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账号靠宣扬“恨国主义”赚钱,有人还真就信了
最近微信上流传一篇名为《王石日本看病实录,发人深思!》的文章,讲的是王石跑到日本做心脏手术的事情。不出所料,文章通篇都在讲日本的医疗服务是如何的无微不至——
“护理员到病房量血压测体温给药,一律是跪式服务,让你觉得比儿子女儿还贴心。”
“日本医院的餐食之精致,绝对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高等餐厅媲美。花样之多,营养之细致,让你惊讶。”
当然,文中并未忘记抱怨一番中国的医院:
“我住过安贞医院,也住过阜外医院,这两个医院的门诊,人群完全可比王府井大街,不,比王府井大街还要拥挤若干倍。而在神原医院,你见不到那么多人,门诊或者住院的楼层都安静极了,据说所有的病人都是经过预约来的。”
文章生动描述了王石在日本的求医经历。不过从文中探讨的手术来看,此番医疗旅游的成本估计不会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如此说来,以安贞医院作为参照系就很有问题了——日本医院300万元的服务,和中国医院20万元的服务,具有可比性吗?打个比方说,在国内二线城市,250元一晚的价位大概只能订到如家、速8这类快捷酒店的客房,论证这些快捷酒店的条件不如五星级宾馆,合理吗?
王石这种收入水平的人,得了大病去日本和美国的土豪医院花钱消灾,那是他自己的事儿。但反过来说,和中国普通老百姓争夺三甲医院宝贵的医疗资源,然后还抱怨三甲医院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态度可就有点不道德了。
其实,中国三甲医院的性能价格比,放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高的,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对于许多不算复杂的外科手术,中美同级别医院之间的收费差距可达二三十倍。那些动不动骂中国外科医生收费昂贵的人,最好去体会一下美国外科医生的收费标准,保证终身难忘。
既然如此,推送这种“鸡汤文”的用意何在呢?不妨留意一下微信公众号的名称——“海外投资政策”,以及内嵌广告“海外投资项目——100万人民币也能买英国学区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而再查查这篇文章的来源,有说来自微博的,还有说来自某网站的,时间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013年,但都无据可靠,竟靠着大家转来转去抄来抄去,从2013年流传到了2018年。
而这类“鸡汤文”,却成了新媒体的宠儿,骂完中国医疗制度还嫌不过瘾,还热衷于批判中国教育制度。这类“鸡汤文”有时候会给主人公换换名字,但是内容如出一辙:中国搞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填鸭教育”,“我”的孩子就读于重点中学,压力山大,既劳累又不快乐;可是“我”在美国的朋友就幸福多了,她的孩子自幼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学生时代轻松愉快,学业有成多才多艺。对比孩子的不同命运,“我”的肠子都悔青了。
在笔者看来,这类“鸡汤文”荒诞不经——真不知道文章中说的是哪个“美国”?真正的美国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学生时代轻松愉快”与“学业有成多才多艺”几乎不可兼得。“轻松愉快”是美国大量公立学校的特点,下午两三点就放学、打发学生回家放野羊。平时呢,老师随便教,学生随意学,只要学生别卷入帮派暴力、别出现意外怀孕,老师就烧高香了。这样“轻松愉快”的公立学校恰恰是美国中产以上家庭避之唯恐不及的。
为了防止孩子被耽误,许多有远见的美国家长,不遗余力地试图将孩子送入对学业要求更为严格、并不那么“轻松愉快”的学校。然而这并不容易,要想不让孩子陷入不学无术的火坑,恐怕也只有两个办法:1. 买个特别好的学区房,让孩子就读学区内高标准严要求的公立学校;2. 把孩子送到与家长价值观相符的私立学校。说到这里,上述两个办法其实等同于一个办法——多挣钱。好的学区房和私立学校的学费同样昂贵,家里没钱都是白扯。
