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活中“恶意评论”成风,好差评还有多少可信度

我们的社会不管是个体和群体,都在意其他个人和群体的评论——因为那意味着标签。好的评论——不管出发点如何,表面上都会让事情进行得更加顺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坏的评论则成了拦路虎,我们会被别人“贴上不受欢迎”的负面标签。社会层面有舆论带路,政府层面有控制评论,企业层次有考核评级,个人层面当然就是面子。评论对我们所有人都很重要,很多企业和政府也想到了这一点。当然也不全是坏的,好的评论可以让人更加“相信和选择”;坏的评论则成了“拦路虎——挡住了客流和利润”。

于是,差评这一个词汇和社会行为就出现了。什么是差评呢?首先说一下我们当前社会的一个关注焦点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基本权利”——比如消费者的权益。其中消费者权益中就有一个消费者的评价。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去对某一次某一类的消费行为给出评价,这不仅事关口碑,也事关企业的持续经营和盈利——毕竟,大家都说不好的地方谁还会去呢?本质上这是消费者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毕竟“买家没有卖家能”,消费者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弱势地位。

但是问题是我们排除一部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糟糕的服务或者产品质量等等,一大部分人的差评开始转向了——或者说变味了。由于手里握着差评的权利,一部分消费者开始变得极其主观。再加上不管是平台还是管理机构都把企业或者商家的用户评论看得很重要——这甚至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掌握了这些企业的“生杀大权”。你不管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要么是怠慢消费者了,要么是产品不是绝对的保质保量了,或是配送的时间慢了几分钟,或是配送的汤洒了,或是配送人员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此次服务无关)去做事。消费者反手就是一个差评。

差评本身是有很多的不满情绪的,消费者不能当面和商家起冲突,就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更加大的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解自己的恨。这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恶评。恶意评论,恶意投诉,好好的一个消费者权利被“滥用”到“无所不有其极”。

差评成了个很有趣的标的物。有的人实实在在根据自己的糟糕经历给了差评,然后遭到了客服和店家的“控评”甚至是人身攻击。消费者的权益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反而人身安全还受到了威胁。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恶意点评,不管是个人的情绪还是竞争者的恶意操作。反正一句话,差评的存在实际上说明了很多问题的存在。

差评还反映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用户和快递小哥的矛盾。

不得不说,快递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快递员的数量指数增加。随处可见的快递员到处穿梭,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不管是人群深处还是草原荒漠,快递行业太发达了。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多快递员的确很认真在工作——骑车飞快,送东西跑上跑下,态度客气;但是我们也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快递员开始“一声不响”就把东西放在快递驿站或者丢在楼下,有的时候一旦涉及到物品的损伤或者丢失赔偿时,各种麻烦不断。由于用户在联系快递员时需要自己打电话——实名制的电话也成了“惹到麻烦”的来源。

实际上在快递员和用户之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道鸿沟。用户在和快递员的沟通过程中被快递员“视为优越感十足的人”——然后认为自己是个弱势群体;而用户则感觉“快递员素质怎么这么差”或者那句经典的“什么服务态度”——当然,我也很好奇,中国人为什么对态度那么在乎。反正结果就是两类人群之间出现了服务行业最常见的问题——身份的错位和曲解。消费者的确有很多人花了钱就以为自己是大爷大奶,然后耀武扬威,但是那只是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足以让整个快递员行业树立起用户的“人设”。

快递员大军中很多人很有礼貌,用户当中也是一样。就像是餐厅一样,花钱的人总有人认为自己就是大爷,必须享受最好的服务;服务人员也总有人服务意识不到位,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这种“不互相尊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是危言耸听——社会在发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没有完全跟上——尤其是服务行业,人们的个性和意识在大幅度提升。为什么现在的服务员行业好像越来越“走形式,不真诚服务”呢?

然后这些问题出现后,网络上的各种点评平台又接着出来“作妖”——说作妖,指的是“差评那一波人”。差评被玩成了“游戏”——自然也就失去了真诚和可信度。当然,其实这句话也适合“好评”——刷出来的好评,实际上就是消费欺诈。但是各个电商卖家依旧玩得“乐此不疲”——想尽各种办法。其实卖家的心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烦买便宜东西的人,最害怕买贵东西的人。因为什么呢?

说回到差评和举报吧,大众手里的权力真的是不能有太多,实在是太容易失控和滥用。而且这句话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适用,这也可以解释西方的那一套“民主”——人手一票为什么近些年来越来越办不成事情,太容易被情绪和操弄了。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