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么激动,但为什么就是缺乏行动?

文 | 李栩然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500

01 

周末的时候,清理家里的东西。

看到了大学时用的电脑,插上电试了试,居然能打开。

于是,又忍不住回味了下大学时曾为之心动的好文章。

这些文章大都和成长有关,如何战胜拖延症、如何学英语、如何调整情绪、与人相处的小技巧……

说实话,无论是现在知乎上点赞过万的回答、微信里阅读十万的文章,甚至我自己写的东西。

里面的很多核心内容,早在很多年前的人人网、开心网、贴吧、博客时代,就已经有无数人写过,也有无数人看过,分享过,收藏过。

然而,世界还是同样的世界,人生还是一样的人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什么也没有改变。

 

高二的时候,李阳带着他的疯狂英语来到了我们学校。

全校师生被集中起来一起听李阳和他的团队讲奋斗经历,放煽情的音乐,一起感恩父母,一起愧疚于自己“不好好学(英语)”。

全校至少有80%的人当场痛哭流涕,有些人激动得恨不得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

这场疯狂的“售卖”结束后,很多人还长久地沉浸在那种要改变世界、改变命运,要感恩父母、报答师长,要向过去堕落、迷茫的人生彻底决裂的激昂情绪中,课上课下都在疯狂学英语。

据我观察,这个“长久的时间”大概持续了一两天。

最长的大概也就一个月。

全班40多名学生,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

 

02 

和高中我那帮痛哭流涕的同学们一样。

大学里,我也曾被那些或鸡汤或鸡血的文章所打动。

深夜里,热血沸腾。

想象着从明天起我就要早起,我要到图书馆上自习,我要开始学英语,我要每天锻炼身体。

可悲的是,往往第二天早上就一觉不起。

在大学毕业都好多年以后,当我再回溯那段时光。最后悔的事情大概就是8个字:

想的太多,做得太少。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想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

小时候,我坐在山上放羊,躺在野草坡上,能望着蓝天、远山想一天。

在现实里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耗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脑子里只要动动念头就好了。

往往深夜里想到热泪盈眶,起床没多久就变得麻木不仁。

我把这种模式称为“大脑按摩”。

就像按摩身体的某些部位会让身体很放松、很舒服一样,通过文章、音乐和幻想,刺激到了大脑的某个区域,也能让脑子感到很舒服,很喜欢,欲罢不能。

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了启发和激励,在那一刻总能感到力量无穷,就是因为脑子里的某些区域被“按摩”到了。

但也仅此而已。

这就是我想说的,绝大多数人喜欢看的东西,要么是立竿见影的“武林秘籍”,要么就是这种看过之后觉得很受激励和启发的“按摩”。

你只想要体验李寻欢和傅红雪刀光一闪的爽,却绝受不了他们十多年里默默练刀的痛苦和磨练。

其浅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案,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曾经写过——年轻的时候做点什么,才能让今后受益终身

但深层次的东西,我一直没有机会讲出来。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激励人心的好文章,有时候甚至被激励到感动落泪,最终却只坚持了那么几天?

 

03 

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冰山模型”理论。

500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就像冰山一样,我们只能看到他表面上行为——也就是冰山上的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她的理论原本是用来进行心理治疗,透过一个人的行为去查探其内心深处真正的自我。

但在我看来,这个理论还有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角度。

既然造成人外在行为的原因,越往深层次挖掘,越重要、越根本;反过来看,要想真正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只是影响到浅层次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深层次的改变。

而我们看过的文章,被激励被感动,影响到的绝大部分都只是“感受”这个层面,在这个层面里,我们有了激动、高兴、感动等情绪。

但仅仅只是这个层面影响下产生的行动,往往并不持久、也不坚定。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激动过后,努力一把就完事了。

你要想让自己的行动更持久,需要的是继续往深层次去改变:产生动机,形成观点,发掘意义,直至变成自己的信仰。

这有点像诺兰的《盗梦空间》,越往下层意识去改变,行动的意志才会越坚定,持续的能量才会越充足。

 

04 

我在微信里写下过很多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章。

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看了很多那个时代的资料。

很多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受革命的氛围所感染,怀着一腔热血,一激动就参加了革命。

毛泽东参加革命时,或许也有过那么的“一激动”;但他能坚持下来,绝对不是只靠那么“一激动”。

他是在激动之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分析、研究,反复地求索后,最终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

那些只有“一激动”的人,很容易就半途而废;一旦受挫很容易悲观失望,怀疑“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甚至不声不响地自己跑掉了。

金一南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也就是说一半以上都已半路放弃。

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而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

井冈山时期,当有人怀疑“红旗能还能打多久”的时候,毛泽东果断站出来予以了坚决的回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靠的不是一腔热血,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

抗战时期,有人质疑中国会速亡,还是毛泽东站出来进行了大声回答。

回答的内容,就是那篇思想惊世骇俗、语言朴实无华的《论持久战》。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认真看过这篇名气很大,但读起来像论文的文章。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之所以那么振奋人心,不在于他的论调有多积极,他的结论有多光明,而在于——他说的很有道理。

毛泽东,是在对世情国情军情进行深入分析后,写下的这篇文章。

他的所有坚持,所有乐观,所有的革命行动,不是源于浅层次的某种情绪,而是认真思考,逻辑缜密地层层推进后的产物。

据说,蒋介石当年看了这篇文章既气急败坏又寝食难安——因为他虽然也很会煽动人心,但这样深思熟虑的文章他写不出来。

 

05 

能坚持很久的、真正的改变,一定要深深地发自内心。

先有理念,产生动机,再然后激发情绪,于是有了行动。

每一次看完一篇好的文章,学到什么独特的“法则”和“技巧”,被什么经历所深深打动,都不要只满足于“大脑按摩”。

你需要的不是一次激励后的应激行为,而是有意识地去选择你的行为和反应。

你可以用他们来获得初始的力量,但你将要面对的却是艰辛的付出和漫长的岁月。

相信我,你的激动管不了你一个月的行动。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5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最新热文:

1. 《流浪地球》里最细思极恐的情节:我们仰望星空,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

2. 咪蒙:没有什么能让我泪流满面,除了热点、金钱、性、暴力

3. 真正的捷径,都需要你孤独地翻山越岭

4. 如何像拥有性冲动一样,拥有自我改变的冲动?

微信关注“栩先生”,可以在菜单栏可以直接读我的更多全网热文,和关于毛主席的精品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