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三个错误

联想的错误,在于没有脱离实际,拒绝去做力所不及的,举国之力都难以突破的芯片。

联想的错误,在于按照国家政策改制,做大了企业,没有像同行那样,做成渣。

联想的错误,在于做到了电脑整机的世界第一,让人以为,这是个仅靠组装就容易成功的行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国内只要有行业在世界做好,这行业就会被欧美称为落后行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竞争太激烈,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死掉那么多电脑品牌,著名不著名的一大堆。能从弱小做到世界第一,说联想是这个行业最成功的企业,并不为过。

联想第一了,于是整机电脑也成了没技术含量的行业。但在当年国内电脑做不好的时候,这可是高技术行业。长城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电脑企业,联想都不是。

现在联想合肥的工厂,在持续的技术改进中,做成了行业最好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而目前联想的营收,大部分都是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打赢的。到现在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也只有联想一家。

长城同方紫光方正,也曾有扶持,也曾有名声,也曾壮志豪情,如今已经没什么市场影响力了。甚至国内那些同创七喜等其它电脑品牌,都因为做得差,完蛋了。如果看企业资产的运营流失,更没法看。

那时代的明星企业纷纷沉寂,这时代的来者可说的也只有华为小米。

小米做笔记本也曾被市场寄予厚望,这么多年过去了,宣传上没输过,真对比起来,至今产品的竞争力还是逊色不少,没有继承手机性价比起家大杀四方的本事。而发展中途出现的低潮停滞,差点让人以为笔记本要被放弃。

消费者幸运的是,小米还没有在电脑开机上像电视一样放广告,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放。

华为在通信行业从后起之秀到王者,手机芯片研发也几乎全靠通信盈利的长期输血投入,才不断迭代迎来飞跃,却终因产业链的代工一环被卡受阻。

华为在所进入的各个行业,往往都能展现不同凡响的市场竞争力。进入电脑行业后,在笔记本交互体验上作出了亮点,使产品有了差异化竞争点,只是配置刀法精准,性价比差些。如果对价格不敏感,买旗舰还可以。如果做生产力工具,比小黑还有一些差距。

联想作为行业的冠军,在国内被喷的体无完肤。按道理,这么一家企业的产品,应该卖不好。可奇怪的是,联想在国内个人消费市场上也是卖的最好的,消费者真花钱的时候,产品竞争力还是重要的选择要素。

联想如果有错,那首先就是主业做的太好了。映衬成辱,凭什么同期国内其它家做不好,走不出国门,就你能行。要是和国内其它同行一样做的不好,没什么影响力,就算企业做垮,资产流来流去流没,也没什么关注,没什么骂声。

而在经历二十多年不绝的批判后,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芯片产业链的整体突破有多难,需要举国之力攻坚,任何一环的缺少都不行。

不同于通信手机行业的数次激烈变革带来的机遇,软硬件生态都高度封闭集中的民用消费电脑芯片,这个市场的芯片突破,更是难中之难,只能是国家突破。这不是哪一家企业能完成的。

国内真正具备自主可控,有市场突破意义的芯片,只有主攻超算芯片的申威。神威太湖之光是国内超算行业里程碑的突破。

国内其它主要的芯片商里,无论是X86架构的兆芯海光,还是自称全自研的龙芯,都是在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基金扶持以及政策内购下发展起来的。

目前和未来很长时间,作用就是公共事业的事务安全可用,而不是好用。

只靠扶持内购,没有足够的动力,没有市场的竞争淘汰选择,看起来活的还好,纸面的数据和宣传进步也好,口号和旗帜也好,就是产品的能力一直让人看不到可以追上赶超的趋势,想在民用市场竞争,希望渺茫。

就算国内最终解决了芯片生产问题,未来能实现市场和生态突破的,未必是这几家。

中国想真正实现民用消费芯片的市场自主可竞争,还需要软硬件生态的一体规划发展,来创造行业市场的前景空间,吸引市场投资和竞争。

就像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玩家的加入和快速发展,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对整体市场的刺激和加速,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务实的企业,都应该是对自身生死负责,不盲从外界的褒贬去发展。

