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爱新觉罗氏历史的资料
一些爱新觉罗氏历史的资料
1、
布库里雍顺最有可能是黑石乡丹南村上岸。
鄂多里是风口之意,从记载的情况看,应该是黑石乡一带新建的小城。当然,布库里雍顺后来一定尽可能的扩展,乌春所说的“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
契丹辽灭渤海国,不可能让渤海国的城市出现兴旺,渤海国的城市或者废弃,或者是契丹辽的官府军队族人占据。布库里雍顺建立的鄂多里和一些小城堡,应该规模不大。金代兴旺的城市,应该是驱逐契丹辽后,原来渤海国城市又兴旺起来的。但是,不太可能是温都部窝谋海姑里甸的小城,因为金代不允许。
牡丹江流域右岸的渤海古城数量多于牡丹江流域左岸的渤海古城数量————关于温都部窝谋海姑里甸宁古塔觉罗树林,都在不繁荣的牡丹江左岸,这是辽代的政治环境决定的。
2、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七十六章 金太祖
围攻窝谋罕城(今吉林敦化额穆镇东南)。
国学大师网关于“窝谋罕城”的解释是:辽建,在今吉林敦化市北黑石乡。《金史·世纪》: 世祖率诸军皆至,“窝谋罕弃城遁去。破其城,尽俘获之,以功差次分赐诸军”。即此。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北额穆镇东南黑石屯村。金为上京路地。
所谓的窝谋罕城在“黑石屯村”是不准确的,黑石古城不可能是鄂多里城。黑石乡有一个“金沟遗址”,却最有可能是鄂多里。
《额穆县志》记载:“实今旧县城北四十里北大秧地,帽儿山下有古城,适合佛纳赫之方隅里至,当即古之鄂多哩···”。这个鄂多里,也许是布库里雍顺建立的一个后方基地。
3、
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
乌春传 乌春曰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 是乌春即胡里改之证 考乌春之境在宁古塔以南越乌纪迤东之地 则胡里改南境接【接:直】 跨今马尔胡里岭 【 即金史把忽岭之音转】 又南则抵大小海兰河与合懒接界矣 其南{疑有误,应该是北}境之西则与窝谋罕接壤 即今俄漠惠是已
《东北舆地释略卷二》
○窝谋罕
窝谋罕 又作窝谋海 按即今俄漠惠 亦作鄂模和 古今译音之转变也 今设额穆县治 地在色齐窝集之东南 与乌春相近 色齐窝集岭即青岭 亦曰乌纪岭 腊醅传云过青岭东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乌春传曰世祖过乌纪岭至窝谋海邨 即窝谋罕也 世纪云窝谋罕弃城遁去 破其城或即额多力城矣 俗名敖东城 腊醅传云窝谋罕以姑里甸兵百有十七人助之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 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 以卸己过 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4、
布库里雍顺的后裔范嗏逃亡,有几种可能。可能是发生在乌春窝谋罕之前,因为乌春只是温都部的一个分支部长,与窝谋罕和夹谷各氏族,已经出现松散的状况。也可能窝谋罕就是这个范嗏。
《太祖实录》:
历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属遂叛。于六月间,将鳌朵里攻破,尽杀其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范嗏,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枯木桩,遂回。于是范嗏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州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故不加害。
——————————————————————
金世祖完颜劾里钵(公元1039-1092年),在攻破窝谋罕城后患病,辽道宗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卒。窝谋罕城被攻破应该是在四月底到五月初。这是清皇室的篡改呢还是史实?
满语萨尔虎或沙儿浒,为民居“隔板”、“碗架”之意。而“浒”之一字,寓意古城在海浪河“水边”。
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曾记载宁古塔六个著名的村屯,分别是觉罗、牡丹、沙兰、旧街、泥浆(密江)、沙儿浒(虎)
宁古村东北25.5公里,海林市海南乡沙虎村,有辽、金萨尔虎古城遗址,从海浪镇到德林石,是姑里甸。
萨尔浒风景名胜区原名大伙房水库风景区,1982年改为萨尔浒风景名胜区。“萨尔浒”是满语,汉译为“木橱”,意思是此山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取之不尽。
清朝记载的萨尔浒就是今界潘山,萨尔浒附近也有温都卫,温都河,是什么来历?是巧合吗?
[鄂漠] 海西女真乌喇部属城,伊尔根觉罗氏、兀札喇氏、纳喇氏世居地,今吉林市东北。
[鄂漠和索罗] 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苏鲁路、俄漠惠。呼伦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佟佳氏、穆佳氏、穆齐氏、索佳氏、扎特黑氏、章佳氏世居地,今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
[鄂莫浑] 建州女真哲陈部、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索佳氏、呼伦觉罗氏、萨克达氏世居地,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
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和社河流域的鄂莫浑(俄漠和)、温都卫、温都河的来历?
