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名字的区别
拼音文字除了字库无限膨胀和表述啰嗦的弊端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重名的人特别多。
人名的作用主要是起辩识作用,因而服从一定的规律,比如要便于发音、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要容易识别,不能太过复杂;最好还能有不错的寓意,叫起来容易产生美好的联想……而拼音文字总共就二十多个字母,能够符合上述要求的排列组合就那么几个,从而使可选的欧美人名变得十分有限,重复就不可避免。
平民百姓也就罢了,大不了加个限定语,河边的老威廉、捡破烂的小约翰、胖乔治、瘦玛丽……如此等等。
要命的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比如历任国王,也都大量重名。英格兰历史上有八位亨利国王、六位乔治国王、八位爱德华国王;法国历史上有五位亨利国王、十位查理国王、六位腓力国王和十九位路易国王;西班牙历史上有六位费利佩国王,四位卡洛斯国王,十三位阿方索国王;葡萄牙历史上有六位阿方索国王、六位若昂国王;挪威历史上有十五位卡尔国王,七位哈康国王……中国人在看西方历史的时候,首先要过的就是人名关,大多数人没看几页,就被人名给绕晕了。
而且这些重名的国王或者女皇,有很多并没有什么传承关系,比如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本来就不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至于血缘关系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都叫伊丽莎白,原因嘛,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乐意”。
北京人通常用“路易了”,来形容一个人犯傻了。一开始我也只是意会这个词的含义,后来一想,也不无道理。如果中国人把汉朝29位刘氏皇帝统称为刘邦一世,刘邦二世……刘邦二十九世,确实是有点……路易。
从人名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表意文字的表达力不是拼音文字所能比拟的,六千多常用汉字有足够多的组合空间。即使偶尔出现重名现象,也是出于偶然,是在互不知情状态下的巧合。毕竟,在中国,懂得为尊者讳的道理,不会在名字上出现“路易”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