化建议。

2019年的一天,李小加还是和往常一样,约张高波出门爬山。伴着山风,李小加和他聊起最近最触动他的事。

当时,港交所完成改革,一批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公司相继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李小加每天都在同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深入交流,也不停地翻看招股书,了解美团、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情况。

技术造就商业奇迹。李小加惊讶地发现,过去 1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独特景象,让数字经济蔓延到了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这些技术完成了线下经济的线上投射——一个扫码枪、二维码,就可以连缀出无数小店的真实世界,线下门店被网络彻底连接起来,针脚细密。

数字化金融对毛细血管的高效渗透和连接,让李小加有个朦胧的预感: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吃喝拉撒”的需求,这么多样化的生意,正在酝酿一次重塑的机会。因为还没想到具体的切入点,李小加想听听张高波的想法。

于是,这两位传统金融业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一边慢悠悠往前走,一边从金融的基本逻辑出发,研究小门店被数字化“毛细血管”打通后的商业想象。

500

▲李小加

李小加回忆,这场交谈中,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一点点触及了问题的本质。就像抓住空中稍纵即逝的灵感闪电,那些原本注定消散在虚空中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凝聚成滴灌通最初的构想。

在此之前,李小加也曾暗暗思考港交所下一步的变革方向。他在港交所《战略规划 2019-2021》中明确提出3大主题: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在他的构想中,港交所应该能借助自己的公信力和交易中心的优势,自上而下地将数据资产化。

“但尝试不是很成功”,李小加说。他发现,港交所这种庞然大物,有着深刻的路径依赖,他更适合在大市场的“大江大河”中赚钱,从小微企业这种非标、复杂的业务上赚钱,大金融机构没有太强的动力,两者的DNA不符。

李小加相信,中国大地上被串联起来的门店,那些涌动的数据,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变革势能。他转而去研究在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下,金融行业如何“向实而生”,如何与小微经济同频共振,如何用更低成本的资金规模化触达线下门店,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这些问题,关系着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好的金融。李小加无疑是这些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

“长期站在中心市场从上俯瞰金融场域,我清晰地知晓每个金融参与者的需求和能力。”李小加分析,传统金融的内核和原理决定了这是个无比昂贵的系统,它是精英主义的,是小微企业无力承担的。所以,小微经济一直是大部分传统金融的“无人区”。

就此,李小加提出了他的“金融三角”基础原理:金融,实际上就是交易双方对金钱与收益在时空维度的利益互换。这需要金融市场回答3件事 :第一,如何定义交易的产品,到底是股票还是债券?第二,如何给这个产品合适的定价?这需要专业人士的评估、计算。第三,买了以后将来这些钱能不能回得来?这需要交易过程中有充分的保障机制,如证券交易所、托管银行、清算所等等。这三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大量华尔街专业人员参与和监管机构的背书才能完成。

“这就像IBM的第一代计算机,有两三个屋子那么大,运转起来非昂贵”,李小加说,正因如此,传统金融喜欢服务大企业,也只有大公司才能支撑得起如此庞大的金融负担。这就是全世界至今也仅有一两万家上市公司的原因。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他们几乎只能用信贷产品融资,资金通常来源于银行。但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信息也不透明,投资风险高,单体投资价值不大。所以小微经济是被传统金融排斥的,是失语的。

高举高打的融资、信贷等“热钱”,总褒奖跑得最快的,拒斥动作缓慢的,在这场残酷的丛林竞争中,往往巨头赢者通吃,“小微”出局。这些小门店,小生意就是大金融的“结构性弃民”。

李小加心里清楚,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单元,他们没有“弹药”的补给,这并不合理。对于大国金融而言,不能仅仅关注独角兽、新巨头,一个个门店旺盛的生命力,那些粗粝的精气神,那些困窘与活力,是经济的基本盘,饱含生活的希望。

所以,他也在期待找到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以全国市场的数字化为背景,用系统性投资的规模效益,解决门店的痛点。这是个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对李小加充满挑战,也更加刺激。

李小加的逻辑还是出自那套“三角理论”。传统金融的产品打造、定价和交收都由专业人士负责,这些昂贵的人力和组织抬高了融资成本。但今天,市面上随处可见的付款码、扫码枪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它们经由一定的算法模型,同样也能支撑起那套金融三角。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比便宜!

只要顺着网线找到他们,就能调取既往的交易流水计算成本、利润率、回本周期、业务稳定程度等最核心的数据,再通过接入收款平台,时时按比例抽取一小部分交易流水,就能及时清算,一点点收回资金。

如此一来,这个模型不就是专门为小微经济量身打造的金融系统吗?

