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星体红移到量子纠缠:宇宙非平坦的直接证据(上)
提要:类星体红移是一个比银河系年轻几十亿年的星系中恒星的光幅射到地球后发生的现象,由于比银河系年轻几十亿年的星系中恒星创造的空间结构较实,因此它的光速较慢,这样当类星体的光子到达地球时,由于光速变快了,则类星体的光子波长变短了。
设想在类星体的几亿光年另一端存在一个一模一样地球,如果类星体的2个光子一个到达地球,另一个到达另一端的地球;虽然2个光子相距数亿光年,显然我们通过地球上这个光子的红移测量即可知道到达另一端地球上的光子红移值变化。
如果改变空间环境则光子红移也会瞬间发生变化。
这里要注意的是,光子只是红移性质在同样空间环境中发生同样的变化,其实2个光子之间并没有进行任何交流,更没有发生瞬移。
那么这种物理性质有没有实用价值呢?
设想在高纯度和高空间实度中透明晶体内激发出完全相干的非热幅射光子,由于这些光子是从高空间实度中产生的;这样它们的性质(频率,波长,偏振等)和非空间实度中产生的光子性质(频率,波长,偏振等)是有区别的。在不同的空间度中(环境中),光子性质(频率,波长,偏振等)是不同的,但在相同的空间度中(环境中),光子性质(频率,波长,偏振等)是相同的。 因些这些高空间实度中产生的光子可以产生超远距离的瞬间纠缠,故所谓超远距离的瞬间纠缠的光子之间并没有任何交流和位移。
打个比方我们把高空间实度中产生的高相干光子分发超远两处,然后观测光子在某个空间环境中的变化,然后把这个空间环境或产生这个空间环境主要元素传给对方,那么对方即可以通过空间环境变化知道这个光子的运动路径。
但这里的光子纠缠只是性质上的纠缠,由于高空间实度中产生的高相干光子在同样空间环境中其性质(频率,波长,偏振等)是相同的;这和光子之间的距离没有关系,更不是高相干光子发生了所谓的瞬间位移。
一:类星体红移一直被认为是星体离我们远去的过程,只是由于科学家认为多普勒效应是红移的唯一原因,然而产生红移仅仅只会是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吗?科学家己发现至少九个象类星体PSO J006.1240+39.2219一样红移超过6.5的类星体?
类星体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 的像,但它的光谱却有巨大红移,它并且能够发射出很强的无线电波。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类星体是以飞快的速度远离我们,所以他会有很大的红移的结果。另外这类天体距离我们都很远,大约在几十亿光年以外,甚至更远,可看上去光学亮度却不弱。
类星体可见光区的辐射功率是普通星系的上百倍,射电功率竟比普通星系大上100万倍。
类星体的发现是上个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之一。1960年,马修斯和桑德奇找到了射电源3C48的光学对应体,看起来它像是一颗恒星。分光观测表明,它的光谱中有许多宽而强的发射线,当时未能证认出这些谱线。1963年,射电源3C273被证认为一个13星等的类似恒星的天体。M.施米特发现它的光谱与3C48的光谱很类似,并且成功地证认了3C273的谱线。结果表明,它们是地球上熟知的一些元素产生的发射线,但其红移很大,达0.158。3C48的谱线也得到了证认,红移更大,达0.367。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一批性质类似3C48和3C273的射电源。它们在照相底片上都呈类似恒星的像,因此被称为类星射电源。光学观测表明,类星射电源的紫外辐射非常强。
后来发现一些光学性质类似于3C48和 3C273的天体,但它们并不发出射电辐射。这种天体称为蓝星体。类星射电源和蓝星体被统称为类星体。到1979年已发现了1000多个类星体,其中类星射电源约300多个。
这里类星体有五个显著性质:
1:光谱却有巨大红移。
2:类星射电源发出强烈的非热射电辐射。类星射电源的射电辐射也经常变化。观测还发现有几个双源型类星射电源的两子源,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分离。光学辐射和射电辐射的变化没有周期性。
3:类星体一般都有光变,时标为几年。少数类星体光变很剧烈,时标为几个月或几天。从光变时标可以估计出类星体发出光学辐射的区域的大小(几光日至几光年)。
