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一定要完全符合科学原理吗?
近段时间以来,有些人批评电影《流浪地球》说,作为一个科幻电影,但是在内部情节设计上却有如此多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地方。
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科幻电影一定要完全符合科学原理吗?要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科幻片,或者说科幻电影。
首先,科幻片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准确定义,而且要怎么去给科幻片下一个定义也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根据维基百科词条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科幻电影是以建立在科学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设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展开叙事的电影。科幻电影所采用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被主流科学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时间旅行等等。科幻电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来世界作为故事背景,用太空船、机器人或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等元素彰显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而百度百科的词条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科幻电影是一类尝试以未知事物满足观众的电影,满足人类对未来的想像或是现实社会的冲突。它注重于真实科学、推想性科学或思辨科学以及经验性方法,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将它们与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验主义互相结合起来。这个定义假设了在经验主义(现实世界)和超验主义(超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连续的过渡地段。
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来,科幻与科学之间确实有联系,但是科幻并不完全等于科学。科幻作品中存在基于现在在已经验证的科学上继续幻想的情景,也存在当下科学无法解释或并没有研究出一个统一结论的事物。
或许是有些人小时候《蓝猫淘气三千问》看多了,总想着带点科幻元素的东西能有科普的效果。但是科幻片就是科幻片,不能以科普片的标准去要求科幻片的创作。
你去看科幻片的时候就应该明白,你是去别人用想象力创造的世界里遨游,而不是让这个电影扮演你妈的角色告诉你天冷了要穿衣服要不然会感冒。
其实,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大多数科幻电影的情节也存在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地方。举几个例子:
1、病毒疫苗研发要好几年(《极度恐慌》,1995)
剧情: 一只携带高危病毒的猴子被空运至美国,主人公肩负阻止病毒爆发和拯救小镇的历史使命。
真相: 问题出在“时间”上,主人公研发疫苗的时间比我读懂《纽约客》笑话的时间(个人记录:3小时)都短。通常情况下,病毒学家们要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研究,再通过测试,才能创造出病毒疫苗。当然啦,如果您是钢铁侠的话就无所谓了,您发现新元素也只用了一下午时间。
片中的病毒原形似乎是埃博拉病毒,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没有必要隔离小镇了,所有人都会在48小时内毒发身亡,其中包括摩根•弗里曼的角色。
病毒疫苗研发要好几年(《极度恐慌》,1995)
2、像德州那么大的小行星我们是躲不开的(《世界末日》,1998)
剧情: 和德州一样大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速度非常快,在德州买枪都没有那么快。NASA派出一队钻井工人(可以理解成英国石油赞助拍摄的《敢死队》)在小行星上打洞,放置核弹,将其炸飞。
真相: 片中的漏洞实在太多,只能挑明显的说说:首先,地面监控如此发达,像德州一样大的“小”行星怎么可能在最后时刻才被发现,按电影设置的节奏,肉眼都要比NASA可靠。其次,开一个20米的洞根本于事无补,就算小行星自带一个“来炸我呀”的裂缝也没用。
从常识角度来看,这部片已经烂到惊动了政府,NASA的管理培训课程里就有一项“找出该片中的168处谬误”。
像德州那么大的小行星我们是躲不开的(《世界末日》,1998)
3、DNA也有保质期(《侏罗纪公园》,1993)
剧情: 尤•伯连纳居然缺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被困主题公园的主人公们只等到会开门的迅猛龙。
真相: 我们无法用琥珀里保存的6500多万年前的DNA来克隆恐龙,它的保质期远远没有这么久。用其它物种的DNA来修复更是无稽之谈。假设我们搞到了完美的DNA样本,能弄出恐龙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还需要一枚活的恐龙蛋才行……我们就这样进入了“鸡生蛋蛋生鸡”循环。
DNA也有保质期(《侏罗纪公园》,1993)
4、压力太大真的会死人(《地心抢险记》,2003)
剧情: 地球内核停止运转,磁场分崩离析,微波辐射横冲直撞,我的世界将会一片狼藉!上下颠倒,左右不分,心脏起搏器失灵,鸟儿飞行中猝死,“及时行乐”成为新的人生信条!主人公潜入地心引爆核弹重启地球!
《地心抢险记》,2003
真相: 他们是怎么在地表以下保持无线电联络的?二手宇航服居然真能帮他们抵御高温和高压?我们先无视这个问题,研究一下这部影片的前提:首先,地球磁场对微波辐射几乎没有影响;其次,太阳只是通过光的形式对地球进行电磁辐射,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手机失灵。
所以,这部灾难电影里根本就没有灾难嘛。
我个人认为,科幻电影没必要完全符合科学原理,如果电影中存在某些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实际情况的情节,只要编剧、导演能够自圆其说,在自己创造的世界观内能够说得通就行了。