对于这个构想,李小加和张高波很兴奋。经过缜密的推理,他们认为这能够满足大规模复制扩张的要求。2021年,由李小加和张高波联合发起的项目“滴灌通”正式成立。

500

起名“滴灌通”,是李小加的主意。以色列国土面积狭小,逾6成为沙漠和旱地,年均降水很少。可他们不仅实现了淡水资源自给自足,还与邻国达成了水资源出口协议。能做到这些,精准灌溉系统功不可没。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水和肥能精准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将每一滴水都用到实处。

李小加也想用滴灌技术连接海外资本和中国的小微门店,投出无数种街头巷尾的众声喧哗,将澎湃的金融“瀑布”注入这些“毛细血管”,积聚势能日夜流淌,发出激越的轰鸣。

这是李小加为滴灌通设计的基本业务模型:假设开一个门店需要投资100万元,创业者出资50万元,滴灌通负责投资另外的50%。滴灌通投入的这50万元不是创业者欠下的债务,也不占这家门店的股份,只是双方签订的一份合作协议。创业者只需要和滴灌通约定好分成比例,并接入滴灌通的业务系统,就能将每天的经营流水实时抽出一笔现金流,回到滴灌通的资金池,供滴灌通收回投资,并适当盈利。

这种投资的优势在于,与债务相比,滴灌通承担投资风险,即便门店经营失败也无需还本付息,与经营者“同甘共苦”;与传统股权相比,滴灌通不是永久性股权摊薄,只按事先约定的比例和节奏“分红”。李小加认为,相较而言,它是以门店为业态主体的品牌商和连锁店扩张时的最佳增长资本。

为了让投资更高效地落地,滴灌通没有直接投资零散的单个门店,而是通过精选连锁品牌方等节点企业触达优质小微实体。他们离小微企业最近,具备和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互联互通能力,也能及时抓取小微门店的每一笔收入分成。

“单个门店没有投资价值,但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投资价值。”李小加说,滴灌通将投资的地域、行业分散开,降低企业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小额、多批次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

以往,李小加的视线中满是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大宗商品,高大上、专而精。而今,他调整了眼睛的景深,复杂多维的小微门店场景扑面而来。

按照李小加的规划,明年,滴灌通投资的门店数将过万,2年内实现100亿元、10年内达到万亿元级的投资目标。

几十年来,李小加都在为“通”努力。“通”的首字母是“T”,一横一竖。在港交所,李小加的努力是那一“横”,横向疏通基础平台,联通中外市场 ;而在滴灌通,李小加更执着于“竖”的那一部分,力求将金融上层空转、淤塞的水疏导到最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和门店,用巨大的数字化系统,将传统金融的两个世界击穿、打透。

在这场关注、扶持、依赖小微企业的潮流中,李小加是顺时而动者,也是推波助澜者。在这些反复打磨、迭代的过程中,滴灌通延伸自己的触角,不断深入各行各业的角落中,以一种更加柔软的方式参与中国经济增长,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

3

小微投资的范式变革

2022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小加进京开完“两会”后,特意在内地待了3个月。这3个月里,李小加每天都在忙着考察街头巷尾的门店,和不同的创业者沟通,试图总结出小生意的逻辑。

他和滴灌通团队随着人群奔波,仔细观察一家家餐厅、饮品店、健身房如何迎来送往,如何投资、盈利,目光始终落在门店的经营百态,询问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难处、学习他们的经营秘诀。

这些经历,仿佛是对传统金融工作者的一次再教育。李小加突然发现,他搞了一辈子金融,却从这些小店里学到了老百姓做生意的本质。

最让李小加感慨的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解决居民生活需要方面贡献这么大,却时常为资金紧张发愁。“传统金融里,这么多钱泛滥在顶上,我们搞金融的人不把它给“通”下来,真是白活一辈子!”小微经济深厚的韧性和价值,让李小加罕见地动情。

投身复杂、混沌又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扎根在烟火中,是李小加不悔的选择。

500

▲李小加


今年,李小加去一家专门提供洗头服务的新业态体验了一次“只洗头、不理发”的服务。这是滴灌通成立后第一批投资的业态。这个项目的所有投资决策和落地执行都由团队成员完成,李小加没有参与。这也是滴灌通的投资特点:数字化、快决策,依赖数据而非某个人。

他还去参观了一家滴灌通参与投资的连锁血液透析中心。看着门诊里来来往往的病患和忙碌的医护人员,李小加很感动。“我搞金融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我自己活得有意思,我活得有意义,我真的和实体连在一起了!”

通过密集的考察,李小加坚信,如果这门投资能不断按规划发展,就一定能做大。如果能做大,还能做长时间持续发展,这门生意就可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生意。

但在滴灌通起步阶段的募资过程中,因为市场上少有人看好这项业务,李小加总是碰一鼻子灰。第一次听到滴灌通的人,无论有没有金融常识,第一反应大概率是“这不靠谱吧”!