4:类星体光谱中有许多强而宽的发射线,包括容许谱线和禁线。最经常出现的是氢、氧、碳、镁等元素的谱线,氦线非常弱或者不出现,这只能用氦的低丰度来解释。
5:近年来的观测表明,有些类星体还发出X射线辐射。
对类星体光谱的多普勒效应解释有许多困惑, 已经发现3C345等几个类星射电源的两致密子源以很高的速度分离。如果类星体位于宇宙学距离,两子源向外膨胀的速度将超过光速,最大的可达光速的10倍。有人认为,类星体并不位于宇宙学距离,这就根本不会出现超光速现象。但是观测发现,有一个射电星系也存在类似的超光速现象,而射电星系无疑位于宇宙学距离。可见这种看法的证据尚不充分。另一种看法认为,超光速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为了不与相对论矛盾,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反映粒子的真实运动,而是某种“假象”,因而是“视”超光速膨胀。目前,已提出好几种模型来解释视超光速现象,但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二:量子纠缠:
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或称量子缠结,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是1935年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一种波,其量子态表达式:其中x1,x2分别代表了两个粒子的坐标,这样一个量子态的基本特征是在任何表象下,它都不可以写成两个子系统的量子态的直积的形式。定义上描述复合系统(具有两个以上的成员系统)之一类特殊的量子态,此量子态无法分解为成员系统各自量子态之张量积(tensor product)。
量子纠缠技术是安全的传输信息的加密技术,与超光速传递信息相关。尽管知道这些粒子之间“交流”的速度很快,但我们目前却无法利用这种联系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传递信息。因此爱因斯坦提出的规则,也即任何信息传递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仍然成立。实际上的纠缠作用并不很远,而且一旦干涉其中的一方,纠缠态就会自动消除。
简单说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相干粒子瞬间相互影响。应当注意的是相干粒子瞬间相互影响的是粒子本身的性质,而并不是粒子瞬间位移;只是科学媒体曲解了量子纠缠中只是量子性质瞬间纠缠相互影响现象,而想当然地认为量粒子瞬间位移。
三:是什么引起了类星体红移呢?真的是多普勒效应引起的吗?
在《宇宙非平坦的间接证据及预测》一文中己指出宇宙空间是有结构无能量,光速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光速是有变化的。而在《星体表面质能转化机制对能量的贡献(恒星的能源来自表面)》一文中己指出恒星能量是表面元素质能转化的贡献。
这是表面元素向天空运动时,元素获得的动能转化成势能被储存,对于大引力的星体,这储能会很大,当元素结构承受不了这个储能,量变到质变,这个储存的势能通过电磁波释放出去,这里储存的势能电磁波幅射是非热幅射的。越远离恒星储存的势能当然更大,故释放的温度也越高。势能转化成恒星的光芒释放后,元素回落星体的能量必须元素本身质能转化来提供。故这里星体表面元素质能转化才是恒星能量真正提供者。
在《宇宙起源新说上集》中一文中己指出星体起源于无,无产生了星体物质和星体空间,其中星体物质是有能量的空间结构,而星体空间是无能量的空间结构;当能量是标量时。有能量的空间结构和无能量的空间结构皆有空间实虚之分,比如物质密度大相对空间实,星体空间越向外越实;在星体成长最初,星体物质的空间量基本等价于星体空间的空间量。
光是一个振荡的空间;虽然行进的方向因为光的运动抵消了行进的方向上的振荡;但这种光的运动速度必须克服这个行进方向上的振动。光速在真空中速度不变,即光速c=波长×频率中我们只要证明波长×频率是不变的即行。
证明如下:一个光子的能量大小多少,取决振荡的频率,即能量E=常数a×频率;,频率越大,能量E越大。
一个光子的能量多少也取决振荡的波长,即能量E=常数b/波长;波长越小,能量E越大。
