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在生活中理解经济学

500

在生活中理解经济学,才是最重要的事

作者  梁捷

为什么麦当劳里这么多不是来吃饭的人?为什么网红奶茶店又关门了?为什么爱马仕从不打折?这些疑惑或许都在我们脑海中浮现过,但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答案,更没有把这些问题和经济学挂钩。

我们所认为的经济学,是概念环环紧扣,分析层层深入,逻辑严密,结构工整。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经济学命题,我们的生活区域,有餐厅、咖啡馆、菜市场、银行、便利店等生活设施,这里涉及到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看!这就是经济学》给读者解析“一平方公里内的经济学”,从生活场景出发,为你解答家门口的经济学问题:

——为什么路边的葱油饼摊永远在排队?

随着自媒体发展迅速,我们总能看到各种“网红小吃”的字眼,这些小吃在当下网络流量经济语境下迅速走红,引来消费者们排起长队。

就比如路边摆了二十多年的葱油饼摊,原本只是老邻居们的早饭,但偶然间被美食记者们发掘,推荐到了杂志上,紧接着又被BBC拍摄播出,这个小摊就迅速变身网红,价格上涨的同时,每天都会排起由“黄牛”组成的长队,这导致街道秩序混乱,而习惯把葱油饼当作早饭到居民,再也没法通过正常渠道买到这家到葱油饼了。

那么这个小小到葱油饼摊又能引发哪些经济学思考呢?这就需要谈论到一个经典问题——“供给”与“需求”到关系。

以葱油饼摊为例,老板每天生产的葱油饼数量就是供给,按照“短板效应”,其中的最薄弱的环节就决定了供给的最大值,也就是说,每天生产的葱油饼最大值是固定的。也许葱油饼摊的老板对自己的供给数量真的很无奈,但如今的市场上,会有些企业故意控制供给数量,制造差异,并实行价格歧视,例如大家经常会遇到早上用打车软件打不到车的状况,但根据经验,这时候附近应该有很多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打车软件并没有把你订单发给司机,只要你再多出一点钱,平台马上就给你派单。这就是“价格歧视”。

还有一种经典的营销手段,叫“饥饿营销”,有一些网红小吃店,可能会通过加长食物制作的时间,来保持外面的长队,给其他行人制造一种“人气旺”的印象。

说回到葱油饼上,理论上说,葱油饼行业门槛不高,应当竞争激烈才是,消费者们到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以转而投向其他商家。而这家网红葱油饼摊的消费者显然不是冲着葱油饼本身来的,那么什么才是人们对这个葱油饼的真正需求呢?是“吃”的需求,还是“发朋友圈”的需求?

一百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将这种消费称作“炫耀性消费”,即消费的迷笛在于让别人看到,从而增加自己的满足感。炫耀性消费的主要价值不是商铺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炫耀价值。因此,这种葱油饼的价值主要不是体现在葱油饼本身,而是体现在葱油饼的包装上,这时的葱油饼包装与爱马仕相比,形式上区别很大,但本质上是类似的。

——为什么去哪都被出租车司机宰?

想必每个人都有在外地坐出租车被宰的经历,出租车司机根据生客的外表和口音来判断是否宰客,这一点似乎是国际惯例,但没有司机会承认。几个欧洲的经济学家就尝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一点,他们更换不同的装扮和口音打车,而最终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想:出租车司机会多收外地人的钱。其实这就是歧视,他们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等,假如个人对消费对象知之不多,或不如商品供给者掌握的信息多,商品供给者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等趁机收取高价。包括在国外的餐厅和市场,对外国人的开价都要高于本国人,因为外国人不如本国人熟悉价格或懂得语言。

除了前面讨论的隐性的歧视,还存在一种显性的歧视:厂家们会明确给出不同的价格,这就叫做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商家根据每个消费者的不同来量身定做、制定不同的价格。这可能是每个厂商梦寐以求的事,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消费者们一定会吵起来,此外,厂家也很难限制消费者转卖,无处不在的黄牛和淘宝一定会让一级价格歧视失效。

二级价格歧视又叫数量歧视,就是厂商根据消费者购买但数量给予不同但价格。例如超市里的“买三送一”“一个四块,三个十块”等,这里所说的数量歧视是前提条件是商家不会任意改变商品定价,而在现实中,很多商家会先上调价格,再以“数量歧视”的方式销售,且这种方式反而比原价销售效果更好,因为从心理上看,消费者总是享受占到便宜的快乐,这就是商家的定价秘诀,也值得我们作为消费者学习。

三级价格歧视,就是对两类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同一个航班的经济舱,在不同的时间预定价格完全不同,或同样的电影,不同的时间场次,票价不同。商家可以根据顾客需求的差异性来进行歧视性定价,这需要丰富的时间经验。

歧视无处不在,难以根除,我们之所以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会紧张,主要就是因为担心歧视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是心疼被多收取的钱,而是无法接受自己被歧视、被宰客的现实。

——为什么奢侈品不降价?

路边的奢侈品商店总是很冷清,但却从来不会张贴打折广告,也不会派店员分发优惠券,这是为什么呢?显然奢侈包和一般的帆布袋绝不是一类商品,不能用同一个经济学模型来分析。

所谓的“消费升级”也就是轻奢,有学者认为,那些靠降价来吸引顾客、增加收益的奢侈品,只是“轻奢品”,而非真正的奢侈品,人们对这些轻奢品的价格通常十分敏感。

弹性就是商品价格变动对供求数量的影响,,由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一般来说,必需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而非必需品的价格弹性比较大。

奢侈品不是必需品,所以从理论上说,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应该很大才对,但现实中真正但奢侈品从不降价,其弹性非常小,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概念是相对的,有些人眼中的非必需品在另一些人眼中可能是必需品,因此对同一个商品而言,不同人表现出的价格敏感程度也会不同。

对于老百姓来说,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但对明星来说,他们的曝光使得奢侈品成为必需品,这就像是白领们会习惯在随处可见的便利店购物,而时间充足的老人会选择去一些偏远的大卖场,因为那里的商品更便宜。

我们已经知道,首先,对大众而言,不同的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其次,对于不同人而言,同一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最后,我们要探讨一下对于不同时间的同一商品而言,大众的需求弹性不同。

一个人对价格是否敏感,还跟他对这个商品需求的紧迫性有关,有一条重要的经济学原理是:消费的时间性异常重要,个人在不同时刻对同一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中国人在教育方面的消费是缺乏弹性的,无论培训班的价格高低,家长们都会把孩子送去学习,但这些家长往往会在“双十一”疯狂囤货,也会使用拼多多,那么,影响其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弹性与商品的可替代性有关,人们在拼多多购买的,大多是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商品,而在给孩子选择钢琴老师时,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模式不同,替代性也没那么强了。

其次,弹性与选择商品的可供调整时间(紧迫性)有关,“双十一”所需的卫生纸的需求没那么紧迫,而在购买春运机票时,没有可供调整的时间,这时的弹性就很小。

最后,弹性可能和商品占个人消费预算的比例有关,在购买街头小吃时,可能对弹性不是很敏感,但当一顿饭需要花费800元时,消费就富有弹性了。

奢侈品店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降价确实有可能吸引一些新的消费者,但同时会动摇奢侈品的定位,从长期来看,这对品牌形象不利,奢侈品的品牌定位和自身性质决定了其与一般商品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奢侈品无需降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