联想这样一家密集制造的企业,过去现在,人力财力,软件硬件,都没那个能力去攻克芯片关,更没法实现生态突破。

不负责任的接下这个活,早早就会死在市场上。或者一直靠国家补贴和政策内购勉强活着,更不可能走出国门去世界市场竞争。

过去的联想集团,完成了硬件整机的市场成就,如今的新的发展战略,正从传统的硬件厂商向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商的角色转变,其中没有芯片,这是实事求是的选择。

联想的历史,高光低潮,神坛地狱,没有离开过争议和批判,

八十年代中后期,中科院经费困难,大量人员工作闲置。而旧体制下的科研体系,国家不富裕,花费了大量科研经费,成果却基本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很难产业转化推广。

改革也是自此开始,从试行社会合作技术开发推广,到讨论脱离学院式,学习硅谷模式。直到一院两制,倡导员工下海办企业。

等到国家减拨科研事业费并计划逐步取消的文件出台,中科院只能选择要么办企业养活自己,要么遣散。于是几百家院办企业纷纷出炉,这是不得已的热潮。

后来各家院办企业相继引发的各种争议和反对,比今天对联想要打要杀的声音,只多不少。

如今的联想是上市公司,它的业务分化,人员职务,业绩薪酬,公开清楚。有些主流的批判,很多明明错误,却依然有大量拥趸。

最简单一条,说联想集团没什么利润,还给柳传志发高薪。其实柳传志已经从联想集团退休,人家拿的是联想控股的薪酬,其中不仅是薪酬还包括在联想控股的一次总额退休金。联想控股的股东没反对,这么多非股东,为什么这么激动。上市公司要是连这么点自主权也没有,那才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只是很多批判的人,有些是根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有些是不了解装了解,有些是虽然了解却装糊涂,大多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和联想同期的院办企业,如今大多都没了。联想还能成功,而且是走出国门竞争,已经是当初几乎无人能预料的好结果。

至于骂联想资产流失的,应该去看看当年不同阶段国家出台的几个政策,想质疑,首先应该去质疑国家政策和中科院以及后来的国科控股。

成功的企业相似而不同,失败的企业不同而相似。

联想和华为,是国内国际化市场竞争最成功的两家企业,也是国内企业管理探索改革中的两个范例。

都有一个核心的创始人,但股份都不多。联想那一批员工的股份来自国家股份制试点中,用多年积累没分配的分红购买了35%的股份。

华为员工持股没有历史包袱,所以改革更彻底。华为的不上市,轮值董事会和员工持股,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一直是国内业界重点研究的对象。

都基本解决了接班的问题。柳传志把联想分拆出了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交给了杨元庆和郭为,自己从联想集团退休去联想控股专注投资。后来联想集团又设立联想创投,专注集团自身相关技术的风投。

都在各自专注的主业上有最好的成绩,联想集团的成就在电脑整机和超算上,华为则在通信崛起成王,又继续做大了手机,现在还介入电车。

反例如北大方正和江苏春兰

北大方正那么好的起点和发展,最终被动荡的管理层和混乱的资本运营搞坏,只能破产重组。

春兰则在多元化的雄心中,拖垮了多年第一的空调主业,曾经的明星企业,基本濒死。

联想的错误,究竟是不是错误?

更多考问的不应该是联想,而是映射出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的文化发展中,曾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困惑,曾遇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面临着什么样的或明或暗的艰难险阻。

李宁汉城失利被寄刀片,刘翔伤退被谩骂攻击。

我们的文化里,应该有的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不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年广九的遭遇已经久远,张文中的遭遇解决还没几年。

我们的发展里,应该有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众口铄金道德审判。

中国始终需要警醒,越是国家发展,越是经济发展,越需要法治规范。

归罪整人,不依法而行,扣帽子贴标签就可以打倒人的时代,不应该重来。

在改开四十多年后,希望类似的遭遇,不要再出现。

---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