如果将上两式转换下就是:频率=常数a/能量E,1/波长=常数b/能量E。
将这两式两边相除即是波长×频率=常数a/常数b。
这样如果常数a/常数b不变,那么光速c就是恒定不变的。
光速c和光子本身能量没有关系,但和常数a/常数b有关,而常数a/常数b和星体空间有关。在地球的真空环境中,由于常数a/常数b,故光速不变;但是由于地球物质创造的真空环境越向外越实,虽然这种变化很小很小,但还是通过时间的变化证实光速非常微弱的变化。这一点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时间的微弱变化得以证实,因为如果光速慢一点,时间则延缓一点;反之光速快一点,时间变快一点。
光速的变化只和空间环境有关,在地球的同轨道空间环境中光速是恒定的。
虽然在地球的创造的地球空间中光速变化很小很小,但在太阳系边缘和小行星表面上会观测到光速明显变慢的现象。这一点可以通过观测时间的变化来进行证实。
所以类星体红移并不是退行的结果,由于宇宙中星系产生的时间不同,年轻星系其空间结构较实(相对太阳系),因此它的光速会比太阳系慢,这样它的光幅射到达地球会发生很大的红移。 光速的波长在不同的星体空间会发生协调变化,从空间度大的星体空间到达太阳系,波长小变大,光速慢变快,而红移和波长变化有关。
潜水员在水下看到血是绿色的。
是什么原因呢?目前公认的说法这是错觉。
可是潜水员在水下把红色看成绿色是可以从物理上推导出的,这是发生在大脑外光的物理性质变化,和错觉无关。
这么说吧:如果潜水员在水下看到幅射的波长大小和绿色的波长相近,显然潜水员看见的即是绿色了。
在水中光速是真空中光速3/4左右,我们知道光速是波长与频率乘积。
光子在不同传播媒介中频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不同传播媒介中变化的只能是波长。如果光速降低到3/4左右,则波长变短3/4左右。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的,由于C=波长×频率=常数a/常数b。,,光速C如慢3/4,则波长×频率变短3/4。
由于红色波长是610-750纳米,水中光速是真空中光速3/4左右,因此在水中血的红色波长大约是457-563纳米(610×3/4=457.5,750×3/4=562.5)。
而这个波长应该就是绿色的波长。那么绿色波长是多少呢?
查绿色波长约是492~577纳米,非常完美的符合了计算。
道理是不是很简单呢?
所以,潜水员在水下把血的红色看成绿色只是红光波长物理性质变化而己,潜水员如果人不在水里是不会把血看成绿色的。实际上潜水员观测到蓝移了,而这个蓝移是由海水空间度确定的,伴随着蓝移是光速变慢了。
故在水里,空气,玻璃里激发出非热幅射光子,这些光子到达真空中会观测到很大的多普勒效应红移,而这所谓的多普勒效应红移原理似乎和类星体红移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比银河系年轻很多的恒星,那么这颗恒星的非热幅射一定会有对应的红移;并且这个红移还和恒星表面密度有关,由于恒星的成长伴随重元素向轻元素衰变,且恒星的能源是势能转化的非热幅射,能量是重力贡献的质能转化。
恒星的表面也是从密度大向密变小变化,光变周期从长变短,从几百年到几秒;因此光变周期大的类星体红移值也会变化。
四:元素在自身的空间环境中激发的非热幅射表达的是自身空间环境中对应平衡态,这个对应平衡态表达幅射光子相对元素在自身空间环境中的光速,频率,波长,偏振等,当这个非热幅射到达另一个空间环境时即会发生相应对应平衡协调变化;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非热幅射检测空间环境。如果非热幅射对应平衡协调变化相同,则非热幅射存在空间环境即是相同的。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制备来描述光子变化;相应的我们只要通过对空间环境的制备即可以掌控来自其它空间环境中激发的非热幅射光子,而无需光子之间发生实质上的联系。而这应该也是所谓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成因。因此量子纠缠中量子制备一定是不同空间环境中激发的非热幅射;并且产生这个非热幅射的空间环境空间度越实越好,而量子测量即是空间环境的制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