《钦定满洲源流考》:
温都卫(旧讹干滩今改正明实录永乐四年与嘉河同置原文作斡滩又讹斡难乃元始兴之地即今鄂嫩河与嘉河逺不相涉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音转而讹为斡滩耳)
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
社河发源于抚顺县后安镇馒首村新开岭西侧,另有西支五龙河发源于夏家村大长沟的大八盘岭。社河全长59公里。
社河旧称“温道河”,《奉天通志》作“温渡河”,又因此河流经东社村西(故地今已被大伙房水库水体淹没,居民全体迁入现东洲区碾盘乡碾盘村),故得名“社河”。昔日在后安镇郑家村、后安村一带河段有漏河,干旱年份水流时隐时现,故这一段又有“干河子”之
赫图阿拉距离社河东支流直线距离46.1公里多一点。宁古塔旧城距离赫图阿拉461.3公里。
挹娄胡里改的三仙女传说的布勒瑚里池和布库哩山
黑河市黑河到逊克县:夏、商、周时期属肃慎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属挹娄辖境。南北朝时期属勿吉辖境。
康熙年间绘制的《盛京通志》记载:“黑龙江城(旧瑷珲城)南七十五里处有薄科里山、东南六十里处有薄和里池”。
乾隆年间绘制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记载:“薄科里山,城南七十五里,薄和力池,城南六十里”。
嘉庆年问重修的《大清一统志》记载:“博和哩山在黑龙江城南七十五里。博尔和哩泊在黑龙江城南六十里”。
清朝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和《布特哈衙门管辖图》中都可以在黑龙江北岸找到这座山和这个湖。
这些史籍都将传说中的布库里山和布勒霍里池标记在江东旧爱辉城南。
从同治光绪的地图就说在新瑷珲城南了。事实上,挹娄胡里改最初完全是在黑龙江北岸,是蒙古人种发展到西伯利亚的后裔。
三仙女传传说反映了祖先在母系社会的记忆,并且开始发展壮大。也反映了挹娄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
班布理与努尔哈赤有着同一位曾祖父——明建州左卫都督福满。福满有6个儿子,班布理的祖父德世库是长子,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四子。班布理与努尔哈赤是堂兄弟,1606年开始,努尔哈赤的这位堂兄弟成为永陵的第一位守陵人。
谱书序言中说明了始祖索尔伙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以地为姓,后世迁至新宾赫图阿拉。详细写明6世祖阿金那穆都第2子7世祖班布里和努尔哈赤的关系。因祖先与努尔哈赤同宗,隶属皇室享“红带子”地位。
清皇室的官方历史,觉尔察氏的族谱,都明确他们远祖的故乡,都是在广义的长白山大地。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氏族原住在长白山之东,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必罕、鄂多理、和陈,由此迁到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此为氏”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民国十八年铅印本)》:“长白山之东,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必罕、鄂多理、和陈,即长白山东边旧城,并谋呼阿喇等处居住”。后来始祖索尔火,率领长子阿喀、次子考巴烟等人,由旧城迁到了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以地名为姓,称觉尔察。
长白山之东——珠尔多河源头,地处长白山北麓张广才山脉老白山(原名老爷岭),海拔高度为1696.2米。地处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自然保护区,西北与黑龙江五常市交界,属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是东北第三高峰,山顶积雪时间长,故称老白山。
觉尔察之地应该是在狭义长白山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爱新觉罗的各个族谱,故意模糊长白山的概念。鄂模惠鄂多里的长白山是今张广才岭老白山,其他的长白山应该是今长白山保护区一带的长白山,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以及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诸多余脉的总称。狭义的长白山是指位于白山市东南部地区,东经127°40'~128°16',北纬41°35'~42°25'之间的地带)。
花脸山——很可能是额穆镇西南6.5公里的宝花山。需要调查考证
卧漠河——鄂模惠河——珠尔多河,也可能是其支流额穆索河,需要调查考证。珠尔多河是牡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张广才岭山脉老爷岭西南,流经额穆镇,在敦化市黑石乡丹南村西北入牡丹江。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1条,其中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威虎河、东北岔河、额穆索河、大石头河、小威虎河。
必罕——宁安市沙兰镇尔站村,清代设必儿汉必拉驿站
鄂多理——敦化市黑石乡的金沟遗址,或是额穆镇北大秧附近的帽儿山古城遗址。
和陈——可能性有几个。①额穆镇桦树林子村背荫砬子古城遗址。②额穆镇北大秧附近的帽儿山古城遗址③额敦山,今吉林敦化市西境威虎岭南部。《清一统志·吉林一》: 额敦山 “在 (吉林) 城东南三百里。高六十里。周八十里。富勒呼河、飞虎河俱发源于此”。
呼阿喇——霍伦河,为松花江水系细鳞河的支流。“霍伦(胡论、活龙)”为满语,有威武、巍峨、雄伟之意。后又称呼兰河,“呼兰”满语为“烟筒”之意。发源于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境内张广才岭山脉东大杠东北侧。河流经舒兰市境内的新安、开原、青松、七里等4 个乡镇,于平安镇汇入细鳞河。干流全长128 千米,流域面积1502 平方千米。流域内共有各级支流16 条。金史:“乌春、窝谋罕据活刺浑水,今呼兰河”。这里就是宁古塔姑里甸的北部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