假如河北衡水中学、吉林省实验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搬到美国来运营,保证受到大量美国家庭的疯狂追捧。想想看,不用支付高额学费或变相学费(学区房成本),凭个人学力直接考入就行、选拔过程绝对公平,而且升入全国名牌大学的概率很高(2014年衡水中学有104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对大多数美国家庭而言,这样的学校简直就是神话一般的存在。
至于美国那些需要支付高昂成本的好学校,确实能保证很多学生“学业有成多才多艺”,但是求学过程谈不上“轻松愉快”。与中国的重点中学一样,美国的好学校同样存在同龄人之间激烈的竞争。因为美国大学采取申请入学的制度,考察的指标还不止学习成绩;所以好学校里比较有上进心的美国学生,高中时代往往处于“军备竞赛”当中——不仅各科成绩要保持良好,而且要尽可能学习AP课程(内容相当于大学课程)、形成对同龄人的优势,此外还要积极参与一些学校活动,甚至校外的实习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申请到美国顶尖名校的美国学生,成长阶段所经受的竞争压力不见得比中国学生少到哪里去。近几年,科技企业云集的旧金山湾区发生了好几起高中生自杀事件,都是因为当事人觉得学业压力过大。
仔细想想,美国学生不可能天生就比中国学生聪明,凭什么在“轻松愉快”中就能获取比中国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网上流传的“鸡汤文”为什么要鼓吹一些违背基本事实和逻辑的观点呢?
其实马克思早就给出了答案:“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在留学中介公司看来,只要能够赚钱,哪怕成天撒谎又算得了什么?就算上钩的家长日后因为孩子废掉而后悔,也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反正把钱赚到就行了。
网上许多营销文章,其实都是一个路数:段子手竭力描绘“中国不好,外国才好”,巴不得读者开始厌恶中国的一切。这类不道德的营销路数,说穿了是借鉴了一神论宗教的传教手段——先制造恐惧,然后利用恐惧实现对人的精神绑架,让人误以为“非这样不可”。例如,某些一神论宗教教义渲染“不信X教就要下地狱”,“不信X教就会受到主的惩罚”,使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因恐惧而皈依屈服。营销文章的路数简直一模一样——先设法渲染中国的生活是多么恐怖,然后立刻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暗示只有前往“彼岸世界”才能得救。
当然,前往“彼岸世界”少不了要使用营销号推荐的服务,例如海外代购、留学中介、医疗旅游、房产购置,不一而足。说得直白一些,许多缺德商家就是靠宣扬“恨国主义”来挣钱的——越是把自己的国家说得一钱不值,就会有越多不明就里的人走入营销圈套。从实际情况来看,最崇拜外国的人,往往是社会阅历狭窄、没有在外国生活过的人,所以才会给自己的幻想贴上个“外国”的标签。
依靠“恨国主义”的欺骗性宣传来敛财的商家,真是毫无底线。性价比极高的医疗和教育,其实正是广大中国人民享有的最大福利。假如中国的医疗和教育体制改旗易帜,对一小撮精英老爷们不会有什么影响,他们历来有钱购买高端服务,真正倒霉的还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到时候好医院不花大钱不能进,好学校不花大钱不能上,彻底的市场化就是对普通老百姓的彻底剥夺。
某些挣辛苦钱的小白领,竟然也跟着商家营销号瞎起哄,整天抱怨中国这不好那不好——这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节奏。前不久,还就有怀有“恨国主义”的小白领向我询问如何才能移民美国,被我直接怼了回去:“你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在美国找到合适的工作。你在国内券商的资历,对于美国金融企业毫无意义。你的收入并非完全来源于自己的能力,更有中国发展带给你的历史机遇,离开了中国你啥也不是。与其想入非非,不如珍惜眼前的饭碗。”
真心奉劝各位,不要为“鸡汤文”带来的廉价感动所欺骗,那不过是营销圈套罢了。真知灼见,来源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深刻思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