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将来在史册上留名的会是莫言而不是司马南

争论的根子其实不关乎爱国或是恨国,这是意识形态问题。

500

现当代部分中国文人总有种情结,就是秉承五四传统和精神,立志成为社会大众的启蒙者和拯救者。中国传统的“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孤傲结合西方传进来的“传教救世”的情怀打造出了五四以来“以笔作刀锋”来批判社会和人性的中国文人所谓的“风骨”。

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标志性的思想遗产,从官方到学界,一贯把文艺的批判性放在文艺价值的首位,能够青史留名的作家作品哪一个不是尖锐批判社会的?

所以从一直以来官方学界对文艺价值的定位上判断,莫言显然比司马南的历史作用要重要得多。

500

而且这种意识形态可不仅仅是官方和文艺界独有,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从小学开始就在反复呈现“批判性的作品才是文学史上的经典”这一观念。从诗经到屈原,从杜甫白居易到苏轼辛弃疾,从阿房宫赋到窦娥冤,从逼上梁山的林冲到死不见尸的祥林嫂,每一个学懂语文的人都会形成“文学是批判的武器”的意识。

为什么莫言会有粉丝?连方方都有拥趸?为什么一帮人要谩骂嘲笑这些粉丝?他们的文学观念难道不是来源于我们的正统?

关键是,一百多年了,那帮被洗脑的文人一直没有清醒。

现代文人的使命感来源于五四前后对西方所宣传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神话和迷信。当然他们要启蒙的那一套也是西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那一套,这是当代中国文人当中有很多西方那一套的拥趸和带路党的根源。他们真以为弄一堆批判启蒙的文艺作品就能改造社会,丝毫不顾及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靠文艺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实,他们一直活在西方学界和他们自己编织的迷雾中,启蒙运动就是他们的精神毒品。

屈原改变了楚国的命运了吗?杜甫白居易的诗让唐帝国的领导层清醒了吗?四大名著有改变社会的一点作用吗?鲁迅写了两年小说后来为什么不写了?他为什么回家看望母亲给母亲买的却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

自命不凡的傲气加上无人欣赏的悲愤,这就是中国文人两千年来从未改变的心理状态。而社会上真正被广泛接受,被趋之若鹜的从来不是这些摆在殿堂上的作品。

在民间的影响力,水浒传能胜过七侠五义?三国演义能胜过隋唐演义?红楼梦能胜过金瓶梅和三言二拍?鲁迅能胜过还珠楼主?茅盾能胜过金庸?方方能胜过琼瑶?

在老百姓的眼里,小说这些东西就是娱乐消遣用的,跟街舞、流行歌曲没啥不同,什么批判啦、启蒙啦、促进社会进步啦,跟老百姓有半毛钱关系么?

我到不反对文艺作品坚持一贯的批判价值,就像同样是做饭的工具,象征性的鼎就一定要摆在庙堂上,而不是放在灶台上,人们日常生活用铁锅铝锅就够了。但不能说因为鼎不能做饭就扔了吧。毕竟能弄到历史台面上的肯定是鼎而不是铁锅。

500

坚持文艺批判性的文人也该继续自己的信仰,否则将来殿堂上没有能拿的出手的作品。社会应该对这些文人有足够的宽容和鼓励,因为人类文化毕竟不只是只能让人爽一下的趣味,严肃的思考还是需要的。

但作为局外人,应该清楚文艺的批判性没那么重要,拯救中国的不是鲁迅闻一多这些文人,让今天的中国走向复兴的也不是方方莫言这些文人,文艺作品真正跟大众紧密关联的是它的娱乐功能,否则网文、网剧不会那么红火。

所以有必要去为莫言的作品是对是错争论不休么?我想现代社会应该有起码的包容性,只要不是动了老百姓的钱包,就该继续保持相互尊重。不能把文艺的批判价值当做手电筒,只能照别人,不能照自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