李小加说,越是做传统金融的人,越不太容易理解或相信滴灌通的模式。在他们固有的观念中,下意识地会认为“没有银行怎么行”“没有股权登记怎么保障权益”?可拿着这种认知去套滴灌通,永远都不会理解它去中心化的逻辑。

“小加是不是在象牙塔待太久了,不知道江湖的险恶了?”“小微金融、普惠金融太多人做了,有真正做起来的吗?”“小加高大上的交易所风格,小微融资这种事肯定做不了……”

质疑声中,即便是很多钦佩李小加能力的人,也开始带上看热闹的心态围观,试图见证一个理想主义者灰头土脸的结局,或验证自己关于“小微金融不能碰”的结论。

很多滴灌通员工曾想象的状况并未出现——凭借“李小加”3个字的影响力,滴灌通振臂一呼,就会有应者云集的激动场景。可以说,李小加用数十年的金融资历、信用和影响力做抵押,去担保一个说出来时还会被人质疑的梦想。

但李小加并不意外。这有点像球场外的倒彩,他不能不让人表达,只有通过实打实的努力和业绩,让更多人理解、接受。

这又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就像是他所亲历的每一次变革。他既要和决策者建言,又要面对投资人的迷惘和质疑,又要耐心劝服创业者相信,这背后是下一场金融革命。但李小加似乎很享受这件事,每天连轴转地募资,参加演讲,接受访问。

500

▲李小加

托马斯·库恩曾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出的“范式”概念,科技的进步往往意味着看待、理解、认知世界的范式突破。在李小加看来,滴灌通诞生的原理亦然。“这个国家的经济肌理中,整个支付、数据的系统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我就是个重新梳理和组接的角色。”这并非科技上的突破,而是认知范式的跃迁。

在这部“神话”中,马上认知滴灌通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容易。但即便是那些持有谨慎与怀疑论调的人也不可否认,没有人能控制时代的潮汐,最复杂的门店行业,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正逐渐从细微之处脱胎换骨。

4

让细流汇成江海

李小加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巨大的白板。

每天,他都会站在白板前展开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信手在白板上写写画画,漫无边际。这些想象留下的风暴和设问,张高波会凭借对细节的惊人把控能力,负责论证、细化并落地执行。

滴灌通践行着一种平等、高效的文化。通过营造去层级化的组织和自由的氛围,给年轻人更多创新的空间,用包容共生的结构容纳更多创新因子。公司里,李小加、张高波与大家是平等的。

他将滴灌通内部称为“臭皮匠公社”,就是所有人一起,迭代完善滴灌通的投资模型,让数字化系统帮助企业运转,提高效率。

李小加甚至不肯用“管”这个字,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传统金融的价值观。

“拆”,是李小加信仰的工作方法论。他要求团队先把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去伪存真,把真正的问题挖出来,找到解决办法,形成小的方案模块,然后将相关模块重组,形成新的系统解决方案。

“只要能再拆就继续拆细,拆到极致的时候,金融就一定会通。”

他相信,这个系统性的投资全流程拆解重组完成后,庞大的机构就能够自主运转。从接触客户开始,一直到投资完成、投后跟进,20个大的步骤和上百个解决模块会像齿轮一样协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如今,滴灌通完成一笔投资的时长,已经从年初的几个月,缩短到最快十几天。为大规模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为了检验效率提升的效果,滴灌通对每一笔投资,都建立了项目档案,记录下每一个决策动作的细节。包括合同谈判的耗时,每一个环节的依据等。滴灌通未来会飞速扩张,加速开店,但员工不会快速扩张。滴灌通理想的目标人店比达到 1 :1 000,即一个员工每年可以投资1 000个门店。

从“1”到“100”的开拓与创造,必须找到最有效率的复制路径,解决效率问题,规模问题才能解决,成本才能够降下来。继而围绕基础投资模型无限衍生,快速铺开。滴灌通不会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纠结于某一个门店的损益计算上,不能让工作人员与企业的沟通成本太高。

因为滴灌通天生为规模经济而生,“大数法则”永远是最关键的定律。滴灌通的安全感,也正来自于对现金流的掌控,来自于对数据模型的信任。 

这有点儿像小学的数学题。滴灌通是个巨大的水池,一个低处的水龙头往外泄水,另一个高处的水龙头同时往里灌水,水池里的水量会如何变化?

李小加的答案简单清晰。在滴灌通的投资版图中,将会有十万量级的门店。这些资金通过每一笔真实的交易回流,也会以更精准的方式再次“撒”出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依靠这么一个池子,滴灌通将深刻改写小微企业投资的底层逻辑。

滴灌通的愿景是“成为小微经济的华尔街”。这句话接通现实,也挂满想象的露珠。

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微门店经营者选择与滴灌通合作,用这些相对低成本的资金支撑门店扩张的梦想。当这些细流汇成江海,无数个体的身影重叠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洪流。

李小加很欣慰。这些创业者认真经营,努力让小日子变得更好,用微小而坚定的行动抵达梦想与坚守,稀释焦虑与不安。在他们奋斗与努力的路上,滴灌通的资金成为有温度的赋能者与陪伴者,让他们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

点击「锐公司 ID:shangjiezz」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